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一 (9)
傷寒恆論卷一 (9)
1. 傷寒恆論卷一
上五味,搗為散(將藥製成粉末,叫做散。)以白飲(即米湯)和服方寸匕(是古代食具之一,曲柄淺鬥,狀如今之羹匙。《名醫別錄》云:「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不落為度。」),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功專利水,乃化氣行水之劑。《傷寒論》太陽腑分之主方也。茯苓甘溫,助陽益脾,淡滲利竅,除濕,色白入肺,瀉熱而下通膀胱。豬苓甘淡,入肺而通膀胱,利便行水與茯苓同。澤瀉甘淡微鹹,入膀胱,利小便,功專祛濕行水。三者皆有導水下行,通行小便之功。益土所以制水,故以白朮健脾去濕。
最妙在桂枝一味,化膀胱氣機,使膀胱津液得以通調,外則輸津於皮毛,內則通行於上下,自然小便利,口渴除。觀方後云:「多飲暖水,汗出愈」,則本方不但有利水之功,且有發汗作用;要知如五苓散者,也可為太陽經腑兩解之方也。本方現多改作湯劑。至於本方之應用,《傷寒論》列為太陽腑證之主方,治療口渴、小便不利、膀胱蓄水、表裏上下同病。
鄭氏在《醫法圓通》中更用以:(l)治大便瀉水,而小便全無者;(2)治頭暈、咳嗽、嘔吐、腹脹、小便短;(3)治霍亂吐瀉,思飲冷水者。以上三症,本非此方所治之病,因其有無小便及小便短的證狀,故能治之而愈,可謂善於運用成方。筆者曾用此方治腹水脹滿。
患者腹部脹滿,食欲不振,食後脹滿更甚,雖口乾而不思飲水,小便短少,人困無神,舌苔白膩,脈沉數而滑。此脾失健運,氣化不行,水濕阻滯,用五苓倍桂、朮,再加上桂以化膀胱之氣,氣行水即行,加椒目專行水道以消水脹,而腹脹之症即愈。又傷濕咳嗽之症,肌肉隱黃,頭眩,痰涎及泡沫痰特多,脘中不暢,有時嘔吐清水,身體倦怠,小便不利,口中津液多,雖渴不欲飲水,舌苔白膩,脈沉細而滑。係因膀胱氣機不利,濕邪反上干清道而咳,則須以滲利為主,五苓散加味治之。
痰飲咳嗽其根本由於水飲所致,祛其水飲則咳嗽自愈,如中腹脹滿,上氣喘逆,二便不利,或四肢俱腫者,此為痰水壅滯,五苓散能上下分消其痰水,治之而愈。近人加減推廣應用本方,凡屬津液運行失調的病症,均可以用此加減施治而獲效。
二十一、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即心下築築跳動),頭眩身瞤〔動〕(即全身筋肉跳動之意),振振欲擗地者(站立不穩,搖搖欲墜的樣子。),真武湯主之。原文82
【鄭論】,按發汗原是解表,表解自然熱退,乃不易之理,今汗出而熱仍然,所現種種病形,非表邪未透之徵,卻是亡陽之候,必是因發汗過度,傷及腎陽。太陽底面,即是少陰,此際發熱者,陽越於外也,心下悸,頭眩身瞤者,陽氣外亡而群陰僭上也。振振欲擗地者,陽欲藏而不得也。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一
將藥材搗碎成粉末,稱作散劑。用米湯調和服用,每次用方寸匕(古代一種量器,約等於現代湯匙)的量,一天服用三次,多喝溫水,出汗後症狀就會好轉,按此方法調養身體。
【方劑解說及其應用範圍】
此方主要功效是利水,是化氣行水的藥劑。《傷寒論》中將其列為治療太陽經腑證的主方。茯苓性味甘溫,能益氣健脾,淡滲利竅,除濕,顏色白入肺經,能清熱並利尿。豬苓性味甘淡,入肺經並通利膀胱,利尿作用與茯苓相似。澤瀉性味甘淡微鹹,入膀胱經,利尿,功效專於祛濕行水。三者皆能引導水液向下排出,促進小便通暢。白朮能健脾燥濕,以補益脾土來制約水濕。
此方最精妙之處在於加入桂枝,它能化解膀胱的氣機,使膀胱津液得以通暢,外可輸布津液於皮膚毛髮,內可通行於上下,自然小便通暢,口渴也能消除。方後註明「多飲暖水,汗出愈」,說明此方不僅有利水功效,還有發汗作用;因此,五苓散也可作為治療太陽經腑兩方面病證的方劑。現代多將此方製成湯劑。在《傷寒論》中,此方被列為治療太陽腑證的主方,用於治療口渴、小便不利、膀胱蓄水、表裡上下同時出現病症等情況。
鄭氏在《醫法圓通》中更擴展其應用範圍,例如:(1)治療大便瀉水,而小便完全沒有的情況;(2)治療頭暈、咳嗽、嘔吐、腹脹、小便短少;(3)治療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並伴有想喝冷水的症狀。以上三種症狀,本非此方治療的範圍,但因其都伴有小便不利或小便短少的症狀,故能以此方治療而痊癒,可見其善於運用成方。本人曾用此方治療腹水脹滿。
患者腹部脹滿,食慾不振,飯後脹滿更甚,雖然口乾卻不想喝水,小便短少,精神萎靡,舌苔白膩,脈象沉數而滑。這是脾臟運化功能失調,氣機運行不暢,水濕停滯的表現,因此使用五苓散,並加重桂枝、白朮用量,以加強化解膀胱氣機的作用,氣機通暢則水濕亦可排出;再加椒目專行水道以消水腫,腹脹症狀即獲痊癒。又如治療傷濕咳嗽,症狀為肌肉隱隱作痛、發黃,頭暈,痰涎及泡沫痰很多,脘腹不舒暢,有時嘔吐清水,身體倦怠,小便不利,口中津液多,雖然口渴卻不想喝水,舌苔白膩,脈象沉細而滑。這是因為膀胱氣機不利,濕邪上犯肺經而致咳嗽,則需以利水滲濕為主,加味五苓散治療。
痰飲咳嗽的根本原因在於水飲停滯,祛除水飲則咳嗽自愈。如果出現中腹部脹滿、上氣喘逆、大小便不利,或四肢水腫等症狀,這是痰水壅滯的表現,五苓散能上下分消痰水,治療後即可痊癒。近代醫家對此方加減運用,凡屬津液運行失調的疾病,均可以用此方加減治療而收到療效。
二十一、太陽病發汗後,汗出但症狀未解,病人仍然發熱,心下悸動(心臟處跳動),頭暈全身肌肉跳動,站立不穩,搖搖欲墜,則應服用真武湯。
【鄭氏論述】按理說,發汗是為了解表,表證解除,發熱自然退去,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但現在汗出而熱仍然不退,並且出現各種病症,這並不是表邪未解的徵兆,而是陽氣虛損的表現,一定是因為發汗過度,損傷了腎陽。太陽經的裡面就是少陰經,此時發熱是陽氣外越的表現;心下悸動、頭暈、全身肌肉跳動,是陽氣外洩,陰邪上犯的表現;站立不穩,搖搖欲墜,是陽氣想要內收卻不能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