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二 (26)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二 (26)

1. 傷寒恆論卷二

桂枝附子湯方(校補)

桂枝四兩(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甘草二兩(炙),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溫三服。

去桂加白朮湯(校補)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白朮四兩,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溫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許復服之,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此以附子、朮,並走皮內,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耳。法當加桂四兩。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鞭,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鞭,小便不利,當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虛弱家及產婦,宜減服之。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桂枝辛溫,驅在表之風邪,附子辛熱,逐在經之濕邪,甘草、大棗、生薑,辛甘化陽,相互配合以和營衛,五味成方,具有祛風溫經,助陽散濕作用,為風濕盛於肌表之主方。本方治風濕相搏的身體疼煩,桂枝與附子用量特重。附子小量,則溫經回陽,大量則力能鎮痛。本方用附子三枚,而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只用附子一枚,所以主治完全不同。

本方減去桂枝之走表,加上白朮之燥濕健脾,用以治風濕病,見有大便鞕,小便自利者,主要作用是使濕邪從小便而出。筆者常用此二方治風濕痹證(即風濕關節炎),但劑量重,有時附子用量達250克,白朮100克,取得滿意效果。

五十四、風濕相(持)〔搏〕,骨節疼(痛)〔煩〕掣痛(痛有牽引的感覺。)(而)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原文175

【鄭論】,按風濕相〔持)〔搏〕,明風與濕阻滯經脈,以致疼痛不能屈伸。近之則痛劇者,風濕之邪甚也。汗出〔短〕氣,小便不利者,太陽為風所擾,氣機不得下降,以致汗出而小便不利,惡風者,太陽風傷衛之驗也,不欲去衣者,濕氣滯內之驗也。或身微腫者,風邪之實據也。原文以甘草附子湯主之,實屬恰切。余意方中再加防風、雲苓,更覺功速。

【闡釋】,本條是風濕留注關節的證狀與治法。其證狀比上條更重篤,上條疼痛僅不能轉側,這條更不得屈伸,近之則劇痛;上條小便自利,這條小便不利」上條不嘔不渴,這條汗出短氣。短氣、身微腫、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都是心陽衰弱的徵象,亦即真陽之氣化不行,則當以甘草附子湯主之。鄭氏認為方中再加防風、雲苓,更覺功速。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二

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剖開),甘草二兩(炙)。
以上五味藥,用六升水煮沸後取二升,去除藥渣,分三次溫熱服用。

去桂加白朮湯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白朮四兩,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剖開)。
以上五味藥,用六升水煮沸後取二升,去除藥渣,分三次溫熱服用。第一劑服後,患者可能感到身體麻木,約半日後再服用,三劑全部服完後,可能出現頭暈症狀,不必驚慌。這是因為附子和白朮共同作用於皮膚內,驅逐水氣尚未完全消除所致。通常需再加入四兩桂枝。
此方有兩種變化,若患者大便乾硬、小便正常,則去除桂枝;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則應加入桂枝。附子三枚可能過多,體質虛弱或產婦應酌情減量服用。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桂枝性辛溫,能驅散體表風邪;附子性辛熱,能去除經絡濕邪;甘草、大棗、生薑辛甘化陽,相互配合調和營衛。此方具有祛風溫經、助陽散濕的功效,適用於風濕困擾肌表的症狀。治療風濕引起的全身疼痛時,桂枝與附子用量較大。少量附子能溫經回陽,大量則能鎮痛。此方用附子三枚,與只用一枚附子的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效果截然不同。

若去桂枝的發表作用,加入白朮以燥濕健脾,適用於風濕病伴有大便乾硬、小便正常者,主要作用是通過小便排出濕邪。臨床上常用此二方治療風濕痹證(如風濕性關節炎),有時附子用量高達250克,白朮100克,效果良好。

五十四、風濕相搏(原文175)
風濕相互交爭,骨節疼痛且牽引不適,無法屈伸,觸碰則疼痛加劇,出汗、氣息短促,小便不利,怕風不願脫衣,或身體輕微浮腫者,適合甘草附子湯治療。

【鄭論】
風濕相搏說明風邪與濕邪阻滯經脈,導致疼痛無法屈伸。觸碰疼痛加劇顯示風濕嚴重。出汗短氣、小便不利是因風邪擾動太陽經,氣機無法下行所致。怕風是風邪傷衛的表現,不願脫衣則反映體內濕氣停滯,身體微腫為風邪的明顯證據。甘草附子湯對此病證極為恰當,若再加入防風、茯苓,效果更佳。

【闡釋】
本條描述風濕留滯關節的症狀與治療,比上條更嚴重。上條僅疼痛不能轉側,本條則無法屈伸且觸碰劇痛;上條小便正常,本條小便不利;上條不嘔不渴,本條出汗短氣。短氣、浮腫、小便不利、惡風不願脫衣,均為心陽虛弱的徵兆,顯示真陽氣化功能受損,適用甘草附子湯。鄭氏建議加入防風、茯苓,以增強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