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清代醫家鄭欽安所著的《傷寒恆論》,是中醫學史上一個極具特色與重要性的經典著作,尤為後世「火神派」所宗。此書不僅是對張仲景《傷寒論》的繼承與闡釋,更是鄭氏以其獨到醫理體悟,特別是「扶陽抑陰」的核心思想,對仲景學說進行的再創造與應用。

《傷寒恆論》共分三卷,其結構設計旨在層層深入地揭示《傷寒論》的精髓。第一卷旨在論述《傷寒論》的學術思想基礎,為讀者建立起對仲景辨證體系的宏觀認識;第二卷則轉向臨床實踐,詳細探討《傷寒論》在實際病證中的應用方略與方藥配伍;第三卷則回歸醫理層面,對《傷寒論》涉及的深層醫學原理進行探討與闡發。這種由學術思想入門、經臨床應用過渡、最終深入醫理探討的結構,體現了鄭氏希望將《傷寒論》的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努力。

然而,《傷寒恆論》之所以獨樹一幟,並被視為火神派的代表作,其核心價值並不在於對《傷寒論》的字面注釋,而在於鄭欽安在其中貫徹並發揚光大的醫學思想。鄭氏認為,人體的生命活動根本在於「真陽」。這股真陽是維持生理功能、抵禦外邪、促進康復的關鍵動力。他深刻認識到,許多疾病的發生、發展,尤其是一些重症、疑難病,其病機往往在於「真陽」的虧虛與「陰寒」的偏盛,即所謂的「陽虛陰盛」。

基於這一認識,鄭欽安在研習和應用《傷寒論》時,處處以「真陽」為綱,從陰陽辨證的角度出發,將仲景的六經辨證、方藥體系與其陽學思想融會貫通。他強調,即使是《傷寒論》中所論述的各種病證,其根本亦不離「一元真氣」的盛衰。因此,在診治過程中,鄭氏極度重視對患者陽氣狀態的判斷,並將扶助真陽視為治療的核心原則。

這種對真陽的極度重視,直接體現在鄭欽安的臨床用藥風格上。他大膽使用溫熱藥物,尤善用附子、乾薑、肉桂等辛溫大熱之品,且敢於使用較大的劑量。在他看來,面對陽氣衰微、陰寒內盛的危急病證,只有迅速峻補真陽、破陰回陽,方能挽救生命。這種「力挽狂瀾」式的用藥方法,在當時溫病學派盛行、注重滋陰清熱的醫學氛圍中顯得格外突出,甚至被一些醫家視為「異端」,這也解釋了為何其學說在當時並未得到廣泛認可。然而,其在治療危急重症中屢獲奇效,也為其理論體系積累了堅實的臨床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傷寒恆論》與鄭欽安另兩部代表作《醫理真傳》和《醫法圓通》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學術體系。如《前言》所指出,這三本書互相發明,不可分割。《醫理真傳》主要闡述鄭氏的醫學理論和對病機的認識(特別是陽虛陰盛),《醫法圓通》則聚焦於具體的診斷方法和治療原則,而《傷寒恆論》則是以《傷寒論》為藍本,將其理論和方法具體應用於經典條文的解析和病證的辨治中。透過《傷寒恆論》,讀者可以看到鄭氏如何從其陽學視角解讀仲景原文,並將其用於指導臨床實踐,從而體現其「萬病不出六經宗旨,不出一元真氣」的學術思想。

儘管在清代,鄭欽安的學說並未成為主流,但隨著近代中醫學的復興和深入研究,其獨特的理論價值和臨床實效逐漸被醫界重新認識和高度評價。他對真陽重要性的強調、對陽虛陰盛病機的深入闡發,以及由此發展出的溫熱藥物應用經驗,極大地豐富了中醫的辨證論治體系,尤其在處理一些複雜、沉重、屬於陽氣衰敗的病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指導。火神派作為一個重要的中醫學術流派得以確立和發展,鄭欽安及其《傷寒恆論》無疑是其最重要的理論源泉和奠基石。

總而言之,《傷寒恆論》不僅是《傷寒論》注釋史上的一個重要版本,更是清代醫家鄭欽安基於「真陽」學說對仲景醫學進行創新性闡釋與應用的一部傑作。它系統地體現了鄭氏獨特的醫學思想和臨床經驗,是研究火神派學術、理解扶陽思想、提升疑難重症治療能力的寶貴文獻,至今仍對中醫臨床實踐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電子版序

鄭欽安原序

張仲景原序(校補)

前言 (1)

前言 (2)

前言 (3)

凡例

一百一十三方總目 (1)

一百一十三方總目 (2)

一百一十三方總目 (3)

傷寒恆論卷一 (1)

傷寒恆論卷一 (2)

傷寒恆論卷一 (3)

傷寒恆論卷一 (4)

傷寒恆論卷一 (5)

傷寒恆論卷一 (6)

傷寒恆論卷一 (7)

傷寒恆論卷一 (8)

傷寒恆論卷一 (9)

傷寒恆論卷一 (10)

傷寒恆論卷一 (11)

傷寒恆論卷一 (12)

傷寒恆論卷一 (13)

