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三 (2)
傷寒恆論卷三 (2)
1. 傷寒恆論卷三
【闡釋】,發熱惡寒,無汗煩躁,乃大青湯之主證。此則不言主證,但言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證狀,還不足以為用大青龍湯的依據。故鄭氏說:「此為大青龍湯,實不恰切」。值得學者深思。
三、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者),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熱)[煩]目瞑劇者必衄(鼻腔出血曰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原文46
【鄭論】,按此條既稱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者,固當發其汗,既服藥已微除,微字是發汗邪衰而未盡解之意,復見其人發熱,目瞑,劇者必衄,衄則邪必外出,故仍以麻黃湯隨機而導之之意。此條設若不衄,更見發熱目瞑劇者,又當於陽越於外求之。求之奈何?於口之飲冷飲熱判之,人之有神無神,脈之有力無力,二便之利與不利處求之,切切不可死守原文,當以不執方為要。
【闡釋】,「此條設若不衄,更見發熱目瞑劇者,又當於陽越於外求之」,此又鄭氏獨特之見解。醫者則當按《醫理真傳》辨認一切陽虛證法辨之,以回陽收納為是,大劑四逆湯治之。
四、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原文55
【鄭論】,按此條乃(傷寒)〔寒傷〕營之的候,其人能大汗出而邪可立解,則不致衄,衄出,即汗出也,故以麻黃湯治之,是隨機而導之之意,俾邪盡出無遺,真上乘法也。
【闡釋】,傷寒脈浮緊,用麻黃湯發汗,使外邪從汗而解。今當汗不汗,則邪無從出,壅閉陽絡,迫血妄行,因而致衄。衄出即汗出而解。但表實之傷寒不因衄出而解,仍應以麻黃湯治之,此即鄭氏「隨機而導之之意,俾邪盡出無遺。」
五、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原文47
【鄭論】,此係與上同,毋容再論。
【闡釋】,本條是太陽傷寒麻黃湯證。因熱盛而致衄,雖未服藥,亦可能邪隨衄解而病自愈。蓋血之與汗,異名同類,不從汗解,則從衄解,其義相同。又本條與三條四條俱為表實證的衄血,但本條是未經服藥的衄血,其病邪隨衄而解,故曰「自衄者愈」。四條是因失治衄血,衄後病邪仍未解,脈證如故,仍以「麻黃湯主之」。
三條是已經服藥,邪熱較盛的衄血,其邪亦隨衄而解,故而「衄乃解」。
六、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寒熱發作的情況,好象瘧疾一樣。),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清同圊,清便欲自可,就是大小便尚能如常的思。),一日二三度發。(而)脈微緩(微與洪相對,緩與緊相對,微緩就是不洪不緊而柔和的意。)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這裏的陰陽,指表裏言,謂表裏都虛。),不可更發汗、更吐、〔更〕下也;面色反有熱色(就是紅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原文23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三】
-
發熱、怕冷、無汗且煩躁是大青龍湯的主要症狀。這裡沒有提到這些主要症狀,僅提到脈象浮緩、身體不疼痛但有沈重感且偶爾減輕的情況,這些症狀不足以作為使用大青龍湯的依據。因此鄭氏認為:「這裡提到大青龍湯,其實並不恰當。」這一點值得學者深思。
-
太陽病症狀為脈浮緊、無汗、發熱、身體疼痛,過了八九天仍未緩解,表證依舊存在,此時應當發汗。服藥後症狀略減,但病人卻發煩、昏眩劇烈,甚至可能流鼻血,流鼻血後症狀才會解除。這是因為陽氣偏盛的緣故,此時可用麻黃湯治療。
鄭氏分析:此條提到八九天病症未解,表證仍在,確實應發汗治療。若服藥後症狀稍減,表示邪氣尚未完全清除,接著出現發熱、昏眩劇烈,甚至流鼻血,意味著邪氣將從血分排出,因此仍可隨證選用麻黃湯引導邪氣外出。但若病人不流鼻血,反而更加發熱、昏眩劇烈,則需考慮陽氣外越的可能,此時應觀察病人是否喜冷飲或熱飲、精神狀態、脈象強弱、二便狀況等來判斷,不可拘泥於原條文,靈活用藥才是關鍵。
-
此條與第四條內容相似,無需重複討論。
-
傷寒症見脈浮緊,若不發汗,可能導致流鼻血,此時仍可用麻黃湯治療。
鄭氏分析:此條為寒邪傷營的典型表現。若及時發汗,邪氣即可隨汗排出,不致流鼻血。但若已流鼻血,則表示邪氣已隨血部分排出,因此仍用麻黃湯引導邪氣完全排出,此為高明治法。
-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無汗,若自行流鼻血而痊癒。
鄭氏分析:此條與前述幾條類似,無需多論。
- 太陽病經過八九天後,症狀如瘧疾般發作,發熱怕冷但以發熱為主,病人不嘔吐,大小便尚正常,一天發作兩三次。若脈象微緩,表示將痊癒;若脈微弱且怕冷,表示陰陽皆虛,此時不可再發汗、催吐或瀉下;若面色發紅,表示病未解,因未能微微發汗,身體癢,適宜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