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一 (11)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一 (11)

1. 傷寒恆論卷一

二十三、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液)〔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風為陽邪,火亦屬陽,中風用火劫,故稱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指邪熱熾盛)則欲衄,陰虛(指陰津不足)小便難,陰陽俱虛竭(指氣血虧乏而言。),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而)〔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人)〔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燥)〔躁〕擾,撚衣摸床(神志昏迷時,手不自覺的摸弄衣床。),小便利者,其人可(至)〔治〕。原文111

【鄭論】,據此條所見種種病形,都緣誤用火劫發汗,遂至亢陽為災,邪火燎原,竟有不可撲滅之勢,但視其人小便尚利,一線之元陰猶存,故曰可治。若小便全無,則元陰已盡,危亡即在轉瞬之間。

【闡釋】,本條乃太陽病中風,被火誤治後的各種變證,風火相煽,真陰有欲亡之候。揭出小便利一語,從而可知津液尚未盡竭,為此證之生機。如鄭氏所說:「但視其人小便尚利,一線之元陰猶存,故曰可治。」邪盛正虛之候,以小便的有無來決定預後良否,是可靠的經驗總結。筆者認為其治法應清裏熱、滋陰液、利小便,可用白虎加人參湯或豬苓湯治療。

二十四、太陽病二日,反(煩)〔躁〕,(反)〔凡〕(火熱療法之一。千金方有熨背散,民間有以磚燒熱,外以布包放置體外以取暖發汗的。)其背,而大汗出,(火)〔大〕熱入胃,胃中水竭,(煩燥)〔躁煩〕,必發譫語,十餘日振栗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鞕,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不〕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即突然頭痛得很厲害的意思),其人足心必熱,穀氣(指人飲食以後所產生的熱氣。)下流故也。原文110

【鄭論】,按太陽二日,係陽明主氣之候,邪已入胃,應當察其邪從陽化為病,從陰化為病,隨其所化而治之,方為合法。粗工不知,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熱入胃,勢必奪其胃中津液,津液被奪,則邪熱熾,熱乘於心,神無所主而譫語生,邪延十餘日,忽振栗自下者,是裏熱下行,病有從下解之意,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欲小便不得者,太陽氣化不宣,津液被熱奪也。反嘔者,氣機上逆也。

欲失溲,而足下惡風,下元之氣不足也。迨至大便多,則裏氣暢,頭卓然而痛,是邪仍欲從三陽表分而出,足下必發熱者,陽氣復回之徵,皆佳兆也。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一

第二十三條
太陽病中風證,誤用火療法強迫發汗,邪風與火熱相結合,導致血氣流失,失去正常運行。風邪與火熱皆屬陽性,兩者相互作用,使身體發黃。邪熱過盛則易流鼻血,陰津不足則小便困難,氣血虛損則身體乾枯,僅頭部出汗至頸部而止,腹部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便秘久則胡言亂語,嚴重者甚至呃逆,手足躁動,不自覺抓摸衣物或床鋪。若小便通利,表示病情尚有轉機。

鄭論:此條所述症狀皆因誤用火劫發汗,導致陽熱過盛,邪火肆虐,幾乎無法控制。但只要小便仍通利,表示陰液未完全耗盡,故尚有治療可能。若小便全無,則陰液枯竭,危在旦夕。

闡釋:本條描述太陽中風誤治後,風火相煽、陰液耗損的危急症狀。關鍵在於小便是否通利,以此判斷病情預後。若陰液未竭,可清熱滋陰、通利小便,如白虎加人參湯或豬苓湯。

第二十四條
太陽病兩日後,患者煩躁不安,誤用熨背法導致大汗,熱邪入胃,胃中津液耗盡,出現躁煩譫語。十餘日後若出現顫抖、腹瀉,表示病邪將解。此時腰以下無汗,小便不暢,反嘔且欲失禁,足底畏風,大便硬結。若小便不頻且量少,大便後頭部劇痛,足心轉熱,此為飲食之氣下行所致。

鄭論:太陽病二日,邪已入胃,應辨別寒熱病機施治。誤熨其背致大汗,熱邪劫奪胃津,引發譫語。十餘日後顫抖腹瀉,為裏熱下行之兆。腰以下無汗、小便不暢,是太陽氣化失司;嘔吐為氣逆,足底畏風為下元虛弱。待大便通暢後頭痛,是邪從表解之象,足心熱為陽氣恢復,皆為好轉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