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鑒》~ 卷十六 (6)
卷十六 (6)
1. 中暑霍亂吐利治驗
提學侍其公,年七十九歲。至元丙寅六月初四日,中暑毒,霍亂吐利,昏冒終日,不省人事。時夜方半,請予治之。 診其脈洪大而有力,一息七八至。頭熱如火,足寒如冰,半身不遂,牙關緊急。予思《內經·五亂篇》中雲:「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冒氣逆行;亂於胸中,是謂大悗。」云云。 亂於腸胃,則為霍亂。於是霍亂之名自此而生。蓋因年高氣弱,不任暑氣,陽不維陰則瀉,陰不維陽則吐,陰陽不相維,則既吐且瀉矣。 前賢見寒多,以理中丸;熱多,以五苓散為定法治之。今暑氣極盛,陽明得時,況因動而得之,中暑明矣。非甘辛大寒之劑,則不能瀉其暑熱,墜浮焰之火而安神明也。 遂以甘露散(甘辛大寒,瀉熱補氣),加白茯苓以分陰陽,約重一兩,以冰水調灌。漸漸省事,而諸證悉去。後慎言語,節飲食。三日,以參朮調中湯之劑增減服之,理正氣。逾十日後,方平復。
白話文:
提學侍的父親,當年七十九歲。在元朝丙寅年六月初四那天,因為中暑毒而引發霍亂,上吐下瀉,整天昏迷不醒,人事不省。當時是半夜時分,請我前去診治。我診斷他的脈象洪大且有力,一息之間跳動七八次,頭部發熱如同火燒,腳卻冰冷如霜,半身癱瘓,牙關緊閉。我想到《內經》的五亂篇中說:「清氣在下(陰),濁氣在上(陽)。營氣順著脈絡運行,但當冒氣逆行時,就會擾亂胸腔,這就叫做大悗。」
當亂象發生在腸胃時,就稱為霍亂。霍亂這個名稱就是這樣產生的。這是因為他年紀大了,氣虛體弱,無法承受暑熱侵襲。陽氣不能固守陰氣就會導致腹瀉,陰氣不能固守陽氣就會導致嘔吐,陰陽不能互相維護,就會同時發生嘔吐和腹瀉。過去的前輩們看到寒症多用理中丸,熱症多用五苓散來治療。但現在暑氣正盛,陽明經得時令,而且他明顯是因為活動才導致中暑的,這很明顯。不用甘、辛、大寒的藥劑,就無法清除他的暑熱,也無法壓制體內上浮的虛火,使他神志清醒。因此我使用了甘露散,此藥性味甘辛大寒,可以瀉熱補氣,再加入白茯苓來調和陰陽。藥量大約一兩,用冰水調和灌服。他漸漸恢復意識,各種症狀都消失了。之後要小心說話,節制飲食。三天後,我開了以參、朮為主的調中湯,並根據情況加減藥材來服用,以調理正氣。十多天後,才完全康復。
2. 內傷霍亂治驗
戊午春。攻襄陽回。住夏曹州界。有蒙古百戶昔良海。因食酒肉飲湩乳。得霍亂吐瀉。從朝至午。精神昏憒。以困急來求予視之。脈得浮數。按之無力。所傷之物已出矣。即以新汲水半碗。調桂苓白朮散。徐徐服之。稍安。又於牆陰撅地一穴。約二尺許。貯以新汲水。在內攪動。
待一時澄定。名曰地漿。用清者一盞。再調服之。漸漸氣調。吐利遂止。至夜安眠。翌日微燥渴。卻以錢氏白朮散時時服之。良愈。或問用地漿者。何也。予曰。坤為地。地屬陰土。平曰靜順。感至陰之氣。又於牆陰。貯以新汲水。取重陰之氣也。陰中之陰。能瀉陽中之陽。
今霍亂因暑熱內傷而得之。故痹論云。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又加以暑熱。七神迷亂。非至陰之氣則不愈。予用之者此也。或曰。內經福世之方書。豈不信然。
【桂苓白朮散】,治冒暑飲食所傷。傳受濕熱內盛。霍亂吐瀉。轉筋急痛。腹滿悶。小兒吐瀉驚風宜服。
茯苓(去皮),白朮,桂(各半兩),甘草,澤瀉,石膏(各一兩),滑石(二兩),寒水石(一兩)
