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外附 (1)
外附 (1)
1. 外附
夫太陽者,即坎中真陽也;少陰者,即坎水也。陽居二陰之中,陰含一陽之內。人身中一水一火,即在此處攸分。故太陽為人身綱領,主皮膚,統營衛者是也。太陽之氣上升,則水精之陰,即從太陽而上行,從皮膚而出水氣。太陽為外邪乾犯,必由毛竅而入,仲景所以著《傷寒》,皆是從根底上來也。
故太陽之底〔面〕是少陰,少陰之底面即是太陽,所以太陽發汗有亡陽之虞,即此是也。後學不知根底,著春溫,著利證,種種不一,自以為補仲景之不逮,而不知仲景列六經,早已發明其要,惜後人之學識未到,功力未深,自詡以為獨得之秘,而其中亦有好處,不得即為之無用也。總之根底未澈,源頭未清,不得不直言之也。
【闡釋】,鄭氏於書末附太陽少陰總論者,何故?《醫理真傳》一書,首揭乾坤大旨,而以坎、離為人生立命之根。坎水在人身雖屬陰血,但中有真陽,在人身為腎,一點真陽,含於二陰之中,為人立命的真種子。離為火,屬陽,氣也,在人身為心。而中一爻來自坤元,真陰寄在其中。
在人身則腎中真陽升發,能使水上交於心,心中真陰能使火下交於腎。氣血循環,周流不息,水升火降,陰平陽秘,使人身體健康,心智煥發,都是坎離互濟交融,一升一降,往來不窮,性命於是乎立。傷寒六經中之太陽,即坎中真陽也;少陰者,即坎水也。六經以太陽為首,凡病邪初入,必由太陽,以太陽為寒水之區,主皮膚,統營衛,為一身綱領。然太陽底面,即是少陰腎經,相為表裏也。
若太陽病過發汗,則傷少陰腎中真陽,而有亡陽之虞。太陽一經為病,有經病,有傷風症,有傷寒症,有兩感症,有腑症。腑症之中,又有蓄尿症,蓄熱症,蓄血症,癃閉症。在六經病證中,最為繁多,變化亦大,其治似簡實難。至少陰一經之病,有由傳經而來,亦有外邪直中少陰經。
少陰經兼屬手少陰心及足少陰腎,係上火下水,而下水中復有真陽,故本經之病,除經症外,尚有協火、協水兩症。在六經中,除太陽經外,本經較其他諸經為復雜,因其為水、火交會之地,元氣之根,人身立命之主也。病至此際,是元氣衰極,剝至於根,故少陰病中,重症、死症較多。
仲景立四逆,是專為救這一點元氣說法。又云治三陰厥逆,可知這一點元氣,澈上澈下,包羅天地,此方不獨專為少陰立法,而上中下三部之法俱備,知得此理,便知得薑附之功用也。筆者數十年之經驗,對治陽虛諸種病症,用薑、附少則30克,多達250克,從未發生任何副作用,真是藥到病除。不敢自秘,願與同人共用之,以救世之陽虛患者,功莫大焉。
余自幼小時,即聞老人相傳,有麻腳瘟證,終不知此證是何也?今者曆醫有年,始得其要。夫曰麻腳瘟者,人身衛外之陽不足,卒為陰邪所閉也。然有吐有瀉,皆是陰邪已犯中宮,上下逼迫,而人身元氣係在後天,頃刻將元氣剝盡,能令人死。余曾救多人,一見此症,即用大劑回陽,可以移危為安。
白話文:
太陽指的是腎臟中的真陽,少陰則是指腎水。陽氣居於兩陰之間,陰氣包含於陽氣之內。人體內的水火之氣,正由此區分。因此,太陽經是人體的總綱,主管皮膚,統攝營衛之氣。當太陽之氣上升,腎水中的陰精便隨之向上運行,透過皮膚排出水氣。外邪侵犯人體,必定從毛孔進入,這也是張仲景撰寫《傷寒論》的根本原因,即探討疾病的本源。
太陽經的根基在少陰經,少陰經的根基則是太陽經。因此,太陽經發汗過度可能導致陽氣耗損的危險。後世學醫者未能理解這一根本原理,自行提出春溫、痢疾等各種理論,自以為補充了仲景的學說,卻不知仲景以六經為綱,早已闡明關鍵。可惜後人學識不足,功夫未深,卻自認為掌握了獨門秘訣。雖然這些理論也有可取之處,但不能因此否認仲景學說的核心價值。總之,若未徹底理解根本原理,源頭未清,就不得不直言指出。
鄭氏在《醫理真傳》書末附加關於太陽與少陰的總論,原因為何?該書首先揭示乾坤的大原則,並以坎(水)、離(火)為人體生命的基礎。坎水在人體雖屬陰血,但其中藏有真陽,對應腎臟,這點真陽蘊含於陰血之中,是生命的根本。離為火,屬陽氣,對應心臟,而其中一爻源自坤元(陰),真陰寄藏其中。
在人體中,腎中真陽上升能使水上交於心,心中真陰下降能使火下交於腎。氣血循環不息,水火相濟,陰陽平衡,使身體健康、心智清明。這一切都倚賴坎離二氣的互動升降,生命的運轉由此確立。傷寒六經中的太陽即坎中的真陽,少陰則是坎水。六經以太陽為首,病邪初犯時必先侵入太陽經,因太陽屬寒水之區,主皮膚,統營衛,是人體的總綱。然而,太陽的根基是少陰腎經,二者表裡相應。
若太陽病過度發汗,可能損傷少陰腎中的真陽,導致陽氣衰竭。太陽經的病症包括經病、傷風症、傷寒症、兩感症及腑症。腑症又可分為蓄尿症、蓄熱症、蓄血症、癃閉症等,在六經病證中最為多樣,變化也大,看似簡單卻難以治療。少陰經的病證,有些是由經脈傳變而來,有些則是外邪直接侵襲。
少陰經包含手少陰心經與足少陰腎經,屬火與水,而腎水中又蘊含真陽,因此少陰病除經症外,還有協火症與協水症。在六經中,除太陽經外,少陰經的病症最為複雜,因為它是水火交會之處,是元氣的根本與生命的核心。病至少陰經時,代表元氣極度衰弱,根基動搖,因此少陰病中重症與死症較多。
張仲景創立四逆湯,正是為了輓救這點元氣。並提及此方可用於三陰經的厥逆症狀,說明這點元氣貫通上下,涵蓋天地。此方不僅適用於少陰經,更涵蓋上中下三焦的治法。理解此理,便能明白生薑、附子的功效。筆者行醫數十年,治療陽虛病症時,生薑、附子用量少則30克,多達250克,從未產生副作用,療效顯著。願公開分享此經驗,以救治陽虛患者,功德無量。
幼時曾聽老一輩提及「麻腳瘟」,但不明其意。行醫多年後才瞭解真相。所謂麻腳瘟,是因人身衛外陽氣不足,突然被陰邪閉阻所致。若伴隨嘔吐腹瀉,表示陰邪已侵犯脾胃,上下夾攻,元氣迅速耗竭,可能致命。我曾救治多名患者,一旦診斷此症,立即使用大劑溫陽藥,即可轉危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