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外附 (3)

回本書目錄

外附 (3)

1. 外附

答曰:子不觀仲景之用薑附,所以回陽也,陽回則津液自生,何以不燒乾腎水而反生津液,生死人而肉白骨乎?此其中大有關鍵,昧者不明陰陽底蘊,畏薑附視若砒霜,不敢輕用,病家亦不敢輕服,相沿成風,牢不可破。猶其不知薑附乃少陰主藥,仲景用之以扶少火而生氣者也。曰:然則薑附其可恆用歟?曰:可。曰:何以知其可恆用也?曰:凡一切陽虛諸症,如少氣、懶言、身重、惡寒、聲低、息短、舌潤、舌黑、二便清利、不思水飲、心悸、神昏、不語、五心潮熱,喜飲熱湯、便血、吐血、閉目妄語,口臭難禁,二便不禁,遺尿遺屎,手足厥逆,自汗,心慌不寐,危候千般,難以枚舉,非薑附何以能勝其任,而轉危為安也乎?曰:然則世之用大黃芒硝以治病者,其故何也?曰:大哉斯問也?曰:夫大黃芒硝乃治壯火食氣之症也。曰:壯火之為病若何?曰:壯火者,是外來之邪熱,入與陽明之燥熱相合,盤據於中,若不急為撲滅,頃刻將真陰灼盡而性命不保,故曰壯火食氣即此。仲景於此,輕則以人參白虎,重則以大承氣、小承氣湯,與夫六味、麥味、雞子黃連潤燥、養陰、救陰諸法,皆一轍也。至所現病情,如氣粗口熱、大渴飲冷、壯熱、煩躁、汗多、身輕、張目不眠、聲音響亮、口臭、芒刺滿口,譫語神昏,二便不利,胸腹痞滿,狂叫不休,便血,吐血,種種危候,難以枚舉。如此之病,不惟薑附不用,即一切辛燥之品,皆當禁服也。由是觀之,則醫亦可學也,而用藥之宜熱宜涼,有一定之理也。噫!先生此論,其可為醫門之一助也,實快事也。

【闡釋】,鄭氏此條採取問答形式,說明薑附之功用,並斥服薑附燒乾腎水之說。仲景傷寒論113方中,用附子者有33方,蓋附子純陽之性,能補坎中真陽。《醫理真傳》一書中,有坎卦解、離卦解、氣血兩字作一卦解,君相二火解等,都是說明氣血周流五臟六腑,以及全身,必須相應平衡,始能健康長壽。如有偏盛,必發而為病。

「氣有餘便是火,氣不足便是寒」。「火旺者陰必虧,寒甚者陽必衰」。此陽虛陰虛之所由來也。薑附乃陰症主藥,用之以扶少火而生氣者,凡一切陽虛諸症,皆可服之。附子為熱藥之冠,能扶欲絕之火種,又必佐乾薑之辛散,以蕩盡陰邪,迎陽歸舍,故曰回陽。凡陽虛陰盛為病,皆可放膽使用,能早用善用,即不致釀成危候。

蓋邪火始能傷陰,真火實能生陰,火盛則水盛,火衰則水衰,故燒乾腎水之說,實屬無稽。筆者臨證數十年來,以善用薑桂附聞於世,用附片少則數十克,多則達二三百克,從未發生任何副作用,蓋即本諸邪火始能傷陰,真火實能生陰之理論。又曰:「然則世之用大黃,芒硝以治病,其故何也"?蓋硝、黃乃治壯火食氣之藥也,食氣者,食盡元陰之氣也。若不急為撲滅,頃刻將真陰灼盡而命不永。

白話文:

