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十 (14)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十 (14)

1. 傷寒恆論卷十

十、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儘自愈。原文376

【鄭論】,按嘔出癰膿,大半多屬熱壅於內,在厥陰篇中,用藥多居辛燥,故教人不治吐膿,蓋慎用辛燥之意也。

【闡釋】,厥陰寒盡陽回之後,陽熱太甚,傷及血分,下行則便膿血,上出則嘔癰膿。若強止其嘔,則膿不得出,反生他變。鄭氏曰:「在厥陰篇中,用藥多居辛燥,故教人不治吐膿,蓋慎用辛操之意也」。既禁辛燥之劑,其治當辛涼以開其結,苦泄以排其膿,甘寒以養其正,使膿盡而嘔自止,可用排膿湯加味治之。

計四法,附三陰經後(據舒本校補)

一、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原文103

【鄭論】,按太陽過經不解,延至十餘日,反二三下之,此際邪仍在太陽,方可云過經不解。若是柴胡證,十餘日後,邪仍在少陽,方可言過經不解。此說一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病情,乃係太陰中宮不宣,陰邪上逆之象,若只據一嘔,而即云柴胡證仍在,殊屬不當。總要寒熱往來,口苦、耳聾、喜嘔全在,用小柴胡湯,乃為恰切,不得草草了事。

【闡釋】,過經不解計四條,他書俱載在太陽中篇,舒馳遠將此四條,附在三陰經後,鄭氏從之。太陽病,過經十餘日而不解,或為桂枝湯證,或為麻黃湯證,皆無可下之理,此際邪仍在太陽,故可云過經不解。鄭氏辨過經不解與其他注家隨文釋義不同,是有見地的。至論「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病情,乃係太陰中宮不宣,陰邪上逆」之徵,則大柴胡湯不可用,法當溫中降逆散邪,理中湯加砂仁半夏治之。

大柴胡湯方(校補)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升(洗),生薑五兩(切),大棗十二枚(擘),枳實四兩(炙),

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黃二兩,若不加,恐不為大柴胡湯。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有柴胡、半夏、生薑之辛以解表,黃芩、芍藥、枳實、大黃之苦以滌除裏熱,是兩解表裏之劑。若無大黃,原文何云與大柴胡湯下之愈。

二、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②,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而)鬱鬱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若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而)微溏者,此非柴胡〔湯〕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原文123

【鄭論】,按太陽過經十餘日,所現病情,皆正氣不足之候,何也?心下溫溫欲吐者,中宮不宣,而陰邪滯也;大便溏而微滿者,中宮有寒濕彌漫之象也;鬱鬱微煩,正氣不暢達也。此皆由吐、下失宜,方有此候。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十

十、嘔吐,伴有癰疽,不可治療嘔吐,待膿自行痊癒。

鄭氏注釋:嘔吐出膿,大多是體內熱邪壅塞所致。厥陰篇中,所用藥物多屬辛燥之品,因此教導人們不需治療吐膿,主要是謹慎使用辛燥藥物的意思。

闡釋:厥陰寒邪盡消陽氣回升後,陽熱過盛,損傷血分,向下則排出膿血,向上則嘔吐膿液。如果強行止嘔,則膿液無法排出,反而會產生其他變化。鄭氏說:「厥陰篇中,所用藥物多屬辛燥,因此教導人們不需治療吐膿,主要是謹慎使用辛燥藥物的意思。」既然禁忌辛燥藥物,治療就應該用辛涼之品以疏通阻塞,苦寒之品以排出膿液,甘寒之品以滋養正氣,使膿液排盡,嘔吐自然停止。可用排膿湯加味治療。

計四法,附三陰經後(據舒本校補)

一、太陽病,病程超過十餘日,反覆嘔吐二三次,之後四五天,柴胡證仍在者,先服用小柴胡湯。如果嘔吐不止,心下急迫,鬱鬱寡歡微煩,表示病邪未解,服用大柴胡湯即可痊癒。

鄭氏注釋:太陽病病程超過十餘日未愈,反覆嘔吐二三次,此時邪氣仍在太陽經,才可以說是病程超過十餘日未愈。如果是柴胡證,十餘日後,邪氣仍在少陽經,才可以說是病程超過十餘日未愈。文中所述「嘔吐不止,心下急迫,鬱鬱寡歡微煩」的病情,乃是太陰脾胃不暢,陰邪上逆的表現,如果僅憑嘔吐,就說是柴胡證仍在,就顯得不妥當了。總要寒熱往來,口苦、耳聾、喜嘔等症狀俱全,服用小柴胡湯才恰當,不可草率處理。

闡釋:病程超過十餘日未愈的情況共有四條,其他書籍都記載在太陽經篇,舒馳遠將這四條附在三陰經後,鄭氏也採納了這種做法。太陽病,病程超過十餘日未愈,可能是桂枝湯證,也可能是麻黃湯證,都沒有下瀉的道理,此時邪氣仍在太陽經,所以可以說是病程超過十餘日未愈。鄭氏對病程超過十餘日未愈的辨證,與其他注家隨文解釋不同,是有見地的。至於論述「嘔吐不止,心下急迫,鬱鬱寡歡微煩」是太陰脾胃不暢,陰邪上逆的徵兆,則大柴胡湯不可使用,方法應該是溫中降逆散邪,用理中湯加砂仁、半夏治療。

大柴胡湯方(校補)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升(洗淨),生薑五兩(切片),大棗十二枚(去核),枳實四兩(炮製)。

以上七味藥材,加水一鬥二升,煎煮至六升,去渣再煎,溫服一升,每日三次。一方加大黃二兩,如果不加,恐怕不能稱為大柴胡湯。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此方含有柴胡、半夏、生薑的辛味以解表,黃芩、芍藥、枳實、大黃的苦味以清除裡熱,是兼顧表裡兩方面的藥物。如果沒有大黃,原文又怎麼會說服用大柴胡湯就能痊癒呢?

二、太陽病,病程超過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且胸中疼痛,大便稀溏,腹部微脹,鬱鬱寡歡微煩,在此之前,曾大量嘔吐瀉下者,服用調胃承氣湯。如果不是這樣的情況,則不可服用。只是想要嘔吐,胸中疼痛,大便略溏者,這不是柴胡湯證,因為嘔吐,所以知道曾大量嘔吐瀉下。

鄭氏注釋:太陽病病程超過十餘日,所出現的症狀,都是正氣不足的表現。為什麼呢?心下溫溫欲吐,是脾胃不暢,陰邪阻滯;大便溏瀉而腹部微脹,是脾胃有寒濕瀰漫的表現;鬱鬱寡歡微煩,是正氣不暢通達的表現。這些都是由於嘔吐瀉下失宜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