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二 (27)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二 (27)

1. 傷寒恆論卷二

蓋前者以祛風,後者以除濕矣。

甘草附子湯方(校補)

甘草二兩(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白朮二兩,桂枝四兩(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止復煩者,將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為始。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附子辛熱,用以溫經扶陽,除濕,白朮苦溫,燥脾化濕,桂枝辛溫合附子白朮同用,能溫表陽而固衛氣,甘草甘溫,甘能緩和諸藥,使猛烈的藥物,緩緩發揮其作用。風濕之邪,留注在關節之內,若徒恃猛力驅散,風邪易去,而濕邪不易盡除,故用甘草為君藥以名方,豈能忽視甘草之作用哉!筆者常用此方加味治療風寒濕邪留著關節之痹證。

患者大多惡風、特別怕冷,骨節抽掣疼痛,不得屈伸,短氣,小便不利,舌苔白滑,脈沉細。此表裏陽氣皆虛,致邪凝滯關節不解,用大劑甘草附子湯治療,甘、附用量有時各至250克,如鄭氏所言,有時加茯苓、防風,雖十數年之頑疾,亦獲滿意效果。

五十五、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裏,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於寒濕中求之。原文259

【鄭論】,既稱發汗已,而曰身目為黃,明言此為陰黃,而非陽黃也。陽黃有熱形可徵,此無陽象實據,故曰寒濕中求之,明言陰黃無疑。法宜溫中除濕為主。

【闡釋】,寒濕在裏而成的黃疸,是為陰黃,病屬太陰,與濕熱在裏的發黃,是為陽黃,病屬陽明,自屬不同。陰黃是脾胃中陽不足,寒濕內困,其黃晦暗,並有裏寒見證,至其治法,鄭氏云:「法宜溫中除濕」。筆者常用附子理中湯加茵陳治之,屢用屢效者。

五十六、傷寒,瘀熱在裏,身必發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原文262

【鄭論】,按瘀熱在裏,未必盡成發黃之症,是必有濕邪相湊方成。

【闡釋】,本條是外有寒邪,內有濕熱,鬱蘊不解的發黃證治。原文敘證甚簡,從方劑的作用來理解,必有一系列的表證存在,如頭疼體痛,惡寒無汗等,因病勢偏重於表,故宜兼汗解以治之,清利濕熱亦不可少,此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之所以立也。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校補)

麻黃二兩(去節),連軺二兩,杏仁四十個(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棗十二枚(擘),生梓白皮一升(切),生薑二兩(切),甘草二兩(炙)

上八味,以潦水(李時珍云「潦水乃雨水所積」,取其味薄不助濕氣而利熱。)一鬥,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渣,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白話文:

甘草附子湯方(調整後版本)

成分

  • 炙甘草 二兩
  • 炮附子 二枚(去皮破開)
  • 白朮 二兩
  • 桂枝 四兩(去皮)

製法與用法
將上述四味藥材,以六升水煮沸,煮至三升後去渣,每次溫服一升,每日三次。初次服用後若微微出汗即見效;若進食後汗止卻又感到煩躁,可改服五合(半升),若擔心一升劑量過大,建議從六七合開始服用。

方劑解析與應用
本方中,附子性辛熱,能溫暖經絡、提振陽氣、祛除濕氣;白朮性苦溫,可健脾燥濕;桂枝性辛溫,與附子、白朮同用,能強化體表陽氣並穩固衛氣;甘草性甘溫,能調和各藥藥性,使猛烈之藥效緩和釋放。風濕之邪若滯留關節,僅靠強力驅散可能導致風邪雖去而濕邪殘留,故以甘草為君藥命名此方,可見其重要性。

臨床應用
此方常加減用於治療風寒濕邪滯留關節引起的痹證。患者多見畏風、極度怕冷、關節劇痛無法屈伸、氣短、小便不暢、舌苔白滑、脈象沈細等症狀,此為表裏陽氣皆虛導致邪氣凝滯關節。使用大劑量甘草附子湯(甘草、附子或可加至250克),或依鄭氏建議配伍茯苓、防風,即使十多年的頑固病症也能顯著改善。


傷寒發汗後身目發黃(陰黃證)

若傷寒發汗後出現身目發黃,此因寒濕內蘊未解所致,屬「陰黃」而非陽黃。陰黃無明顯熱象,故治療需從溫中散寒、祛濕著手。

鄭氏觀點
陰黃是脾胃陽虛、寒濕內阻所致,黃色晦暗且伴隨裏寒症狀,治法當以溫中除濕為主。

臨床實踐
常用附子理中湯加茵陳治療,效果顯著。


傷寒瘀熱發黃證(陽黃證)

傷寒若濕熱瘀滯體內,可能引發黃疸,但需兼有濕邪才會形成。此證為外寒內濕熱鬱結所致,除發黃外,常伴隨頭痛、身痛、惡寒無汗等表證。

治療方劑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成分

  • 麻黃 二兩(去節)
  • 連軺 二兩
  • 杏仁 四十枚(去皮尖)
  • 赤小豆 一升
  • 大棗 十二枚(擘開)
  • 生梓白皮 一升(切)
  • 生薑 二兩(切)
  • 炙甘草 二兩

製法與用法
以雨水(潦水)一斗煮沸,先煮麻黃去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三升,去渣後分三次溫服,半日內服完。此方結合發汗解表與清利濕熱,針對表證偏重的濕熱發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