**問:**你可曾見過張仲景使用薑、附子的方劑?那是用來恢復陽氣的。陽氣恢復後,體內的津液自然會生成,又怎麼會「燒乾腎水」呢?反而能促進津液生成,甚至能救活瀕死之人、使枯骨長出新肉,這其中的關鍵何在?那些不懂陰陽奧妙的人,將薑、附子當作砒霜般畏懼,醫者不敢輕易使用,病患也不敢隨意服用,久而久之成為風氣,根深蒂固。他們不明白薑、附子其實是治療少陰病的主要藥物,張仲景用它們來扶持微弱的生命之火,從而激發生機。

**問:**那麼薑、附子可以長期使用嗎?
**答:**可以。

**問:**憑什麼認定能長期使用?
**答:**凡是各類陽虛症狀,例如氣短懶言、身體沈重、怕冷、聲音微弱、呼吸短促、舌苔濕潤或發黑、大小便清稀、不愛喝水、心悸、精神恍惚、沈默不語、手足心發熱卻喜歡喝熱湯、便血吐血、閉眼說胡話、口臭難忍、大小便失禁、遺尿遺屎、手腳冰冷、自發性出汗、心慌失眠……各種危急症狀難以列舉。若非薑、附子,還有什麼藥物能擔此重任,將病情轉危為安?

**問:**那麼世上用大黃、芒硝治病的人,又是什麼道理?
**答:**這問題問得好!大黃、芒硝是治療「壯火耗氣」之症的藥物。

問:「壯火」致病是什麼情況?
**答:**所謂「壯火」,是指外來的邪熱入侵,與陽明經的燥熱相互結合,盤踞體內。若不趕緊撲滅,短時間內真陰就會被燒灼殆盡,性命不保,因此稱為「壯火食氣」。對此,張仲景輕症用人參白虎湯,重症用大承氣湯或小承氣湯,此外如六味丸、麥味湯、雞子黃連湯等滋潤燥熱、養陰救陰的方法,原理皆相同。這類病症的表現包括:呼吸粗重、口鼻灼熱、極度口渴想喝冷飲、高燒煩躁、大汗淋灕、身體輕飄、睜眼無法入睡、聲音洪亮、口臭、舌苔厚刺、胡言亂語神志不清、大小便不通、胸腹脹滿、狂叫不止、便血吐血……種種危急症狀難以盡述。這類病症不但不能用薑、附子,連其他辛熱燥烈的藥物都應禁用。

由此可見,學醫是有方法的,用藥該溫該涼也有明確的道理。這番論述實在能為醫道提供助力,真是痛快!

──

**解說:**鄭欽安這段問答闡述薑、附子的功效,並駁斥「服用薑附會燒乾腎水」的說法。張仲景《傷寒論》113方中,有33方使用附子,因其純陽之性可補腎中真陽。《醫理真傳》一書中的「坎卦解」「離卦解」「氣血兩字作一卦解」「君相二火解」等篇章,均在說明氣血需在五臟六腑及全身平衡流通,才能維持健康;一旦偏盛,疾病便隨之而生。

「氣過剩便化火,氣不足便生寒」「火旺者陰必虛,寒重者陽必衰」——這正是陽虛、陰虛的根源。薑、附子為陰症主藥,用以扶持微弱火種而生發氣機,一切陽虛之症皆可服用。附子是最強效的熱藥,能輓救將熄滅的生命之火,再搭配乾薑的辛散之力掃除陰邪,引陽氣回歸本源,故稱「回陽」。但凡陽虛陰盛致病,均能大膽使用;若能及早恰當運用,甚至能避免惡化成危症。

須知邪火才會傷陰,真火其實能滋生陰液——火旺則水旺,火弱則水弱,所謂「燒乾腎水」純屬無稽之談。筆者行醫數十年,以擅用薑、桂、附子聞名,附子用量少則數十克,多達二三百克,從未引發副作用,正是基於「邪火傷陰,真火生陰」的理論。至於使用大黃、芒硝治病的原因,在於它們是平息「壯火食氣」的藥物。「食氣」意指吞噬元陰之氣,若不迅速撲滅,真陰轉瞬耗盡,性命便難以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