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一 (7)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一 (7)

1. 傷寒恆論卷一

十六、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不病也),榮氣和者,外不諧(外是「衛」的代稱,即衛失調。),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指衛氣與榮氣不協調)(所)〔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則愈)。原文53

【鄭論】,按病常自汗,似不專主太陽榮衛不和,如果屬太陽榮衛不和,亦必有惡風、畏寒足徵。茲云自汗出,其中有素稟陽虛,或多言,或過用心,或稍勞動,而即自汗出者,皆在不足之例,尚敢輕用桂枝湯乎?此條大抵專主榮衛不和說法也,學者宜細求之。

【闡釋】,本條榮衛不和,不是由於外受風寒所致,而是由於榮衛本身不能互相協調的自汗出,不論是衛強榮弱或衛弱榮強,仍宜桂枝湯治療。但鄭氏深一層指出有素稟陽虛,或多言,或過用心,或稍勞動,而即自汗出者,皆在不足之例,不能用桂枝湯治療,值得我們臨證時審慎。然則如何治之,筆者認為鄭氏所訂之補坎益離丹為合拍之方。

十七、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風池:穴名,在腦後(腦空穴外)發際中,在枕骨斜方凹陷中,足少陽膽經穴。風府:穴名,在項後入發際一寸,在枕骨與第一頸惟之間,是督脈經的穴位。),卻與桂枝湯〔則〕。原文24

【鄭論】,此條明言解表未透,邪未遽出,故見煩,刺風池風府穴者,泄其邪熱,仍以桂枝湯,俾邪盡出無遺,故自愈也。

【闡釋】,太陽中風證,治以桂枝湯,病不解而反煩者,此藥力未達,煩者,為正邪相爭之現象。經云:大風頸項痛,刺風池。又曰: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刺在風府。此刺法之所本也。刺法所以泄其邪勢,然後再服桂枝湯,俾邪盡出無遺而愈也。

十八、風家(凡「家」字俱皆指宿病而言,此處應作太陽中風傷寒看。)表解,而不了了(就是不清楚、不爽快之意。)者,十二日愈,原文10

【鄭論】,既稱表解,邪已去矣,應當清爽如常,此則不了了者,是邪去而正未復也。延至十二日者,侯正氣漸漸復還也。

【闡釋】,表解還有不爽快的感覺,一是餘邪還未全清,一是正氣尚未全復,而預計十二日愈者,經盡之時,餘邪盡,自然愈矣。亦有教人不必服藥,當心靜養就可漸漸痊癒的意思。本論中的日數,多是約略之詞,必須靈活的領會其精神實質。

十九、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裏證(表證指發熱、惡風、汗出、脈浮等;裏證指煩渴欲飲水,小便不利、水入即吐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胃有停水,水氣不化,渴欲飲水,水入即吐的意思。),五苓散主之(多服暖水,汗出愈)。原文74

白話文:

十六、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正常)
外界的衛氣失調(衛氣與榮氣不協調),因為衛氣未能與榮氣和諧共處的緣故(自汗出因此產生);榮氣運行於脈中,衛氣運行於脈外,此時若再發汗,使榮衛調和,病就會好轉,宜用桂枝湯(自可痊癒)。

【鄭論】
按:病常自汗出,未必全因太陽經榮衛不和所致。若確實屬於太陽經榮衛不和,也應兼有惡風、畏寒等症狀為依據。此處僅言自汗出,其中或有素來陽氣不足,或多言耗氣,或過度思慮,或稍作勞動即自汗出者,皆屬氣虛體弱之症,豈敢輕易使用桂枝湯?本條重點在於榮衛不和的情況,學者應仔細辨別。

【闡釋】
本條所述的榮衛不自協調而致自汗出,非由外感風寒引起,無論是衛強榮弱或衛弱榮強,仍宜以桂枝湯調和。但鄭氏進一步指出,若因陽虛、多言、思慮、勞動等所致自汗,皆屬虛證,不可妄用桂枝湯治療,臨證時須謹慎辨別。至於此類情況的治法,筆者認為鄭氏所提出的「補坎益離丹」更為適合。


十七、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風池:足少陽膽經穴位;風府:督脈穴位),然後再服桂枝湯則癒。

【鄭論】
此條說明表邪未透,邪氣未能順利外達,因此出現煩躁之象。先刺風池、風府穴位,疏通邪熱,再服桂枝湯使邪氣徹底排出,自然痊癒。

【闡釋】
太陽中風證服用桂枝湯後,病不解反見煩躁,是藥力未能透達之故。煩躁乃正邪相爭的表現。《內經》記載,大風頸項痛可刺風池;風邪外感導致畏寒、頭痛、身重等症可刺風府。此處先以針刺洩邪,再服桂枝湯,使邪氣盡除而癒。


十八、風家(指素有太陽中風病史者)表證雖解,但身體尚未完全爽利者,約十二日可癒。

【鄭論】
既稱表解,表示外邪已去,理應恢復清爽。此時仍有不適,是邪去而正氣未復之故。約十二日癒,是因正氣需時漸復。

【闡釋】
表證雖解卻仍覺不適,或因餘邪未盡、正氣未復,預估十二日癒,乃經氣循環一週,邪氣盡散、正氣自復之期。本條旨在說明無需服藥,靜養即可逐漸痊癒。文中所言日數僅為大致估算,應靈活理解其精神。


十九、中風發熱,六七日未解且煩躁,兼有表裏證(表證如發熱惡風汗出,裏證如煩渴、小便不利、水入則吐),渴欲飲水但水入即吐者,稱為「水逆」(胃有停水無法運化),宜用五苓散主治(多飲溫水助汗出則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