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一 (6)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一 (6)

1. 傷寒恆論卷一

【闡釋】,此條原文係《傷寒論》76條之一段。此證胃陽素虛,夙有寒飲,發汗則傷其上焦之陽氣,故水藥不得入口,此為逆也。若更發汗,又傷其中、下焦之陽氣,中焦傷而吐不止,下焦傷而利不止。如鄭氏所言:「明係發汗過多,以致亡陽……若更汗之,則中氣愈虛,而吐下更甚也。

法宜扶陽、宣中、降逆為主。」筆者在臨證中,常用附子理中湯加半夏、吳茱萸治之。

十二、太陽病,頭湧、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原文13

【鄭論】,此即太陽風傷衛證之候,桂枝〔湯〕的方,茲不贅。

【闡釋】,太陽經脈之循行,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從巔入絡腦,循項背而下。此節首提出頭痛二字,知外邪客太陽最高之處,故太陽頭痛,每在正中與頭後部,與陽明、少陽頭痛之部位不同。次言發熱、汗出、惡風等證,乃太陽中風的候,此經病由上而下,故先言頭痛,而次及項背也。其脈當為浮弱,舌苔當為薄白,桂枝湯乃適當之方也,

十三、太陽病,外證(指表證而言,表證所指者狹,外證所指者廣,實際並沒有大的區別。)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原文42

【鄭論】,此條既外證未解,可以再汗,但脈浮弱,其正必虛,故不能助藥力以祛邪外出,余意當於桂枝湯內,或加飴糖,或加附子,方為妥當。

【闡釋】,此條乃脈象浮弱,外證未解之治法也。若脈浮緊是為傷寒外證未解,又當用麻黃湯也。鄭氏指出其正必虛,於桂枝湯內,或加飴糖,或加附子,以助藥力祛邪外出,為其經驗之總結。筆者對於體虛之人,或產婦漏汗不止,外感風寒之邪,皆用桂枝湯加附子以助藥力,祛邪外出而愈。

十四、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驅散的意思)邪風(內經所謂:虛邪賊風。這裏指作風邪解。)者,宜桂枝湯(主之)。原文95

【鄭論】,此條明是太陽為風邪所傷,衛分邪實,營分正虛耳。

【闡釋】,營衛在正常時,是相互協調的。太陽為風邪所傷,衛分邪實,故有汗;營分正虛,故無汗。弱言正氣虛,強謂邪氣實,即肌理不開,皮毛獨疏之謂。惟其營弱,故里汗閉而不出,惟其衛強,故表汗獨出也。故宜用桂枝湯救邪風之所傷,邪風去則衛氣和,汗出止則營自復。

十五、病人臟無他病(指病不在裏之義),時發熱自汗出(指間歇性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為)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原文54

【鄭論】,此條定是失於解表,不然,何得云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耶?

【闡釋】,時發熱,自汗出,頗似陽明,故曰臟無他病,以明其為表證也。《外台》云:「裏和表病,汗之則愈」。本條先其時發汗則愈,係迎其氣機而導之之意也。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一

十二、太陽病,頭湧、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這段描述的是太陽經受風寒侵襲的症狀:頭痛、發熱、出汗、怕風。 太陽經脈從眼睛內角向上經過額頭、頭頂,再往下沿著頸項和背部運行。頭痛發生在頭頂正中和後部,與其他經脈頭痛的部位不同。發熱、出汗、怕風是太陽經中風的典型症狀,病症由上往下發展,所以先出現頭痛,然後再出現頸項和背部的症狀。脈象應是浮弱,舌苔薄白,桂枝湯是合適的治療藥方。

十三、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此條說明太陽病的表證尚未解除,脈象浮弱的情況下,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適合使用桂枝湯。但因為脈象浮弱說明正氣虛弱,藥力不足以驅邪外出,所以可以在桂枝湯中加入飴糖或附子來增強藥效。對於體質虛弱的人,或產婦汗出不止,又受風寒者,也可用桂枝湯加附子來幫助驅邪,恢復健康。

十四、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太陽病患者發熱出汗,是因為營氣虛弱,衛氣偏盛,所以出汗。為了驅散風邪,應該使用桂枝湯。這說明衛分邪氣實,營分正氣虛。

十五、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病人沒有內臟疾病,卻間歇性發熱和自汗,久治不愈,這是因為衛氣不調和。在發熱出汗的時候及時發汗治療就能痊癒,可以使用桂枝湯。 這與其他症狀相似,但因為沒有內臟疾病的病症,表明此為表證。 及時發汗治療是順應氣機,疏導病邪之意。

【闡釋】此條原文係《傷寒論》76條之一段。此證胃陽素虛,夙有寒飲,發汗則傷其上焦之陽氣,故水藥不得入口,此為逆也。若更發汗,又傷其中、下焦之陽氣,中焦傷而吐不止,下焦傷而利不止。如鄭氏所言:「明係發汗過多,以致亡陽……若更汗之,則中氣愈虛,而吐下更甚也。法宜扶陽、宣中、降逆為主。」筆者在臨證中,常用附子理中湯加半夏、吳茱萸治之。

這段文字說明《傷寒論》第76條中的一種病症:胃陽本就虛弱,又積聚寒飲,如果發汗就會損傷上焦的陽氣,導致無法進食飲水,這是逆證。如果再次發汗,還會損傷中焦和下焦的陽氣,導致嘔吐不止、腹瀉不止。 應該採取扶助陽氣、疏通中焦、降逆氣的治療方法。臨床上常用附子理中湯加半夏、吳茱萸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