傷寒恆論卷一 (14)

傷寒恆論卷一 (15)

傷寒恆論卷一 (16)

傷寒恆論卷一 (17)

傷寒恆論卷一 (18)

傷寒恆論卷一 (19)

傷寒恆論卷一 (20)

傷寒恆論卷一 (21)

傷寒恆論卷一 (22)

傷寒恆論卷一 (23)

傷寒恆論卷一 (24)

傷寒恆論卷一 (25)

傷寒恆論卷一 (26)

傷寒恆論卷二 (1)

傷寒恆論卷二 (2)

傷寒恆論卷二 (3)

傷寒恆論卷二 (4)

傷寒恆論卷二 (5)

傷寒恆論卷二 (6)

傷寒恆論卷二 (7)

傷寒恆論卷二 (8)

傷寒恆論卷二 (9)

傷寒恆論卷二 (10)

傷寒恆論卷二 (11)

傷寒恆論卷二 (12)

傷寒恆論卷二 (13)

傷寒恆論卷二 (14)

傷寒恆論卷二 (15)

傷寒恆論卷二 (16)

傷寒恆論卷二 (17)

傷寒恆論卷二 (18)

傷寒恆論卷二 (19)

傷寒恆論卷二 (20)

傷寒恆論卷二 (21)

傷寒恆論卷二 (22)

傷寒恆論卷二 (23)

傷寒恆論卷二 (24)

傷寒恆論卷二 (25)

傷寒恆論卷二 (26)

傷寒恆論卷二 (27)

傷寒恆論卷二 (28)

傷寒恆論卷三 (1)

傷寒恆論卷三 (2)

傷寒恆論卷三 (3)

傷寒恆論卷三 (4)

傷寒恆論卷三 (5)

傷寒恆論卷三 (6)

傷寒恆論卷三 (7)

傷寒恆論卷三 (8)

傷寒恆論卷三 (9)

傷寒恆論卷三 (10)

傷寒恆論卷三 (11)

傷寒恆論卷三 (12)

傷寒恆論卷三 (13)

傷寒恆論卷四 (1)

傷寒恆論卷四 (2)

傷寒恆論卷四 (3)

傷寒恆論卷四 (4)

傷寒恆論卷四 (5)

傷寒恆論卷四 (6)

傷寒恆論卷四 (7)

傷寒恆論卷四 (8)

傷寒恆論卷四 (9)

傷寒恆論卷四 (10)

傷寒恆論卷四 (11)

傷寒恆論卷四 (12)

傷寒恆論卷四 (13)

傷寒恆論卷五 (1)

傷寒恆論卷五 (2)

傷寒恆論卷五 (3)

傷寒恆論卷五 (4)

傷寒恆論卷五 (5)

傷寒恆論卷五 (6)

傷寒恆論卷五 (7)

傷寒恆論卷五 (8)

傷寒恆論卷五 (9)

傷寒恆論卷五 (10)

傷寒恆論卷六 (1)

傷寒恆論卷六 (2)

傷寒恆論卷六 (3)

傷寒恆論卷七 (1)

傷寒恆論卷七 (2)

傷寒恆論卷七 (3)

傷寒恆論卷七 (4)

傷寒恆論卷七 (5)

傷寒恆論卷七 (6)

傷寒恆論卷七 (7)

傷寒恆論卷七 (8)

傷寒恆論卷七 (9)

傷寒恆論卷七 (10)

傷寒恆論卷七 (11)

傷寒恆論卷七 (12)

傷寒恆論卷七 (13)

傷寒恆論卷七 (14)

傷寒恆論卷七 (15)

傷寒恆論卷八 (1)

傷寒恆論卷八 (2)

傷寒恆論卷八 (3)

傷寒恆論卷九 (1)

傷寒恆論卷九 (2)

傷寒恆論卷九 (3)

傷寒恆論卷九 (4)

傷寒恆論卷九 (5)

傷寒恆論卷九 (6)

傷寒恆論卷九 (7)

傷寒恆論卷九 (8)

傷寒恆論卷九 (9)

傷寒恆論卷九 (10)

傷寒恆論卷九 (11)

傷寒恆論卷九 (12)

傷寒恆論卷九 (13)

傷寒恆論卷九 (14)

傷寒恆論卷九 (15)

傷寒恆論卷九 (16)

傷寒恆論卷十 (1)

傷寒恆論卷十 (2)

傷寒恆論卷十 (3)

傷寒恆論卷十 (4)

傷寒恆論卷十 (5)

傷寒恆論卷十 (6)

傷寒恆論卷十 (7)

傷寒恆論卷十 (8)

傷寒恆論卷十 (9)

傷寒恆論卷十 (10)

傷寒恆論卷十 (11)

傷寒恆論卷十 (12)

傷寒恆論卷十 (13)

傷寒恆論卷十 (14)

傷寒恆論卷十 (15)

傷寒恆論卷十 (16)

傷寒恆論卷十 (17)

傷寒恆論卷十 (18)

傷寒恆論卷十 (19)

外附 (1)

外附 (2)

外附 (3)

外附 (4)

附錄 (1)

附錄 (2)

編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