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前言 (1)
前言 (1)
1. 前言
《傷寒論》係張仲景總結漢代以前醫學成果,參合其臨床經驗撰著的第一部理、法、方、藥俱備的醫典,從而形成我國醫學獨有的「辨證論治」理論體系。自金?成無己《注解傷寒論》問世後,千百年來注釋者無慮數百家。(包括日本漢醫)因其文字古奧,敘證簡略,大都從文字角度闡述,而少有論及如何具體運用其方。於其內涵亦見仁見智,學術多歧,各不相侔,但都推崇備至,譽其為「方書之祖」。
名醫家張令韶特別指出《傷寒論》是治百病的全書。他說:「書雖論傷寒,而臟腑經絡,營衛氣血,陰陽水火,寒熱虛實,靡不畢備,神而明之,千般疢難,如指諸掌。故古人云:能醫傷寒,即能醫雜證,信非誣也。」柯韻伯亦強調:「仲景之六經,為百病立法,傷寒雜病,治無二理,鹹歸六經節制。
」但真能全面應用《傷寒論》理、法、方、藥來治療各種病症者,實屬罕見。
鄭欽安緊緊掌握《傷寒論》之精髓,於臨證中廣泛運用其方藥於各種病症之治療,卓有成效。著《醫理真傳》、《醫法圓通》、《傷寒恆論》三書,互相發明,渾然一體,不可分割,全是臨證經驗的總結,貫穿以陰陽為總綱,萬病不出六經宗旨,不出一元真氣的學術思想。特重陽虛陰盛之闡發,達到登峰造極。
善用大劑量薑、桂、附以回陽救逆,拯人於危。其於陽虛辨治所積累之獨到經驗,實發前人之所未發,乃祖國醫學之瑰寶,千古一人而已!
余深服其理,運用亦多效驗。惜年代稍久,原書已少流傳,乃決心就平日學習所得及臨床經驗,對三書加以點校,並為之闡釋。《醫理真傳闡釋》、《醫法圓通闡釋》二書已先後問世。
出版後,日本漢醫界亦來函讚譽,如東洋醫學綜合研究所所長矢數道明將此書收入《漢方臨床叢書》,東洋醫學會副會長伊藤良譽為「填補了日本研究漢醫史缺清代傷寒學派的空白」,並對其採用書中方劑治病取得療效而感謝。德國真仁堂康復中心去歲邀請前往講學。臺灣、香港學者,亦累函索書。
國內識與不識者,承紛紛賜信或見訪,各方鞭策,時切於心。
國務院前古籍整理領導小組組長李老一氓,備加鼓勵,叮囑務必完成三書闡釋,俾鄭氏三書成一完璧。因年事已高,且預為《傷寒恆論》題簽。殷殷期許,不敢稍忘。三年來,未遑寢息,反復考訂、修改,現已付梓,庶可稍慰李老在天之靈。
《傷寒恆論》(光緒二十年,即西元1894年刊行)鄭氏自序云:「余閱原文,頗有領悟。茲將原文逐條一一剖析,不敢與前賢並駕,但就鄙見所及,逐條發明,雖不敢云高出手眼,此亦救世之本心,聊以補名賢之不逮。」通觀全書,不因襲陳說,能獨抒己見,對原文疑似之處,加以糾正,而無曲解臆斷之嫌。
白話文:
《傷寒論》是張仲景總結漢代以前的醫學成果,並結合他自己的臨床經驗所寫成的第一部具備理論、方法、處方和藥物的完整醫學典籍,從而建立了我們國家獨特的「辨證論治」理論體系。自從金朝成無己的《注解傷寒論》問世以來,幾百年來注釋這本書的人數不勝數(包括日本的漢醫)。因為書中的文字艱澀難懂,描述病情又很簡略,所以大多數的注釋都只從文字的角度去解釋,很少談論如何實際運用書中的藥方。對於書中的內容,大家的理解也各有不同,學術觀點也分歧,但都非常推崇這本書,稱讚它是「方書之祖」。
名醫張令韶特別指出《傷寒論》是一本可以治療各種疾病的醫學全書。他說:「這本書雖然是討論傷寒的,但其實包含了臟腑經絡、營衛氣血、陰陽水火、寒熱虛實等各種概念,如果能深入理解,就能夠處理各種疑難雜症,就像看自己手掌一樣清楚。所以古人說,能治療傷寒的人,就能夠治療其他疾病,這絕對不是胡說。」柯韻伯也強調:「張仲景的六經辨證理論,其實是為各種疾病制定治療法則,傷寒和雜病,治療的原則其實是一樣的,都歸屬於六經的調節。」
但實際上,真正能夠全面應用《傷寒論》的理論、方法、藥方和藥物來治療各種疾病的人,實在是太少了。
鄭欽安緊緊把握了《傷寒論》的精髓,在臨床診治中廣泛運用書中的藥方來治療各種疾病,而且效果顯著。他寫了《醫理真傳》、《醫法圓通》、《傷寒恆論》三本書,這三本書互相闡發,融會貫通,不可分割,都是他臨床經驗的總結,貫穿了以陰陽為總綱,各種疾病都離不開六經,萬病不離元氣的學術思想。他特別重視陽虛陰盛的論述,將其發揮到了極致。
他擅長使用大劑量的薑、桂、附等藥物來回陽救逆,將病人從危險的境地救回來。他在陽虛辨證治療方面所累積的獨到經驗,確實是前人沒有闡發過的,堪稱是中國醫學的瑰寶,是千古難得一見的人才!
我深深佩服他的理論,而且在實踐運用中也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可惜的是,因為年代久遠,他的原著已經很少流傳了,所以我下定決心要根據自己平時的學習所得和臨床經驗,對他的三本書進行校訂和解釋。《醫理真傳闡釋》和《醫法圓通闡釋》這兩本書已經先後出版。
出版後,日本漢醫界也來信讚譽,例如東洋醫學綜合研究所所長矢數道明將這本書收入《漢方臨床叢書》,東洋醫學會副會長伊藤良認為這本書「填補了日本研究漢醫史上清代傷寒學派的空白」,並且感謝我採用書中的藥方來治病,取得了療效。德國真仁堂康復中心去年也邀請我前去講學。台灣和香港的學者也多次來信索取書籍。
國內認識或不認識我的人,紛紛來信或拜訪,各方的鼓勵,我一直銘記在心。
國務院前古籍整理領導小組組長李老一氓,特別鼓勵我,叮囑我務必完成對三本書的闡釋,讓鄭氏的三本書成為完整的作品。因為他年事已高,而且事先為《傷寒恆論》題了字。他殷切的期望,我不敢有絲毫的忘記。三年來,我不敢懈怠,反覆考證、修改,現在終於可以出版了,希望能夠稍微安慰李老在天之靈。
《傷寒恆論》(光緒二十年,也就是西元1894年出版)鄭氏在自序中說:「我閱讀原文,頗有領悟。現在將原文逐條一一剖析,不敢和前賢相提並論,只是就我自己的見解,逐條闡述,雖然不敢說高人一等,但這也是我救世的本心,希望能彌補前賢的不足。」通觀全書,他沒有因襲前人的說法,能夠獨立發表自己的見解,對於原文中含糊不清的地方,加以糾正,而沒有出現曲解或臆斷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