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傷寒恆論》~ 前言 (2)

回本書目錄

前言 (2)

1. 前言

其最大特點是將條文緊密扣合臨床實際,切實說理,將理論與臨床密切結合起來,指導辨證、治療。如太陽中篇13條:「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鄭氏說:「凡咽喉乾燥之人,津液已傷,豈可再行發汗以重奪其液乎?有因下元坎中真氣衰微,不能啟真水上升而致者,法宜扶陽;有因邪火灼其津液而致者,法宜清潤;有因寒水逆於中,阻其胃中升騰之氣而致者,法宜行水……」他分析了各種不同情況,並示人在臨證中細心察之。又說「若此等證皆非發汗所宜。

」這樣從臨症實際情況來論證,對治病多所啟迪,於古醫學家中未多見也。又如少陰後篇13條:「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鄭氏認為:「按少陰病而至四逆,陽微陰盛也,其中或咳、或悸者,水氣上干也;小便不利者,陽不化陰也;腹痛下重,陰寒之極也。法宜大劑回陽為是,而此以四逆散主之,吾甚不解。

」足見鄭氏不限於前人所說,敢獨抒己見,對原文疑誤之處進行辯證,並提出治法,更補仲景之所未及。

惜《傷寒恆論》文筆既簡,脫落亦多,臨應活用,尚待發明;且未列方藥、方解,檢閱亦多不便。今加以點校、闡釋,補明方藥,並將藥性及其應用範圍逐一講明,並參以五十年來臨證經驗以印證之。旨在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且欲保存原書全貌使之廣泛流傳,於其所不知者,則付缺如,以俟後之醫者研究。加之學殖荒疏,錯謬之處,在所難免,尚乞海內方家,不吝指正。

我與巴蜀書社人士素不相識,但他們不隨俗風,不計經濟損失,高瞻遠矚,以宏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精心編輯審核,前幾年已將我闡釋的《醫理真傳》、《醫法圓通》先後付梓版行。今《傷寒恆論》闡釋甫殺青定稿,即由責任編輯接手編輯,以期早日問世。並在適當時候擬將三書結集合訂為一冊擴版精印以饗廣大讀者,這種舉措,感佩固不僅作者一人而已也。

這套書編寫過程中,承蒙原中國中醫學會副會長、北京中醫學院教授任應秋諄諄囑余整理發揚鄭氏醫學;原全國政協委員廖老沫沙題簽;知名學者老友王利器教授為鄭欽安撰傳;原西北大學校長老同學郭琦教授,以及成都中醫學院原副院長、研究員侯占元,成都中醫學院教授郭子光、戴佛延,老友余行達教授,四川華西中醫藥研究所吳傳先所長的關懷和支持,謹此表示衷心感謝。

鄭氏三書之闡釋,前後歷時十五年,本書亦屢易其稿。余妻張賜金長期從事中學語文教學,每一稿成,必先與之探討修訂,深得啟迪裨益;小兒高龍、高驤參與收集、抄寫,亦多進益,當勉其潛心學習,以承家學。

白話文:

[前言]

本書最大的特色是將理論與臨床實務緊密結合,深入淺出地闡述道理,指導辨證論治。例如,原文中關於太陽病的論述,明確指出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並詳細分析了咽喉乾燥的不同原因:可能是下元真氣不足導致真水不能上升;也可能是邪火灼傷津液;還可能是寒水逆流阻礙胃氣上升。針對不同情況,作者提出了不同的治療方法,強調臨床醫生需細心觀察病人的具體情況。 這種從臨床實踐出發的論證方法,在古代醫學家中並不多見。

此外,本書作者對前人的觀點也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辨證。例如,針對少陰病四逆的治療,作者對前人使用四逆散的用法提出了質疑,並闡述了自己的見解,完善了前人的不足之處。

然而,《傷寒恆論》原文簡潔,且有許多缺失,應用起來仍需進一步闡明。因此,本書對原文進行了校勘、闡釋,補充了方藥及方解,詳細說明藥性及應用範圍,並結合作者五十年的臨床經驗加以驗證,力求古為今用,推陳出新。 本書保留了原文的完整面貌,對於原文中未說明的部分,則保留空白,留待後人研究。由於學識有限,書中難免存在錯誤,懇請各位同道不吝指正。

本書的出版得到了巴蜀書社的大力支持,他們不計成本,致力於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此前,作者闡釋的《醫理真傳》和《醫法圓通》也由巴蜀書社出版發行。 今後,作者計劃將這三本書合訂成冊,以方便讀者閱讀。 對於巴蜀書社的幫助,作者深表感激。

本書的完成,離不開許多人的幫助,特別感謝任應秋教授的指導,廖老沫沙先生的題簽,王利器教授撰寫的鄭欽安傳記,以及郭琦教授、侯占元教授、郭子光教授、戴佛延教授、余行達教授和吳傳先所長的支持與關懷。

本書的編寫歷時十五年,幾經修改。作者的妻子張賜金老師在修訂過程中提供了重要的幫助;子女高龍、高驤也參與了資料的收集和抄寫工作。 作者希望他們能繼續努力學習,繼承家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