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十 (17)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十 (17)

1. 傷寒恆論卷十

三、大病差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原文395

【鄭論】,按大病差後,從腰下有水氣者,是病不責之太陽,而責之於腎也。太陽底面,即是少陰,太陽病已,而少陰腎氣發洩於外,故現腰以下有水氣,法當溫腎收納,若牡蠣澤瀉散,是亦利水之一法也,似非正論。

【闡釋】,本條原文甚簡,必須結合其他證狀來辨別水氣之屬性,是否可用牡蠣澤瀉散治療。如下焦氣化失常,濕熱壅滯,膀胱不瀉,水性下流,故但從腰以下,水氣壅積,膝脛足跗,皆腫重也。此屬有餘之邪,脈必沉數有力,二便不利,方可用此排決逐水之劑。若脾胃氣虛,不能升清降濁;腎氣渙散,膀胱氣化不行,水邪氾濫而為腫。

牡蠣澤瀉散決不可用,當如鄭氏所說:「當溫腎收納」。兼以化氣,四逆湯加肉桂、砂仁、白蔻、破故紙治之。

牡蠣澤瀉散方(校補)

牡蠣(熬),澤瀉,蜀漆(暖水洗去腥),葶藶子(熬),商陸根(熬),海藻(洗去鹹),栝蔞根各等分,

上七味,異搗,下篩為散,更於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後服。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牡蠣軟堅行水,澤瀉滲濕利水,蜀漆祛痰逐水,葶藶子宣肺泄水,商陸、海藻專於潤下行水,共使水邪從小便排出。栝萎根止渴生津液,為本方之反佐,使水去而津液不傷。此方施之於形氣實者,其腫可隨愈也,若病後土虛不能制水,腎虛不能行水,則又當別論,慎不可服也。

四、大病差後,喜唾,久不了了(者)(胃)〔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原文396

【鄭論】,按病後喜唾不了,中宮有寒濕未盡也。寒濕上逆而不降,故唾不止,法宜溫中降逆,是一定之理也。

【闡釋】,鄭氏所論極是,法宜溫中降逆。筆者將理中丸改為湯劑,再加砂仁、半夏,增強其效,輕者一二劑,重者五六劑,即竟全功。

理中丸方(校補)

人參、乾薑、甘草(炙)、白朮各三兩

上四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雞子黃許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朮,加桂四兩;吐多者,去朮加生薑三兩;下多者,還用朮;悸者,加茯苓二兩;渴欲得水者,加朮,足前成四兩半;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寒者,加乾薑,足前成四兩半;腹滿者,去朮,加附子一枚。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揭衣被。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十

三、大病痊癒後,腰部以下出現水腫現象,可用牡蠣澤瀉散治療。

鄭氏的看法認為,大病後腰部以下出現水腫,並非太陽經病變,而是腎臟的問題。太陽經的內側就是少陰經(腎經),太陽經的病症痊癒後,少陰經(腎經)的腎氣外洩,因此出現腰部以下水腫的症狀。治療方法應該溫補腎陽,收斂腎氣。雖然牡蠣澤瀉散也有利水作用,但這並非最佳的治療方法。

闡釋:原文記述簡略,需結合其他症狀判斷水腫的性質,才能決定是否使用牡蠣澤瀉散。如果下焦氣化功能失常,濕熱壅滯,膀胱排尿不暢,導致水液下注,造成腰部以下水腫,膝蓋、小腿、腳踝都腫脹沉重,這是邪氣過盛,脈象應沉、數、有力,大小便不利,此時可以使用牡蠣澤瀉散來排出水分。但如果脾胃氣虛,不能升清降濁;腎氣虛弱,膀胱氣化功能失調,水液氾濫而致腫脹,則牡蠣澤瀉散絕對不能使用,應當如同鄭氏所言:「溫腎收納」,並輔助化氣藥物,例如在四逆湯中加入肉桂、砂仁、白蔻、破故紙來治療。

牡蠣澤瀉散藥方(校訂後):

牡蠣(炮製)、澤瀉、蜀漆(溫水洗淨去除腥味)、葶藶子(炮製)、商陸根(炮製)、海藻(洗淨去除鹹味)、栝蔞根,各等分。

以上七味藥材,研磨成粉末,過篩,再研磨均勻。用白開水調服,每次服用一匙,每日三次,小便通暢後即可停止服用。

方劑解說及應用範圍:

牡蠣軟堅散結,利水;澤瀉滲濕利水;蜀漆祛痰逐水;葶藶子宣肺泄水;商陸、海藻能潤下利水,共同作用使水邪從小便排出;栝蔞根止渴生津,是方劑中的反佐藥,可以避免利水傷津。此方適用於實證,腫脹可以隨之痊癒。但如果病後脾腎氣虛,不能制水行水,則不應服用此方,需謹慎使用。

四、大病痊癒後,經常吐口水,症狀持續很久,胸部有寒邪,應當服用溫陽的丸藥或湯劑治療,理中丸(或理中湯)適用。

鄭氏認為,病後經常吐口水,是因中焦(胸腹部)寒濕未盡所致。寒濕上逆不降,所以口水不止,治療方法應溫中降逆。

闡釋:鄭氏的論述非常正確,治療方法應溫中降逆。筆者將理中丸改為湯劑,並加入砂仁、半夏以增強療效。病情輕者服用一、二劑,病情重者服用五、六劑即可痊癒。

理中丸(或理中湯)藥方(校訂後):

理中丸:人參、乾薑、炙甘草、白朮各三兩,搗碎過篩,加蜂蜜製成丸藥,大小如雞蛋黃,用沸水沖服一丸,研碎溫服,每日三次,夜間兩次,服藥後腹部仍覺冰冷,可再加服三至四丸,但劑量不可超過湯劑。

理中湯:以上四味藥材,按比例切片,加水八升,煎煮至三升,去除藥渣,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如果臍上脹滿,是腎氣亢進,應去除白朮,加桂枝四兩;如果吐得厲害,應去除白朮,加生薑三兩;如果大便次數多,則仍用白朮;如果心悸,應加茯苓二兩;如果口渴想喝水,應加白朮,總量加至四兩半;如果腹部疼痛,應加人參,總量加至四兩半;如果身體寒冷,應加乾薑,總量加至四兩半;如果腹部脹滿,應去除白朮,加附子一枚。服湯後約一小時後,喝一升左右的熱粥,稍微保暖,不要掀開衣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