祝補齋

《衛生寶鑒》~ 卷十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 (2)

1. 灸腰痛法

腎俞二穴。在十四椎下兩傍各寸半陷中。灸五壯。主腰痛不可俯仰。轉側難。身寒熱。食倍多。身羸瘦。面黃黑。目䀮䀮。又主丈夫婦人冷積氣勞病。中膂俞二穴。在十一椎下兩傍各寸半。灸五壯。主腰痛不可俯仰。夾脊膂痛。上下按之應手者。從項後始至此穴。痛皆灸之。

白話文:

腎俞穴:在第十四椎骨以下,兩側各一寸半,凹陷處。灸五壯。主治腰痛,不能俯仰轉側,身體發冷發熱,吃很多卻消瘦,面黃黑色,眼睛昏暗。又主治男女因受寒或積勞成疾。

中膂俞穴:在第十一椎骨以下,兩側各一寸半。灸五壯。主治腰痛不能俯仰,夾脊背痛。上下按壓,有痛感者,從項後到此穴,凡有痛處都可灸之。

立愈也。腰俞一穴。在二十一椎節下。間陷中。灸五壯。主腰疼不能久立。腰以下至足冷不仁。起坐難。腰脊痛不能立。急強不得俯。腰重如石。難舉動也。

白話文:

以針灸治療疾病,立即痊癒。腰俞穴,在第二十一椎節的下方,凹陷處。灸五壯,治療腰痛。無法長時間站立,從腰部以下到腳都感覺冰冷麻木,難以起坐。腰背疼痛到無法站立,僵直無法彎腰,腰部沉重如石頭,行動困難。

張仲文傳神仙灸法。療腰重痛不可轉側。起坐難。及冷痹腳筋攣急。不可轉側屈伸。灸曲踿兩文頭。左右腳四處各三壯。每灸一腳。二火齊下。艾炷到肉。初覺疼痛。用二人兩邊齊吹。至火滅。午時著灸。人定己來。臟腑自動一兩行。或轉動如雷聲。其疾立愈。此法神效。卒不可量也。

疝氣痛及腰痛膝無力及控睪證。(啟玄子云。控。引也。睪陰丸也)

白話文:

張仲文傳有神仙灸法。治療腰部疼痛,不能翻身,起坐困難,以及因受寒引起的腳筋攣急,不能轉動或伸屈之症狀。可以在曲踿穴和兩腳文頭穴各灸三壯,每次灸一腳,兩處同時灸,艾炷放在肉上,一開始會感到疼痛,讓兩個人在旁邊一起吹氣,直到火熄滅。在正午時分灸治,到了傍晚,臟腑會自動發出聲響,像打雷一樣。灸法療效神速,難以估量。

至真大要論云。小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唾出清水。及為噦噫。甚則入心。善悲善忘。甲乙經曰。邪在小腸也。小腸病者。小腹痛引腰脊。貫肝肺。其經虛不足。則風冷乘間而入。邪氣既入則厥之證。上衝肝肺。客冷散於胸。結於臍。控引睪丸。上而不下。痛而入腹。甚則衝心胸。蓋其經絡所屬所繫也。

【控引睪丸】,治小腸病結。上而不下。痛引心臆。

白話文:

至真大要論中提到,小腹會牽引睪丸疼痛,並會一直延伸到腰椎脊髓,進而衝擊到心臟,導致口水變清澈,並伴隨打嗝、嘔吐等症狀。若情況嚴重,甚至會波及到心臟,進而引發悲傷、健忘等異常狀態。甲乙經記載,邪氣會侵入小腸。小腸患病時,會導致小腹疼痛,並牽引腰椎脊髓、貫穿肝肺等器官。若小腸經虛弱不足,則容易受到風寒乘虛而入。邪氣一旦侵入人體後,就會引發厥症,導致肝肺遭到衝擊、胸部產生冰冷感,以及臍部出現結塊。同時,邪氣也會牽引睪丸上衝,導致其無法下降,並且伴隨著腹痛。若情況嚴重,甚至會衝擊到心臟和胸部,這是因為小腸經絡所屬、所繫的部位受到影響所致。

