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外附 (2)
外附 (2)
1. 外附
如斬關丸、四逆湯,皆神效之品。設窮鄉僻壤,覓藥維艱,一遇此等證候,即速搗生薑汁同紅糖服之,如無紅糖,即薑汁亦可;如薑不便,而胡椒亦可,速速吞之,皆能獲效。昧者不識,胡亂施治,未有不速其死者也,願諸公熟記之,至切至切。
【闡釋】,鄭氏釋麻腳瘟病為人身衛外之陽不足,卒為陰邪所閉也,是經驗有得之言。因其病來勢兇猛,頃刻將元氣剝盡,能令人死。即用大劑回陽,如四逆湯、斬關元服之,可以轉危為安。對缺醫少藥之窮鄉僻壤,提出簡便易行之薑汁同紅糖服之,或胡椒速吞之,皆能獲效,足以補醫藥之不逮,彌足珍貴。
斬關丸方,舒馳遠自製(據舒本少陰前篇五條補入)
硫磺五兩,研細末,貫入豬大腸,線劄煮去腸滾水淘數次曬乾,肉桂一兩,白蔻、生附子、花椒、生白朮、吳萸、半夏、雞內金各五錢
以上共為末,飯碾成丸。
醫家治病,務要識得內外兩法,邪有由外而入者,有由內而出者,大有分別。如發熱一證,無論男婦老幼一見發熱,鮮不以為外感也,不知大有分別。余閱歷數十年,方始識得,不敢自秘,以公諸世,亦救世之意也。千古以來,名賢迭出,惜此未剴切詳明也。曰內曰外,何以辨之?證之?由外感者,無論男婦老幼,一經外感,邪從毛竅而入,閉其外出之氣機,人即沉迷倒臥不起,所現頭疼、身痛、惡風、畏寒等等情狀。若由內而出者,無論男婦老幼,人不困倦,起居一切如無病者,但發熱而已。
其間有手心獨發熱者,有上半日發熱者,有下半日發熱者,有夜間發熱者,種種不一。但其人面白、唇青、口不渴、滿口津液,飲食無味,大小便利,不思水飲為據。即有面赤如硃,口紅唇裂、皆在舌上,津液滿口,小便清長,喜飲熱湯上辨之,萬無一失。
【闡釋】,發熱有內、外之分,鄭氏原文剴切詳明,無庸贅述。但筆者認為將《醫理真傳》認病捷要總訣發熱類與之合參,則更為全面,故不憚繁而錄之,以供辨證。發熱而身疼者,外感也(自汗桂枝湯,無汗麻黃湯)。發熱而身不疼,飽悶吞酸者,內傷於食也(平胃散加消食行氣之藥)。
發熱身疼,不惡寒,舌黃而飲冷者,熱傷於裏也(白虎湯加桂枝乾葛)。發熱身疼,惡寒,口不渴者,邪入少陰也(麻黃附子細辛湯)。素稟不足,無故身大熱,舌青欲飲極熱者,元陽外越也,亦有口不渴者,皆同(吳萸四逆湯)。小兒發熱,氣粗口熱者,表裏俱病,內有熱也(人參敗毒散加芩、連、梔子)。
發熱出氣微溫,而口不熱,小便清長,大便不實,素有疾者,元氣不固也(理中湯、六君子湯之類)。
計三條
問曰:俗云服薑附燒乾腎水,果有是說乎?
白話文:
外附
例如斬關丸、四逆湯這些藥方都是效果神奇的良藥。假如在偏僻窮困的地方難以取得這些藥材,遇到這種病症時,可以立即搗碎生薑取汁混合紅糖服用;若沒有紅糖,單用薑汁也可以;如果連生薑也不方便取得,胡椒也能代替,趕快吞服,都能達到治療效果。不明白的人若胡亂治療,沒有不加速病患死亡的。希望大家謹記這一點,極為重要。
【闡釋】鄭氏解釋麻腳瘟病是由於人體防衛外部的陽氣不足,突然被陰邪閉阻所致,這是有豐富經驗的見解。由於這種病發作兇猛,短時間內會耗盡人體元氣致人死亡。若能及時使用大劑量的回陽藥物,如四逆湯、斬關丸等,可以轉危為安。對於缺醫少藥的偏遠地區,提出簡便易行的薑汁加紅糖或直接吞服胡椒的急救方法,都能起到治療效果,彌補了藥材不足的缺憾,十分珍貴。
斬關丸方
舒馳遠自製(根據舒本少陰前篇五條補充)
成分: 硫磺五兩(研細末,填入豬大腸中用線綁好煮熟,去腸後用滾水淘洗數次曬乾)、肉桂一兩、白蔻、生附子、花椒、生白朮、吳茱萸、半夏、雞內金各五錢
製法: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米飯搗碎製成藥丸。
行醫治病必須懂得內外兩種治療方法。邪氣有從外部入侵的,也有從內部產生的,兩者大有區別。比如發熱這個症狀,無論男女老少只要一發熱,大多數人都以為是外感風寒,卻不知其中大有不同。我經過幾十年的臨床觀察才明白這一點,不敢私藏,公諸於世也是為了救治世人。自古以來名醫輩出,可惜在這方面沒有詳細闡明清楚。
如何區分內外之證?外感病症無論男女老少,一旦感染外邪,邪氣從毛孔入侵,阻塞了人體氣機的正常運行,患者會立即精神萎靡、臥床不起,並出現頭痛、身痛、怕風、畏寒等症狀。若是內發的病症,無論男女老少,患者不會特別疲倦,日常起居如同無病之人,只是單純發熱而已。
內發熱症表現各異:有的是手心單獨發熱,有的是上午發熱,有的是下午發熱,有的是夜間發熱,形式多樣。但共同特徵是患者面色蒼白、嘴唇發青、口不渴、口中唾液多、飲食無味、大小便正常、不想喝水。即使出現面色赤紅如朱砂、口唇乾裂等症狀,但只要觀察到舌面濕潤多津、小便清長、喜歡喝熱湯等跡象,以此判斷就不會出錯。
【闡釋】鄭氏原文已清楚說明瞭發熱的內外之別,無需贅述。但筆者認為若能結合《醫理真傳》的"認病捷要總訣"中的發熱類一起參考更為全面,因此不厭其煩地記錄下來以供辨證:
- 發熱伴有身體疼痛是外感(有汗用桂枝湯,無汗用麻黃湯)
- 發熱但身體不痛,伴有胃脹、反酸是飲食內傷(用平胃散加消食行氣的藥)
- 發熱身痛但不惡寒,舌苔黃而想喝冷飲是裏熱(白虎湯加桂枝、乾葛)
- 發熱身痛、惡寒且口不渴是邪入少陰(麻黃附子細辛湯)
- 體質虛弱無故高燒,舌色發青想喝很熱的水是元陽外越(吳茱萸四逆湯),即使口不渴也同樣適用
- 小兒發熱,呼吸急促且口熱是表裏俱病、內熱(人參敗毒散加黃芩、黃連、梔子)
- 發熱但氣息微弱不熱,口不熱,小便清長,大便溏稀,平日體弱是元氣不固(理中湯、六君子湯等)
共三條
問題:民間說服用薑附會"燒乾腎水",真的有這種說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