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十 (18)
傷寒恆論卷十 (18)
1. 傷寒恆論卷十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乃溫中之劑。白朮甘溫,燥濕而健脾,主治風寒濕痹。乾薑辛溫,主胸滿咳逆上氣,又能暖中宮之氣。徐靈胎曰:「凡味厚之藥主守,氣厚之藥主散,薑氣味俱厚,故散而能守,夫散不全散,守不全守,則旋轉於經絡臟腑之間,驅寒除濕,和血通氣,所必然矣。」甘草與辛藥同用,便可化周身之陽氣,陽氣化行,陰邪即滅。
但恐辛熱太盛,故用人參之微寒繼之,有剛柔相繼之意,陰陽庶幾不偏。仲景在前太陽中篇33條曾云:「理中者,理中焦」,中焦是脾胃所司,乃《傷寒論》太陰病溫中散寒之主方,原文已有幾種加減法,參看前面所述,此處不再贅敘。鄭氏在《醫法圓通》中說:「理中湯所治的主症是腹滿而吐,食不下,時腹自痛,不利,口不渴。」是太陰病的典型證候。
其基本病理是脾胃虛寒,氣機阻滯,故以溫中散寒補脾之理中湯為首選方,其圓通應用法,鄭氏舉出:(l)治吐血,(2)治四肢浮腫,(3)治心下嘈雜吐水,(4)治咳嗽吐清水,(5)治唾水不休,(6)治呃逆不休,(7)治手足微冷少神。以上七症,皆由脾胃虛寒,轉輸失職所引,故能治之而愈。
筆者經驗用此方加味治療脾臟咳嗽。其因脾臟陽虛而咳嗽者,乃脾臟之陽不足,不能轉輸津液水穀而作,理中湯能溫陽利濕,益氣化痰,故可治之而愈。如由於胃寒發吐而咳嗽者,則加砂、蔻、半夏,其效始著。今人用本方加減化裁以治虛寒性的消化道疾病,如慢性胃炎、腸炎及胃痛、胃潰瘍、多見良效。
五、傷寒解後,虛羸少氣,①,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原文397
【鄭論】,按寒邪既稱解後,人既虛羸少氣,本屬不足,氣逆欲吐,
大半陰邪上逆,正氣不支,法宜溫中、扶陽、降逆為是。原文以竹葉石膏湯,是為胃熱上攻者說法,若施之於虛羸少氣之人,斷乎不可。學者務宜於病情或寒或熱上體會,庶不致誤。
【闡釋】,傷寒解後,無論汗解、下解,其為傷胃陰則一。胃虛津傷,餘熱未除,方可用竹葉石膏湯。若病後虛羸少氣者,元氣衰乏,腎氣不足也,病屬少陰;氣逆欲吐者,脾虛不能攝飲,飲邪上逆,病屬太陰,法當扶陽補氣,理脾固腎,竹葉石膏萬不可用,可選用附子理中湯加砂仁、故紙等藥。故鄭氏曰:「學者務宜於病情或寒或熱上體會,庶不致誤。」
竹葉石膏湯方(校補)
竹葉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人參二兩,麥門冬一升(去心),甘草二兩(炙),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渣,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十
理中湯的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理中湯是溫中藥方。白朮味甘溫,能燥濕健脾,主治風寒濕痹。乾薑辛溫,主治胸滿、咳嗽、氣逆,還能溫暖中焦之氣。徐靈胎說:「藥物中,味厚者善於守,氣厚者善於散,乾薑氣味都厚重,所以它能散又能守。所謂『散』並非完全散去,『守』也不是完全固守,它在經絡臟腑間循環運行,驅除寒濕,調和氣血,這是必然的。」甘草與辛味藥同用,就能化生全身陽氣,陽氣運行,陰邪自然消除。
但擔心辛熱過盛,所以用人參的微寒之性來調和,有剛柔相濟之意,使陰陽不偏。張仲景在《傷寒論》前太陽中篇第33條說:「理中者,理中焦」,中焦指脾胃,所以理中湯是《傷寒論》中治療太陰病溫中散寒的主方,書中已有幾種加減方法,前面已詳述,這裡不再贅述。鄭氏在《醫法圓通》中說:「理中湯主治的症狀是腹脹嘔吐,飲食不下,時常腹痛,大便不通,口不渴。」這是太陰病的典型症候。
其根本病機是脾胃虛寒,氣機阻滯,所以以溫中散寒、補益脾胃的理中湯為首選方。鄭氏在《醫法圓通》中闡述了理中湯的廣泛應用,例如:(1)治療吐血;(2)治療四肢浮腫;(3)治療心下嘈雜、嘔吐清水;(4)治療咳嗽、吐清水;(5)治療唾液不止;(6)治療呃逆不止;(7)治療手足微冷、精神萎靡。以上七種症狀,都是由於脾胃虛寒,運化失常所導致,所以理中湯都能有效治療。
我個人經驗,用理中湯加味治療脾臟咳嗽。這是因為脾陽虛弱導致咳嗽,脾陽不足,不能運化水穀津液,而理中湯能溫陽利濕,益氣化痰,所以能有效治療。如果因胃寒嘔吐而咳嗽,則應加砂仁、蔻仁、半夏,療效更佳。現代人常用理中湯加減化裁治療虛寒性的消化道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腸炎、胃痛、胃潰瘍,多見良效。
五、傷寒痊癒後,虛弱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原文397)
**鄭氏論述:**傷寒痊癒後,無論是汗解還是下瀉,都會傷及胃陰。既然寒邪已解,病人虛弱少氣,本屬不足,氣逆欲吐,多半是陰邪上逆,正氣不足,治療當以溫中、扶陽、降逆為法。原文用竹葉石膏湯,這是針對胃熱上攻的說法,如果用於虛弱少氣的人,絕對不可行。學習者務必根據病情是寒是熱來判斷,以免誤治。
**闡釋:**傷寒痊癒後,無論是汗解還是下解,都會傷及胃陰。胃陰虛損,餘熱未清,才能使用竹葉石膏湯。如果病後虛弱少氣,是元氣衰竭,腎氣不足,屬於少陰病;氣逆欲吐,是脾虛不能攝納水液,水液上逆,屬於太陰病,治療應當扶陽補氣,健脾益腎,絕對不能用竹葉石膏湯,可以選用附子理中湯加砂仁、炮姜等藥。所以鄭氏說:「學習者務必根據病情是寒是熱來判斷,以免誤治。」
竹葉石膏湯方(校正本)
竹葉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淨),人參二兩,麥門冬一升(去心),甘草二兩(炙甘草),粳米半升。
以上七味藥,加水一鬥,煮至六升,去渣,加入粳米,煮至米熟,湯成後去米,溫服一升,一日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