控引睪丸

**治療:**小腸病症,積塊不通,氣往上沖,不往下行,疼痛直達心口。

茴香(炒),楝實(銼炒),食茱萸,陳皮,馬蘭花(各一兩。醋炒),芫花(五錢。醋炒)

白話文:

  • 炒茴香

  • 銼碎並炒過的棟實

  • 食茱萸

  • 陳皮

  • 炒醋炒過的馬蘭花,各一兩

  • 炒醋炒過的芫花,五錢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溫酒送下。空心食前。陰疝足厥陰之脈。環陰器。抵少腹。或痛。腎虛寒水涸竭。瀉邪補肝。宜以蒺藜湯主之。

【蒺藜湯】,治陰疝牽引小腹痛。諸厥疝即陰疝也。喜欲勞痛不可忍也。

白話文:

上一個方法行不通的話,就用以下方法。用醋做丸子,大小如桐樹子。每次吃10至20丸,用溫酒送下。空腹飯前吃。陰部疝氣是足厥陰經的病。繞行陰部。抵達小腹。有時會疼痛。腎虛寒水乾枯。瀉除邪氣,補益肝臟。應該用蒺藜湯為主藥。

【蒺藜湯】

治療陰囊疝氣牽引腹部疼痛。各種虛厥疝氣都稱為陰囊疝氣,患者好動,疼痛難忍。

蒺藜(炒。去尖),附子(炮。去皮臍),梔子(去皮。各等分)

白話文:

蒺藜(炒過,去除尖刺)、附子(炮製過,去除外皮和肚臍)、梔子(去除外皮,三者等量)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渣。溫服食前。

【茴香楝實丸】,治陰疝痛不可忍。及小腸氣痛。

白話文:

茴香楝實丸

**功效:**治療陰囊疝氣疼痛難忍,以及小腸氣痛等症。

**用法:**每次服用三錢藥粉。加水一盞半煎服。煎至七成時,將藥渣濾出。服用時趁溫熱,在飯前食用。

川楝實(炒),茴香(炒),山茱萸,食茱萸,吳茱萸,青皮(去白),馬蘭花,芫花(醋炒),陳皮(去白。各等分)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送下。食前。

白話文:

川楝子(炒熟),茴香(炒熟),山茱萸,食茱萸,吳茱萸,青皮(去除白色的部分),馬蘭花,芫荽(用醋炒熟),陳皮(去除白色的部分)。(各等分)

末。醋糊丸如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溫酒送服。在進食前服用。

【丁香楝實丸】,治男子七疝痛不可忍。婦人瘕聚帶下。皆任脈所主陰經也。乃腎肝受病。治法同歸。

白話文:

【丁香楝實丸】,用於治療男性疝氣疼痛難忍,女性瘕聚、帶下等疾病。這些疾病都與任脈所主導的陰經有關,是腎肝受病引起的。治療方法相同。

當歸(去蘆銼),附子(炮。去皮臍),川楝(銼),茴香(炒)

上四味各一兩。以好酒三升同煮。酒盡焙乾為細末。每秤藥末一兩。再入下項藥。

白話文:

當歸(去除外皮並磨成細片),附子(炮製過,去掉皮和臍),川楝子(磨成細片),茴香(炒過)

以上四種藥材各取一兩。加入三升好酒煮沸。酒煮乾後,焙乾研磨成細末。每稱取藥末一兩。再加入以下藥材。

丁香,木香(各半錢),全蠍(十三個),玄胡索(五錢)

白話文:

丁香、木香各半錢,全蠍十三個,玄胡索五錢。

上四味同為末。與前項藥末拌和勻。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一百丸。用酒送下。空心食前。凡疝氣帶下。皆屬於風。全蠍治風之聖藥。茴香、川楝、皆入小腸經。當歸、玄胡。活血止痛。疝氣帶下。皆積寒邪入於小腸之間。故用附子佐之。丁香、木香為引導也。

白話文:

