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三 (1)

1. 傷寒恆論卷三

凡風寒兩傷營衛之證,列於此篇,計二十四法(據舒本校增)

一、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指四肢厥冷。),筋惕肉膶(就是筋肉跳動,由於亡陽脫液,筋肉得不到煦濡所致。),此為逆也。原文38

【闡釋】,鄭書原文無此條,據舒本太陽下篇一條,《傷寒論》原書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38條校補。鄭書一、二、三、四條,挨次校為二、三、四、五條,而鄭書原五條全文與三條同,應刪去。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無汗,此麻黃湯證也。煩躁一證,即是此節大眼目。

當知此煩躁,係風邪遏閉於胸中,與少陰亡陽之煩躁,陽明熱越之煩躁不同。蓋太陽主皮毛,肺亦主皮毛,此風邪不得外泄於皮毛,所以內搏於肺也。治以大青龍湯,於辛溫發汗之中,而加以重鎮之石膏,其意在內以平風清熱,外以發表助津液也。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雖內有煩躁之證,亦不可用大青龍湯之峻劑,若誤服之,必亡陽,而使陰陽之氣,不相順接,而先現厥逆,以致筋惕肉膶。筋惕者,筋戰慄而如恐懼之象,肉膶者,肉跳動而有不安之形,欲救其誤,非真武湯不可。

大青龍湯方(校補)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石膏如雞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末,內諸藥,煮以三升,去渣,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相當於用爽身粉,可以吸收汗液,《孝慈備覽》撲身止汗法,麩皮糯米粉二合,龍骨牡蠣二兩,共為極細末,以疏絹包裹,周身撲之,其汗自止。)。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由麻黃湯加味而成,此麻黃證之劇者,是發汗之峻劑,倍用麻黃,佐桂枝、生薑辛溫以發散在表之風寒,加石膏辛寒以除煩熱,甘草、大棗和中以資汗源,共奏解表清裏之功。柯韻伯謂:「兩青龍俱治有表裏證,皆用兩解法,大青龍是裏熱,小青龍是裏寒,故發表之藥相同,而治裏之藥則殊也。

」《金匱》用以治溢飲,現今推廣治感冒、肺炎、哮喘、胸膜炎等表裏俱實之證而裏熱較甚者,多獲滿意效果。

二、傷寒脈浮緩,身不(痛)〔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沒有少陰陰盛陽虛的證候。)者,大青龍湯發之。原文39

【鄭論】,按大青龍湯,乃風寒兩傷營衛,煩躁發熱之主方。此言脈浮緩,並無身疼發熱,而曰身重乍有輕時,論身重乃少陰之徵,而曰乍有輕時,卻又非少陰的候,此為大青龍湯,實不恰切,學者宜細心求之。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三

所有關於風寒同時損傷營衛的證狀,都列在這篇中,共有二十四種治療方法(根據舒本校訂增加)。

一、太陽中風,脈搏浮緊,發熱怕冷,全身疼痛,沒有汗水且煩躁不安的,用大青龍湯治療。如果脈搏微弱,出汗怕風的,不能服用大青龍湯,如果誤服會導致四肢冰冷,筋肉跳動(這是因為陽氣喪失、津液脫離,導致筋肉失去滋養),這屬於誤治。

太陽中風,脈搏浮緊,發熱怕冷,全身疼痛,沒有汗水,這是麻黃湯的適應症。煩躁的症狀是這一節的關鍵。
要知道這種煩躁是因為風邪鬱閉在胸中,與少陰陽氣喪失的煩躁、陽明熱盛的煩躁不同。太陽主皮毛,肺也主皮毛,風邪不能從皮毛外洩,因此內迫於肺。治療用大青龍湯,在辛溫發汗的基礎上,加入重鎮的石膏,目的是在內平息風邪、清熱,在外發汗助津液。如果脈搏微弱,出汗怕風,即使有煩躁症狀,也不能用大青龍湯的峻猛藥方,如果誤服,必定喪失陽氣,導致陰陽之氣不相接續,首先出現四肢冰冷,進而引發筋肉跳動。筋惕是指筋脈顫抖如恐懼狀,肉膶是指肌肉跳動不安,若要補救,必須用真武湯。

大青龍湯方(校訂補遺)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石膏如雞子大(碎)。
以上七味藥,用九升水,先煮麻黃,煮到剩七升,去除浮沫,加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三升,去除藥渣,溫服一升,讓身體微微出汗。如果出汗過多,可用溫粉(如爽身粉)撲身止汗。如果服一次藥後已經出汗,就停止服用;如果再服,可能因出汗過多而喪失陽氣,導致虛弱、怕風、煩躁、失眠。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由麻黃湯加味而成,適用於麻黃湯證的嚴重情況,是發汗的峻猛藥方。加倍使用麻黃,配合桂枝、生薑辛溫發散表寒,加入石膏辛寒清熱,甘草、大棗和中助汗,共同發揮解表清裏的作用。柯韻伯說:「大青龍湯與小青龍湯都治療表裏同病,但大青龍湯用於裏熱,小青龍湯用於裏寒,因此發表的藥相同,但治裏的藥不同。」《金匱要略》用於治療溢飲(水飲泛溢),現今擴展用於感冒、肺炎、哮喘、胸膜炎等表裏俱實且裏熱較重的病症,效果良好。

二、傷寒脈搏浮緩,身體不疼痛但沈重,時而減輕,沒有少陰證狀的,可用大青龍湯發汗治療。

大青龍湯是治療風寒兩傷營衛、煩躁發熱的主要藥方。這裏提到的脈搏浮緩,沒有身疼發熱,而是身體沈重時而減輕,論述身體沈重是少陰病的表現,但又提到時而減輕,並非典型的少陰病證候,因此用大青龍湯並不十分恰當,學者應仔細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