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一 (10)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一 (10)

1. 傷寒恆論卷一

夫先天之真陽,喜藏而不喜露,藏則命根永固,露則危亡立生,主以真武湯,是重藏陽之意也。

【闡釋】,鄭氏所按,大有卓見,與成無己、張隱菴、陳修圓等之注「仍發熱」為邪氣未解也,太陽之病不解也等不同。鄭氏說:「所現種種病形,非表邪未透之徵,卻是亡陽之候,必是因發汗過度,傷及腎陽。太陽底面,即是少陰,此際發熱者,陽越於外也,心下悸、頭眩、身瞤者,陽氣外亡,而群陰僭上也;振振欲擗地者,陽欲藏而不得也。」實即發汗過度,損及腎陽,主以真武湯,是溫經復陽之意,使陰氣不上逆為病也。

(真武湯方,載少陰篇)

二十二、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滲泄不止的意思,在這裏形容汗多。),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拘急,即屈伸運動不自如。),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原文20

【鄭論】,按發汗而至漏不止,其傷及腎陽也明甚。太陽底面,即是少陰,其人惡風者,外體疏也,小便難者,汗為水液,氣化行於外,而不行於內也。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血液外亡,而筋脈失養也。此際理應以扶陽為是,原文取桂枝加附子湯,意在用附子,取內以固其根蒂,得桂枝,外以祛其未盡之邪,內外兼備,斯無大害,庶不失立方之妙也。

【闡釋】,太陽病的治法,雖然以發汗為主,但以漐漐汁出為佳。今發汗太過,遂漏不止,乃傷及腎陽,腎與膀胱為表裏,腎陽衰則膀胱寒結,故小便難。四肢為諸陽之本,不得陽氣以養之,故微急,且至難以屈伸者。鄭氏謂:「用附子內以固其根蒂,得桂枝外以祛其未盡之邪,內外兼備。」此乃發汗太過,導致陽虛液脫救逆之法也。

桂枝加附子湯方(校補)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三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附子,將息如前法。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桂枝湯乃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之方也,加附子復陽固表,適用於汗出過多,陽氣受耗,津液暫虧的證候。蓋表陽密,則漏汗自止,惡風自罷矣;汗止津回,則小便自調,四肢自柔矣。筆者常用此方治產婦體虛,其脈浮細,舌質淡,苔薄白,漏汗不止,獲得良好效果。

又治陽虛體弱之人患傷風感冒,大都面容蒼白,頭痛,倦怠乏力,惡風寒,舌質淡白,白膩苔,脈浮而細,亦取得滿意療效。近人推廣應用以治陽虛之鼻衄(nǜ女去聲)、便血、尿血或婦人帶下經漏者;陽虛而筋脈失養之證,如腰背拘急酸痛、中風半身強直、手足瘺弱者。

白話文:

《傷恆論卷一》

先天之真陽宜內藏不宜外洩,陽氣內藏則生命根基穩固,外洩則即刻危及性命。此時用真武湯主治,正是強調固護元陽之意。
鄭氏的見解卓越超群,有別於成無己、張隱庵、陳修園等醫家將"仍發熱"解釋為邪氣未除或太陽病未愈的觀點。鄭氏指出:"病患呈現的諸多症狀並非表邪未清,實為陽氣將脫之兆,必因發汗過度損傷腎陽所致。太陽經底層即為少陰經,此時發熱是虛陽外越;心窩悸動、頭暈、肌肉抽動乃陽氣外亡而陰邪上犯;顫抖欲倒地則是陽氣欲藏不得其位。"此證本質為發汗過度耗損腎陽,故用真武湯溫通經脈、回陽固本,使陰寒之氣不得上逆致病。(真武湯方劑詳載於少陰病篇)

第二十二條:太陽病發汗過度
出現汗出如漏、持續不止(形容大汗淋灕),患者畏風、排尿困難、四肢輕度拘攣(屈伸活動不靈活),甚至難以彎曲伸展者,當用桂枝加附子湯主治。

鄭氏論述:發汗至淋灕不止,明顯已傷及腎陽。太陽經底層即為少陰經,患者畏風是因體表衛氣渙散;排尿困難是因體液外洩,氣化功能外散而內失運化;四肢拘急難屈伸乃因津血外失、筋脈失養。此時理應扶助陽氣,原方採用桂枝加附子湯,意在用附子內固根本,配合桂枝外祛殘留邪氣,內外兼治方不致大害,深得立方精妙。

闡析:太陽病雖以發汗為主,但應以微微汗出為佳。今發汗太過致汗洩不止,已傷及腎陽。腎與膀胱互為表裡,腎陽衰則膀胱氣化不行,故排尿困難。四肢賴陽氣溫養,失於濡養故見拘急難伸。鄭氏所言"用附子內固根本,桂枝外祛余邪"正是針對過汗導致陽虛液脫的救逆之法。

桂枝加附子湯方(據校勘本補注)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炙甘草三兩/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剖開)/炮附子一枚(去皮並破成八片)
六味藥以七升水煎取三升,去藥渣後溫服一升。原方為桂枝湯加附子,煎服法同前。

方解與臨床應用:
桂枝湯乃仲景經方之首,具調和陰陽、協調營衛之效。加附子可回陽固表,適用於過汗傷陽、津液暫損之證。衛陽復則汗出自止,表氣固則惡風自消;汗止津回則小便通利,四肢得舒。現代常用於產後體虛(脈浮細、舌淡苔薄白、汗出不止者)療效顯著;亦治陽虛體質者外感(面色蒼白、頭痛倦怠、惡風寒、舌淡苔白膩、脈浮細)效果良好。近年拓展應用於陽虛型鼻衄、便血、尿血、婦女帶下漏經,及陽虛筋脈失養所致腰背拘痛、中風半身強直、手足痿弱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