以上四味藥材研成粉末,與前一項的藥末混合均勻,使用酒糊丸製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 30 到 100 粒,以酒送服,空腹飯前服用。凡是疝氣、帶下等疾病,皆屬於風症。全蠍是治療風症的聖藥,茴香、川楝都歸屬於小腸經,當歸、玄胡具有活血止痛的功效,疝氣、帶下都是由於寒邪積聚在小腸之間所引起的,因此以附子作為輔助藥材,丁香、木香作為引導藥材。

【沉香鹿茸丸】,大補益脾胃。強壯筋骨。闢除一切惡氣。令人內實五臟。外充肌膚。補益陽氣。和暢榮衛。

白話文:

沉香鹿茸丸,可以大幅補益脾胃,強健筋骨,驅除一切的晦氣邪氣,使人內在臟腑充足,外在肌肉皮膚飽滿。補充人體陽氣,調和人體營衛之氣。

沉香(一兩。另為末),麝香(一兩。研),鹿茸(一兩。先用草火燒去毛為末)

白話文:

沉香(一兩,另為末),麝香(一兩,研磨),鹿茸(一兩,先用草火燒去毛,然後磨成粉末)

上三味同研勻。水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暖酒送下。空心食前。

【三白散】,治陰囊腫脹。大小便不通。

白話文:

【三白散】,用於治療陰囊腫脹,大、小便不通。

三味藥材研磨均勻成粉末。用水調成糊狀,製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 30 至 50 顆丸藥。用溫熱的酒送服。空腹時,在進食前服用。

白牽牛(二兩),桑白皮,白朮,木通(去節),陳皮(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薑湯調下。空心服。未覺再進。

白話文:

白牽牛(二兩),桑白皮,白朮,木通(去除節)、陳皮(各半兩)

每服用二錢。用薑湯調和後服用。空腹時服用。藥效未顯現前,再服用一次。

【葫蘆巴丸】,治小腸疝氣。偏墜陰腫。小腹有物如卵。上下去來。痛不堪忍。或絞結繞臍攻刺。嘔吐悶亂。

白話文:

【葫蘆巴丸】,用於治療小腸疝氣。偏墜陰囊腫脹。小腹有像雞蛋大小的東西。上下去來。疼痛難忍。或腸絞痛繞臍部攻刺。嘔吐悶亂。

葫蘆巴(一斤。炒),吳茱萸(十兩。洗炒),川楝子(炒。一兩),巴戟(去心。炒),川烏頭(炮。去皮。各六兩),茴香(鹽炒。去鹽。十兩)

白話文:

• 葫蘆巴:一斤,炒過。

• 吳茱萸:十兩,洗淨後炒過。

• 川楝子:一兩,炒過。

• 巴戟:去心,炒過。

• 川烏頭:六兩,炮製過,去除外皮。

• 茴香:十兩,用鹽炒過,去除鹽分。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溫酒下。

【川苦楝散】,治小腸氣痛。

白話文:

末。酒糊丸,如桐子般大小。每次服十五丸。空腹時溫酒送服。

【川苦楝散】,用於治療小腸氣痛。

木香(一兩。另為末),茴香(一兩。鹽炒黃。去鹽),川楝子(一兩銼。用巴豆十個碎與川楝炒黃。去巴豆)

白話文:

  • 木香 ( 一兩。 另研成粉末)

  • 茴香 ( 一兩。 用鹽炒至黃色。 去除鹽分)

  • 川楝子 ( 一兩,搗碎。 用十粒巴豆壓碎,與川楝一起炒至黃色。 去除巴豆)

上為末。每服二錢。溫酒一盞調下。空心食前。許學士云。大抵此疾因虛得之。不可以虛驟補。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則實。故必先滌所蓄之熱。然後補之。是以諸方多借巴豆氣者。蓋謂此也。

白話文:

研為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溫酒一盞調服用,在空腹或飯前服用。許學士說,基本上患了這種疾病多因為身體虛弱所致,不能倉促的進補。經書上說,邪氣所聚集的地方,這個地方的正氣一定虛弱,長久停留在人體而不消除,這個地方就會實邪,因此,必須先清除積聚的熱邪,然後再進補,所以,很多藥方都借用巴豆的瀉熱作用,所謂此方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