上八味為末。熱湯調下三錢。喜冷。新汲水調薑湯亦得。小兒服一錢。
【桂苓甘露飲】,流濕潤燥。治痰涎。止咳嗽。調臟腑。寒熱嘔吐服之。令人遍身氣溢宣平。及治水腫泄利。
官桂,藿香,人參(各半兩),木香(一分),茯苓,白朮,甘草,澤瀉,葛根,石膏,寒水石(各一兩),滑石(二兩)
上十二味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新汲水或薑湯亦得。
【宣明益元散】,又名天水散。
滑石(六兩),炙甘草(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蜜少許溫水調下。日三服。新汲水亦得。欲解肌發汗者。煎蔥白豆豉湯調。無時。
【附錄聖惠方】,治霍亂吐瀉。
厚朴(生薑汁。炙)
上為末。新汲水調下二錢。無時。如神。
白話文:
戊午年春天,我從襄陽打仗回來,在曹州一帶的邊界住下。有個蒙古百戶名叫昔良海,因為吃了酒肉又喝了奶,得了霍亂,上吐下瀉,從早上到中午,精神昏昏沉沉的,很危急地來找我看病。我把了他的脈,發現脈象浮而且快,按下去卻沒什麼力氣。他之前吃進去的東西已經都吐出來了。我立刻用半碗新打上的水,調了桂苓白朮散給他,讓他慢慢喝下去,情況稍稍緩和。我又在牆陰處挖了一個約兩尺深的洞,在裡面裝上新打的水,攪動一下,等水澄清後,就叫它「地漿」。取一小碗澄清的地漿,再調給他喝下去,他的氣息就漸漸平順了,吐瀉也停了,到了晚上能安穩睡覺。隔天他稍微覺得口渴,我就給他吃一些錢氏白朮散,三不五時地吃,很快就好了。有人問我為什麼要用地漿,我說,坤代表地,地屬陰土,平靜時是很順的,可以感受到極陰之氣。又在牆陰處裝上新打的水,是取其厚重的陰氣。陰中之陰,能瀉掉陽中之陽。現在的霍亂是因為暑熱傷到身體內部而引起的。所以《痹論》說,陰氣安定則精神內藏,躁動則精神消散。再加上暑熱,人的心神就會迷亂,不用極陰之氣就治不好。我這樣用藥就是這個道理。有人說,《內經》傳下來的治病方法,難道不是這樣嗎?
【桂苓白朮散】,治療因暑熱飲食不當,導致濕熱內盛,出現霍亂吐瀉、腿抽筋疼痛、肚子脹滿悶痛等症狀,也適合小孩吐瀉驚風時服用。
茯苓(去皮)、白朮、桂枝(各半兩)、甘草、澤瀉、石膏(各一兩)、滑石(二兩)、寒水石(一兩)。
將以上八味藥材磨成粉末,用熱水調服三錢。喜歡喝冷的,也可用新打的水或薑湯調服。小孩服一錢。
【桂苓甘露飲】,能疏通濕氣、滋潤乾燥,治療痰涎、止咳、調理臟腑,寒熱嘔吐時服用,能使全身氣血暢通,也能治療水腫泄瀉。
官桂、藿香、人參(各半兩)、木香(一分)、茯苓、白朮、甘草、澤瀉、葛根、石膏、寒水石(各一兩)、滑石(二兩)。
將以上十二味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白開水調服。也可用新打的水或薑湯調服。
【宣明益元散】,又名天水散。
滑石(六兩)、炙甘草(一兩)。
將以上二味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少許蜂蜜用溫水調服,一天服三次,也可用新打的水調服。如果要解肌發汗,可以用蔥白豆豉湯調服,不限時間。
【附錄聖惠方】,治療霍亂吐瀉。
厚朴(用生薑汁炙烤)。
將以上一味藥材磨成粉末,每次用新打的水調服二錢,不限時間,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