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一 (8)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一 (8)

1. 傷寒恆論卷一

【鄭論】,此條既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裏證,應有表裏證形足徵,方為確論。況病形所見,全是太陽腑證,觀於用五苓散方,是獨重在太陽腑分一面,並未道及表證一面,原文何得稱有表裏證也。裏證即太陽腑證也,即言外邪入腑,何等直切。

況此刻病現飲水入口即吐,是因太陽之氣化不宣,中宮之轉輸失職,氣機升多降少,以致上逆而吐,用五苓散多服*,俾太陽之氣化行,水道通,氣機下降,自然逆者不逆,而吐者不吐也。學者宜細繹之。

*多服二字,定教人不可見其吐而遂不與之服也。

【闡釋】,本條中風發熱,六七日經盡不解,此即表證;渴欲飲水,邪傳裏也,此即裏證。鄭注何得謂病形所見,全是太陽腑證?至鄭氏所言太陽之氣化不宣,中宮之轉輸失職,氣機升多降少,以致上逆而吐,五苓散和表裏,散停飲,故治之而愈,這是正確的。又原文五苓散主之後有「多服暖水,汗出愈。

」舒本亦有此七字。但《傷寒論》原文無此七字,此係五苓散方後所載,舒、鄭二氏竟移於原文之後,不識何故?

十、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燥)〔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與之)〔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形容渴飲不止的意思。《金匱》上的消渴是飲多少,小便多少,屬於一種病名。本條之消渴是形容口渴甚,是一種症狀,二者不可混同。

),五苓散主之。原文71

【鄭論】,按太陽既發汗後,復見大汗出,汗為血液,血液過傷,胃中失養,故胃乾,津液不能上下交通,故煩(燥)〔躁〕不得眠,欲得水飲者,少與之,令胃和則愈。蓋水亦陰也,土燥得水以潤之,自然燥者不燥,而病自見其愈也。若見小便不利,微渴者,是血液亡於外,而氣化失於內也,主以五苓化太陽之氣,氣化一宣,則水道通,裏氣暢,升降不乖,病焉有不愈者乎?

【闡釋】,此節乃發汗傷津,胃與膀胱之救治不同也。鄭氏謂:「汗為血液,血液過傷,胃中失養,故胃乾。」此處稱汗為血液,不能是一般所指之血液,而為一種不能養榮之津液。胃中津液受損不足者,以致煩躁作渴,只須飲水以和胃氣則愈,非五苓散證也。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此膀胱氣化不行也。

膀胱為太陽之腑,脈浮微熱,太陽之表邪未盡,故用五苓散兩解表裏,小便利則水去渴止。用散而不用湯者,取藥性直達於下也。

五苓散方(校補)

豬苓十八株(去皮),澤瀉一兩六銖,白朮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一

鄭氏認為,原文提到六七日不愈而煩躁,有表裏證,必須有表裏證的充分證據才能成立。但目前的病症全是太陽腑證,使用五苓散只注重太陽腑分,未提及表證,原文何以稱有表裏證?所謂裏證即太陽腑證,指外邪入侵腑臟,描述十分貼切。

而且病人現症是喝水就吐,這是因為太陽之氣運行不暢,中焦的運輸功能失調,氣機上升過多下降不足,導致氣逆而吐。服用五苓散要多喝,使太陽之氣運行通暢,水道暢通,氣機下降,自然就不會再嘔吐了。學習者應仔細推敲。 (「多服」二字,說明即使患者嘔吐也不應停止服用藥物。)

本條中,中風發熱,六七日持續不退,這是表證;口渴想喝水,邪氣已傳入裏,這是裏證。鄭氏注解為何說病症全是太陽腑證?鄭氏所言太陽之氣化不宣,中焦的運輸功能失調,氣機上升過多下降不足,導致氣逆而吐,五苓散能兼治表裏,利尿止渴,所以治療才有效。原文五苓散方後有「多服溫水,汗出而愈」七字,舒氏本也有此七字,但《傷寒論》原文並無此七字,此為五苓散方後所加,舒、鄭二氏竟移至原文之後,原因不明。

太陽病,發汗後,又大量出汗,胃中乾燥,煩躁不安睡不著,想喝水(應少量飲水),待胃氣調和則痊癒。如果脈浮,小便不利,微熱口渴(形容口渴難耐。《金匱要略》中的消渴指飲水量和小便量,是一種病名;本條的消渴指口渴嚴重,是一種症狀,兩者不可混淆),則用五苓散主治。

鄭氏認為,太陽病發汗後,又大量出汗,汗液是血液的一部分,血液損傷過多,胃中失養,所以胃乾,津液不能上下流通,所以煩躁不安睡不著,想喝水,應少量飲水,待胃氣調和則痊癒。水也是陰液,乾燥的脾胃得到水的滋潤,自然就不乾燥了,病也就好了。如果出現小便不利,輕微口渴,這是因為血液外洩,氣化功能失調,使用五苓散化解太陽之氣,氣化通暢,則水道通暢,裏氣順暢,升降正常,病症怎能不愈?

這段講的是發汗傷津,胃和膀胱的治療方法不同。鄭氏說:「汗液是血液,血液損傷過多,胃中失養,所以胃乾。」這裡所說的汗液,不能理解為一般的血液,而是一種不能滋養身體的津液。胃中津液不足,導致煩躁口渴,只要喝水調和胃氣就能痊癒,這不是五苓散的適用症。如果脈浮,小便不利,微熱口渴,這是膀胱氣化不通。

膀胱屬太陽之腑,脈浮微熱,太陽表邪未盡,所以用五苓散來同時治療表裏,小便通暢則水液排出,口渴消除。用散劑不用湯劑,是取其藥性直接到達下焦。

五苓散方:

豬苓十八株(去皮),澤瀉一兩六銖,白朮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