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二 (25)
傷寒恆論卷二 (25)
1. 傷寒恆論卷二
五十一、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鞭,脅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搖)〔惕〕者,久而成痿(是一種證候的名稱,主要證狀是兩足軟弱不能行動。)。原文160
【鄭論】,按汗、吐、下以致虛煩,脈微,元氣之衰可知,至八九日,心下痞鞭,經脈動,原文以為久而成痿,此全是虧損太過,寒水彌漫,陰逆上衝,故見脅下痛,與咽喉眩冒,經脈動者,皆汗、下、吐傷及血液,以致筋脈失養,成痿者,言氣衰而不振也。
【闡釋】,吐下後又復發汗,陰陽氣血俱虛,不能濡養筋脈,久而成痿。鄭氏曰:「此全是虧損太過。」但此處所指之痿,與雜病中的濕痿、寒痿、熱痿是不完全相同的,故治法亦不相同。仲景對此條雖未出方治,但根據從證測藥的法則,以及與上條之苓桂朮甘湯證頗有相同之處。筆者認為即可用上方重加附子合當歸補血湯治之,庶幾合拍。
五十二、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餘藥(不可用其他的藥。),宜抵當丸。原文126
【鄭論】,(具)〔據〕喻嘉言先生云:傷寒蓄血,較中風蓄血,更為〔凝〕滯,故變湯為丸,而連渣服之,所以求功於必勝也。
【闡釋】,此節乃蓄血之輕證也。傷寒有熱,少腹滿是邪在下焦,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知為有瘀血之候也,宜抵當丸緩下之。
抵當丸方(校補)
水蛭二十個(熬),虻蟲二十個(去翅足熬),桃仁二十個(去皮尖),大黃三兩
上四味,搗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時(周時也,從今旦至明旦。)當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藥物完全和抵當湯相同,其方解可參閱抵當湯條。但因改為丸藥劑型,藥物吸收緩慢,故其下血破瘀的作用,比抵當湯為和緩,但較之桃仁承氣湯的藥力,則仍為猛烈。
五十三、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持)〔搏〕(猶言風濕並至,風濕交作的意思。),身體煩疼,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鞕,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朮湯主之。原文174
【鄭論】,按身體煩疼,乃風濕之的候,不能轉側,乃濕邪流入關節,阻滯之徵,不嘔不渴,脈虛浮者,濕邪之驗,原文以桂枝附子湯,溫經散寒除濕之意。若其人大便鞕,小便自利,由中宮氣弱,不能輸津液於大腸,故大便鞕,小便自利,加白朮者,培中土之意,實為妥貼。
【闡釋】,所謂風濕病,就是風邪與濕邪合併為病。風為陽邪,風淫所勝,則周身疼煩,濕為陰邪,濕淫所勝,則肢體重,難於轉側。治以桂枝附子湯,乃溫經散寒除濕之意也。若小便自利,是濕邪能從下泄,所以大便變鞕,濕邪既欲下泄,即當因勢利導,所以去解表之桂枝,加燥濕健脾之白朮。濕去則津液自還,而大便之鞕結者自調。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二
五十一、傷寒病患者經過催吐、瀉下治療後又發汗,出現虛弱煩躁、脈搏非常微弱。八九天後出現心窩部硬滿、脅肋下方疼痛、氣逆上衝至咽喉、頭暈目眩、筋脈抽動的症狀,長期不癒可能發展成痿證(主要表現為雙腿軟弱無力、無法行走)。
此情況是因過度使用汗、吐、下法導致元氣虛弱。八九天後出現的心窩硬滿、筋脈抽動等症狀,實為身體過度虧損,體內寒濕水氣彌漫,陰寒之氣上逆所致。脅下疼痛、咽喉不適、頭暈目眩及筋脈抽動等症狀,都是因吐下汗法損傷血液,使筋脈失去濡養所致。所謂形成痿證,是指元氣衰弱導致身體機能衰退的狀態。
這是由於吐下後又發汗,使陰陽氣血俱虛,無法濡養筋脈,日久形成痿證。此處所指痿證與一般雜病中的濕痿、寒痿、熱痿有所不同,治療方法自然也不同。
五十二、傷寒伴隨發熱,下腹部脹滿,理應小便不通利,但現在反而通利,表示體內有瘀血,應當用瀉下法治療,不可使用其他藥物,適合使用抵當丸。
傷寒導致的瘀血比中風引起的更為凝滯難除,因此將湯劑改為丸劑,連同藥渣一起服用,以確保療效。
此為瘀血證的輕症。傷寒發熱伴隨下腹脹滿是邪氣在下焦的表現,理應小便不利,今反通利即知為瘀血徵兆,宜用藥性較緩和的抵當丸治療。
抵當丸配方:水蛭20個(熬製)、虻蟲20個(去翅足熬製)、桃仁20個(去皮尖)、大黃3兩。將四味藥搗碎分作四丸,每次用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藥液服用。24小時內應排出瘀血,若未排出可再服。
此方藥物與抵當湯完全相同,但改為丸劑後吸收較慢,攻下瘀血的作用較湯劑和緩,但比桃仁承氣湯仍更為峻烈。
五十三、傷寒八九天後,風邪與濕邪相互搏結,導致身體劇痛煩躁、無法自主轉身,不嘔吐也不口渴,脈象浮虛而澀者,用桂枝附子湯治療。若患者大便硬結、小便通利,則去桂枝加白朮湯主治。
身體劇痛是風濕病的典型症狀,無法轉身則是濕邪侵入關節、阻滯氣機的表現。不嘔不渴、脈浮虛正是濕邪存在的徵象。用桂枝附子湯可溫通經脈、驅散寒濕。
若患者大便硬結、小便通利,是因脾胃虛弱不能輸送津液到大腸所致。加入白朮是為了健脾益氣,這個調整十分恰當。
風濕病即風邪與濕邪共同致病的證候。風為陽邪,致病會導致全身疼痛煩躁;濕為陰邪,致病會使肢體沈重、難以轉身。用桂枝附子湯可溫經散寒除濕。若小便通利,說明濕邪能從下排出,因而大便變硬。既然濕邪欲從下出,就應當順勢利導,故去掉解表的桂枝,加入健脾燥濕的白朮。濕邪去除後津液自然恢復,大便硬結的症狀也會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