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二 (28)
傷寒恆論卷二 (28)
1. 傷寒恆論卷二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方中麻黃、杏仁、甘草、生薑、大棗以發散表邪,赤小豆、連招、生梓白皮以清泄濕熱,主要使濕熱鬱蒸之邪從表而散。此表邪未解,癖熱在裏的陽黃治法。
五十七、傷寒七八日,身黃如(紫)〔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篙湯主之。原文260
【鄭論】,此明主濕熱在裏,薰蒸而成,若小便利,則必不能發黃。因小便不利,濕熱之氣不得下趨,故成此候。而曰腹微滿者,太陽蓄尿之驗也。原文以茵陳篙湯主之,妥切。但此為蓄尿發黃,而非陽明發黃,原方可加入五荃方中,庶無大謬。
【闡釋】,本條是濕熱發黃,當以清熱利濕為治療準則。由於濕熱鬱蒸在裏,不得外達,又小便不利,濕熱不下行,故發黃,以茵陳篙湯主之,甚為恰切。鄭氏更進一層曰:「腹微滿者,太陽蓄尿之驗也」。此太陽腑證中之蓄尿證發黃,而非陽明發黃,故應原方加入五苓散,其效更佳,筆者從之。
五十八、傷寒身黃發熱(者),梔子柏皮湯主之。原文261
【鄭論】,此言身黃發熱,而在太陽,並非陽明,必是太陽之氣,拂鬱於皮膚,而成此候,原文以梔子柏皮湯,是從小便以逐邪之意也。
【闡釋】,本條之身黃發熱,亦濕熱鬱蒸所致,但沒有腹微滿的裏證,又沒有惡寒體疼的表證。梔子柏皮湯為清熱泄濕之劑,俾邪從小便而去,濕去熱清,黃亦自愈。
梔子柏皮湯方(校補)
肥梔子十五個(擘),甘草一兩(炙),黃柏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渣,分溫再服。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梔子苦寒,瀉三焦火,通利小便,治心煩懊儂,鬱熱結氣;黃柏苦寒,善於清熱除濕。甘草甘溫,和胃保脾,緩苦寒之性。三味成方,為清泄濕熱之劑,使邪從小便而去,濕去熱清,黃亦自愈。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二]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方中以麻黃、杏仁、甘草、生薑、大棗發散表邪,赤小豆、連翹、生梓白皮清洩濕熱,主要目的是使濕熱鬱蒸之邪從表而散。此為表邪未解、濕熱鬱積在裏的陽黃治療方法。
五十七、傷寒七八天後,身體發黃如橘子色,小便不通暢,腹部微脹者,宜用茵陳蒿湯治療。
此為濕熱鬱積在裏,薰蒸而導致發黃。若小便通暢,則不會發黃。因小便不利,濕熱之氣無法下行,故形成此症。腹部微脹者,為太陽蓄尿的表現。原文以茵陳蒿湯治療,十分恰當。但此為蓄尿導致的發黃,而非陽明發黃,可在原方中加入五苓散,效果更佳。
本條討論的是濕熱發黃,治療應以清熱利濕為原則。因濕熱鬱積在裏,無法外散,加上小便不利,濕熱不得排出,故發黃。茵陳蒿湯治療非常適合。鄭氏進一步指出:「腹部微脹為太陽蓄尿的表現」,此為太陽腑證中的蓄尿發黃,而非陽明發黃,因此原方加入五苓散效果更好。
五十八、傷寒身體發黃且發熱者,宜用梔子柏皮湯治療。
此處討論的是身體發黃發熱屬太陽證,並非陽明證。可能是太陽之氣鬱阻於皮膚,導致此症。原文以梔子柏皮湯治療,是通過利尿方式驅邪。
本條的發黃發熱也是濕熱鬱蒸所導致,但無腹脹的裏證,也無惡寒體痛的表證。梔子柏皮湯為清熱洩濕之劑,通過利尿排出濕熱之邪,濕去熱清,黃疸自然消退。
梔子柏皮湯方
肥梔子十五枚(掰開),甘草一兩(炙過),黃柏二兩
以上三味藥,加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渣後分兩次溫服。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梔子苦寒,能瀉三焦之火、通利小便,治療心煩悶熱、鬱熱結氣;黃柏苦寒,擅長清熱除濕;甘草甘溫,可和胃護脾,緩和苦寒之性。三藥合用,成為清洩濕熱的方劑,使邪氣從小便排出,濕熱消除,黃疸自然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