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十 (15)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十 (15)

1. 傷寒恆論卷十

【闡釋】,諸家注解此條,紛紛聚訟,其實難從。唯鄭氏能獨抒己見云:「太陽過經十餘日,所現病情,皆正氣不足之候」。此皆由吐、下失宜,既非柴胡證,亦非調胃承氣湯所能治。所現諸證,無非內臟虛寒,或為吐下所傷,或為中氣素弱,或為寒濕彌漫,法宜溫中散寒祛濕,理中湯加砂仁、半夏、茯苓治之。

三、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湯)加芒硝〔湯〕主之。原文104

【鄭論】,按胸脅,乃肝膽地界,今見病而嘔,邪氣拂鬱也。日晡發熱而微利,本有熱也,此乃柴胡的候,下之本非其治。學者總宜相機施治為是。至原文所主之方,亦不可固執。

【闡釋】,胸脅滿而嘔,日晡發潮熱等證,是少陽兼陽明內實之證,故鄭氏曰:「下之本非其治。」上證既兼裏實,大便應見秘結,今反下利,此是誤用丸藥所致,雖有微利而病不解,柴胡證仍在;潮熱為裏實。故先用小柴胡湯以解外;再用柴胡加芒硝湯兼治裏實。鄭氏又曰:「原文所主之方,亦不可固執」,示人以活法圓通之妙。

柴胡加芒硝湯方(校補)

柴胡二兩十六銖,黃芩一兩,人參一兩,甘草一兩(炙),生薑一兩(切),半夏二十銖,本云二十銖五枚(洗),大棗四枚(擘),芒硝二兩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內芒硝,更煮微沸,分溫再服。不解,更作。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此為少陽,陽明兼治的方劑,和解清裏之方也,治小柴胡湯證兼胃有實熱者。雖有微利,燥結仍留。加芒硝者,泄熱軟堅,胃實可除,潮熱微利自止。亦即本方證之少陽證及陽明證均較大柴胡湯證為輕者適用之。可以推廣用於小柴胡湯證,而腹有堅塊苦滿難解者;或小柴胡湯證,發潮熱,大便不通者。此用鹹寒之芒硝以潤燥軟堅之效也。

四、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譫語言,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鞕,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謂)〔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原文105

【鄭論】,按譫語而稱內熱,下之理也;大小便利者,裏氣通也;脈調和者,氣機順也。此以為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殊非正論。又若自下利,當微厥者,正虛之徵也;而反和者,正未大虛也。原文何得此為內實,當下之,非正論,決非仲師所語也。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十

諸多醫家對此條文的注解眾說紛紜,難以取捨。只有鄭氏獨具見解,認為太陽病超過十多天,出現的症狀都是正氣不足的表現。這些都是因為嘔吐、下瀉治療不當所致,既不是柴胡證,也不能用調胃承氣湯治療。所出現的各種症狀,無非是內臟虛寒,或是嘔吐下瀉所傷,或是中氣本來就虛弱,或是寒濕瀰漫,治療方法應該溫中散寒祛濕,用理中湯加砂仁、半夏、茯苓。

傷寒病發十三日,症狀未解,胸脅滿悶並嘔吐,每日午后發熱,隨後輕微腹瀉。本應是柴胡證,但下瀉治療卻無效;現在反而腹瀉,說明醫生用丸藥下瀉,這並非正確的治療方法。午后發熱是裏實的表現,應先服用小柴胡湯以解表,然後再用柴胡加芒硝湯來治療裏實。

鄭氏認為,胸脅滿悶嘔吐,是肝膽部位的病變,邪氣鬱結不通所致。午后發熱並輕微腹瀉,本身就存在熱邪,這是柴胡證的表現,下瀉治療並非正確方法。學習者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施治,原文提出的治療方案也不應死板拘泥。

胸脅滿悶嘔吐,午后發熱等症狀,是少陽和陽明經絡兼病,內部實熱的表現,所以鄭氏說「下瀉治療並非正確方法」。既然兼有裏實,大便應該便秘,現在反而腹瀉,這是錯誤使用丸藥所造成的。雖然輕微腹瀉,但病情未解,柴胡證仍在;午后發熱是裏實的表現。所以先用小柴胡湯解表;再用柴胡加芒硝湯兼治裏實。鄭氏又說:「原文提出的治療方案也不應死板拘泥」,說明靈活運用醫術的重要性。

柴胡加芒硝湯組成:

柴胡 二兩十六銖、黃芩 一兩、人參 一兩、甘草 一兩(炙)、生薑 一兩(切)、半夏 二十銖(洗)、大棗 四枚(擘)、芒硝 二兩

使用方法:以上八味藥材,用水四升,煎煮至二升,去渣,加入芒硝,再煮沸,分次溫服。若症狀未解,可再次服用。

此方是治療少陽、陽明經絡兼病的方劑,具有和解清裏的作用,用於治療小柴胡湯證兼有胃實熱的患者。即使有輕微腹瀉,燥熱結滯仍然存在。加入芒硝,可以瀉熱軟堅,去除胃實熱,午后發熱和輕微腹瀉自然會停止。本方適用於小柴胡湯證和陽明證,症狀均比大柴胡湯證輕的患者。也可以擴大應用於小柴胡湯證,伴有腹部堅硬腫塊、脹滿難解的患者;或小柴胡湯證,發熱,大便秘結的患者。此方使用鹹寒性質的芒硝,具有潤燥軟堅的作用。

傷寒病發十三日,症狀未解,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說明有內熱,應該用湯劑瀉下治療。如果小便通暢,大便應該堅實,但反而腹瀉,脈象平和,說明醫生用丸藥瀉下,這並非正確的治療方法。如果患者自行腹瀉,脈象應該微弱;但脈象卻平和,這是內部實熱的表現,應該用調胃承氣湯治療。

鄭氏認為,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說明有內熱,瀉下是合理的;大小便通暢,說明裏氣通暢;脈象平和,說明氣機順暢。認為醫生用丸藥瀉下,並非正確治療方法,這並非正確的論述。又,如果自行腹瀉,脈象應該微弱,這是正氣虛弱的徵兆;但脈象卻平和,說明正氣並未嚴重虛弱。原文認為這是內部實熱,應該瀉下,這並非正確論述,絕對不是仲景的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