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二 (24)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二 (24)

1. 傷寒恆論卷二

【闡釋】,下之虛其裏,汗之虛其表,是陰陽俱虛。振寒、脈微是陽氣虛,脈細是陰血不足。汗下後見此脈證,為內外俱虛之危候,當以陽虛為主。鄭氏謂此刻只宜大固元氣,不可疏忽。筆者認為應以四逆加人參湯主之,四逆以回陽,人參益陰。

四十九、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燥)〔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吐)〔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原文61

【鄭論】,按汗下太過,足以損傷元氣,至晝而煩(燥)〔躁〕,不得眠,其表陽之虛也明甚。但陰陽之道,晝宜不眠,從陽也,夜而安靜,從陰也。今病晝煩(燥)〔躁〕,是傷在陽分一面,夜而安靜,是未傷在陰分一面。不眠者,是煩(燥)〔躁〕已極,不能仰臥片時之意也。原文以附子乾薑湯主之,實屬妥切。

【闡釋】,下後又汗,內外陽氣大虛,陰邪獨盛,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正是陽虛陰盛的表現。繼提出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充分證明不是陽經熱證的煩躁,而是陽氣大虛,陰寒獨盛的煩躁。用乾薑附子湯大辛大熱以回陽,單刀直入為不易之法也。

乾薑附子湯方(校補)

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頓服(猶言一次服)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是四逆湯去甘草而成,乾薑、附子是辛熱回陽藥味,由於陰寒特盛,陽氣大虛,故不用甘草,以免牽制薑、附回陽祛寒之功,方比四逆湯為峻。凡有少陰病見證、其中煩躁一證晝甚夜較安靜為特出者,適用本方。

五十、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浮)〔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原文67

【鄭論】,按此由吐、下,傷及胸中之陽,以致濁陰上干,逆於心下,氣逆上衝太甚,故頭眩,發汗傷陰,筋脈失養,故見筋惕肉瞤之狀,此刻只宜大劑扶陽,若原文之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恐力不足以當此任。

【闡釋】,傷寒吐、下後傷及胸中之陽,而水飲上逆,身為振振搖者,此說明不可汗,發汗則犯虛虛之禁。鄭氏謂只宜大劑扶陽,若原文之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恐力不足以當此任。筆者認為可原方加附片,或用茯苓四逆湯亦可。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沁方(校補)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去皮),白朮、甘草各二兩(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按苓桂朮甘湯一方,乃化氣行水之方也。夫桂枝辛溫,能化膀胱之氣,茯苓、白朮健脾除濕。化者從皮膚而運行於外,除者從內行以消滅於中,甘草補土又能制水。除用以治本條陽虛水停之心下滿頭眩等證外,筆者用治一切脾虛水腫及痰飲咳嗽、哮喘,皆取得滿意療效.現代有人用以治高血壓、腦震盪、帶下、潰瘍、風濕性關節炎及心力衰竭諸病,均取得較好效果。

白話文:

【闡釋】
使用瀉下法治療會使體內虛弱,發汗則使體表虛弱,導致陰陽兩虛。身體顫抖怕冷、脈搏微弱是陽氣不足的表現,脈搏細弱則是陰血虧虛。若在發汗或瀉下後出現這些脈象與症狀,屬於內外皆虛的危險狀況,應以治療陽虛為主。鄭氏認為此時必須大補元氣,不可輕忽。筆者建議以「四逆加人參湯」為主方,用四逆湯回陽,人參補陰。

四十九、使用瀉下法後又發汗,白天煩躁不安,無法入睡,夜晚卻較為平靜,無嘔吐、口渴症狀,也沒有表證,脈搏沈而微弱,身體無高熱者,宜用「乾薑附子湯」治療。

【鄭論】
過度發汗或瀉下會損傷元氣,導致白天煩躁、無法安眠,明顯是表陽虛弱的表現。依陰陽之理,白天本應清醒屬陽,夜晚安靜屬陰。此症白天煩躁是因陽分受損,夜晚平靜則陰分尚未受傷。所謂「不得眠」,是指煩躁至極,連片刻躺臥都難受。原文用「乾薑附子湯」治療,確實妥當。

【闡釋】
瀉下後又發汗,使得內外陽氣嚴重耗損,陰寒之邪獨盛。白晝煩躁難眠、夜晚安靜,正是陽虛陰盛的典型表現。此外,無嘔吐、口渴及表證,脈沈微弱,證明此煩躁非陽熱實證,而是陽氣大虛、陰寒過盛所致,宜用「乾薑附子湯」以大辛大熱之藥回陽,此為直接有效的治法。

乾薑附子湯方
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將兩味藥以三升水煎煮至剩一升,去除藥渣,一次服完。

【方解及應用範圍】
此方是「四逆湯」去甘草而成。乾薑與附子為辛熱回陽之藥,因陰寒極盛、陽氣大虛,故不用甘草牽制其藥效,回陽力度比四逆湯更強。適用於少陰病證中,尤以白天煩躁嚴重、夜晚相對平靜為特徵者。

五十、傷寒經催吐或瀉下後,心窩脹悶不適,氣逆上衝至胸部,起身時頭暈目眩,脈沈緊。若誤發汗,會震動經脈,導致身體顫抖搖晃,此時應以「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治療。

【鄭論】
此因吐、下損傷胸中陽氣,致使濁陰上擾,阻滯心窩,氣逆衝胸而頭暈。發汗更傷陰液,筋脈失養,故出現肌肉抽動、身體顫抖之狀。此時應以大劑補陽為要,原文用「苓桂朮甘湯」恐藥力不足。

【闡釋】
傷寒吐、下後傷及胸陽,水飲上逆引發身體顫抖,說明不可再發汗,否則加重虛損。鄭氏主張應增強補陽,原文方劑力道不足,筆者建議可加附片,或改用「茯苓四逆湯」。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去皮),白朮、甘草各二兩(炙)。
四味藥以六升水煎至三升,去渣後分三次溫服。

【方解及應用範圍】
此方為化氣利水之劑。桂枝辛溫化膀胱之氣,茯苓、白朮健脾祛濕,濕氣由體表排出,水飲自內消除,甘草補土制水。除主治本條陽虛水停所致的心窩脹滿、頭暈外,筆者亦用於脾虛水腫、痰飲咳喘,效果顯著。現代亦用於高血壓、腦震盪、帶下病、潰瘍、風濕性關節炎及心力衰竭等症,均有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