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十 (19)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十 (19)

1. 傷寒恆論卷十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為白虎人參湯加減而成。竹葉、石膏除煩清熱,人參、甘草益氣生津,麥冬,粳米滋養胃液,半夏降逆。合之能生津益氣,清熱養陰。本方推廣應用於急性熱病,肺熱、胃熱之咳喘或呃逆,受暑之吐瀉,以及熱病後期津氣兩傷,餘熱未盡各症。筆者用治小兒麻疹已出透,仍繼續高熱,咳嗽劇烈者,則熱去而津生,咳嗽自愈。

計一法(據舒本校補)

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差,人強與穀,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穀(即節制食物的意思)則愈。原文398

【鄭論】,按胃氣旺,則食穀易消,胃氣弱,則食難化,此亦理之常也。今日暮而微煩,正陰長陽消之時也。損穀則愈,使其食不驟,而胃氣寬舒,自可無虞矣。

【闡釋】,病人已愈,尚見日暮微煩,因病當新愈,正氣未復,勉強進食,脾胃虛弱,只要減食則愈。此即揭示病癒後,應注意飲食調護,不可過食也。

計一法

一、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裏急,或引陰中拘攣(牽引陰部拘急痙攣。),熱(氣)〔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褌散主之。原文392

【鄭論】,按陰陽易病,皆由新病初愈,餘邪尚未大盡,男與女交則女病,女與男交則男病,以致一線之餘毒,勢必隨氣鼓蕩,從精竅而發洩也。治之不外扶正為主。至於燒褌散一方,男用女褌,女用男褌,近陰處布方寸,燒灰兌藥服之,亦是取陰陽至近之氣機,必引藥深入,亦是近理之論。余於此等證,在大劑扶陽,取童便為引,服之屢屢獲效。

【闡釋】,陰陽易病者,是男子或婦人傷寒病新差未平復,而與之交接得病者。其證狀是身體重,少氣、少腹裏急等,這是下寒證;熱上衝胸,頭痛不欲舉等,這是上熱證。下寒是真寒,上熱是假熱。鄭氏認為治之不外扶正為主,用大劑回陽扶陽,取童便為引,服之屢屢獲效,誠不易之治法矣。筆者從之,並認為燒褌散決不可用。

燒褌散方(校補)

婦人中褌近隱處,取燒作灰。

上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此為愈矣。婦人病,取男子褌燒灰服。

【闡釋】,筆者對此證此方,體會很少,不作強解。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十》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此方由白虎人參湯加減製成。竹葉與石膏可消除煩躁、清退熱氣;人參與甘草能補益元氣、生津止渴;麥冬與粳米可滋養胃陰;半夏則能降逆止嘔。這些藥材配合使用,可達到生津益氣、清熱養陰的效果。此方廣泛應用於急性熱病,如肺熱或胃熱引起的咳嗽喘逆或呃逆;中暑導致的嘔吐腹瀉;以及熱病後期出現津液與元氣兩傷、餘熱未清等症狀。我曾用此方治療小兒麻疹已透發,但仍持續高燒、劇烈咳嗽的情況,結果熱退津生,咳嗽自然痊癒。

第一則治法(據舒本校補)

病人脈象已恢復正常,但傍晚時分稍感煩躁。這是因為疾病剛痊癒,有人勉強讓病人進食,而脾胃功能尚未完全恢復,無法消化食物,所以引起輕微煩躁。只需減少食量,即可痊癒。

【鄭論】
胃氣充足時,食物容易消化;胃氣虛弱時,食物難以消化,這是常理。傍晚時分出現輕微煩躁,正是陰氣漸長、陽氣漸消的時候。減少食量可使進食不過量,胃氣得以舒緩,自然無憂。

【闡釋】
病人已經痊癒,但傍晚仍稍有煩躁,這是因為病初癒,正氣未完全恢復,勉強進食導致脾胃虛弱。只要減少飲食,即可痊癒。這提示病後應注意飲食調理,不可過量進食。

第二則治法

(一)傷寒陰陽易之病
患者感到身體沈重、氣息短促、小腹緊急或陰部拘攣牽引,熱氣上衝胸部,頭部沈重不願抬起,眼前生翳,膝蓋與小腿拘急。此證可用燒褌散治療。

【鄭論】
陰陽易病,起因於新病初癒,餘邪未盡。若男性與女性交合,則女性患病;女性與男性交合,則男性患病。殘餘的病邪隨著氣機流動,從精竅排出。治療此病,應以扶正為主。至於燒褌散的使用,男性用女性內褲,女性用男性內褲,取靠近陰部的布片燒灰後服用,目的是利用陰陽相近的氣機,引導藥效深入病所。我治療此證時,常用大劑扶陽藥,並以童便為引,屢獲良效。

【闡釋】
陰陽易病是指傷寒未完全康復時進行房事而引發的疾病。症狀包括身體沈重、氣息短促、小腹緊急(下寒證),以及熱氣上衝胸部、頭痛不願抬頭(上熱證)。下寒為真寒,上熱為假熱。鄭氏主張治療以扶正為主,用大劑回陽藥輔以童便為引,效果顯著。此方可靠,而燒褌散則不宜使用。

燒褌散方(校補)
取婦人內褲近陰處的布料,燒灰研末。
每次取一方寸匕,以水送服,每日三次。服用後若小便通利且陰部微腫,即為痊癒跡象。若為女性患者,則取男性內褲燒灰服用。

【闡釋】
對此證及此方,理解有限,故不作過多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