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四 (11)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四 (11)

1. 傷寒恆論卷四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濕熱瘀裏,蒸發而外見黃色,用茵陳苦寒清濕而解鬱熱,佐梔子清利三焦,以通水道,以大黃除胃熱,導火下行兼清血分中之熱。三味合用,使瘀熱濕濁,從小便而出,濕熱一泄、則發黃自愈。《傷寒》《金匱》二書中,分黃疸為陰陽兩綱,敍述簡略,僅根據皮膚黃染情況來辨陰陽。

凡身目俱黃,黃如橘子色澤鮮明,小便不利,色黃赤而短少,腹脹食少,厭油食,舌苔黃膩,脈滑數者,為陽黃。無論其為現代醫學所稱之急性黃疸型傳染肝炎,濕熱偏盛的慢性肝炎,肝膽道感染,膽道結石等病見陽黃證者,都可用本方加減治療。

三十三、陽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攻之則)必發熱,色黃〔者〕,小便不利也。原文206

【鄭論】,據陽明而面赤色,又當察其可攻與不可攻,如氣粗面赤,唇焦,飲冷甚者,宜攻之;若雖面赤而無熱象足徵,又不可攻,攻之則必發熱者,是真陽因攻而浮於上,浮於上,即不能化下焦之陰,小便亦見不利。學者切勿執一陽明病,而定為熱證,妄施攻下也。此條所謂不可攻,攻之則必發熱,焉知非(帶)〔戴〕陽而何?

【闡釋】,邪熱怫鬱在經,禁用攻下,誤攻下,必然發熱,肌膚發黃而且小便不利。因誤攻而見此證,欲救其失,茵陳五苓散可用。鄭氏更論及「雖面赤而無熱象足徵,又不可攻,攻之則必發熱者,是真陽因攻而浮於上,……焉知非戴陽而何?」戴陽乃危證,救逆之法,非大劑回陽不可。

三十四、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原文199

【鄭論】,邪至陽明而從熱化,無汗者,邪不得外泄,小便不利者,邪不得下泄,抑鬱於中而懊憹,懊憹者,心不安之謂,所以斷其必發黃也。

【闡釋】,陽明病沒有汗出,是濕熱不能外散;小便不利,幾水濕不能下行。濕與熱蒸於內,則身體發黃。原文未出方劑,似宜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外發內利;或梔子豉湯以清裏而達表,則身黃自退。

三十五、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發黃。原文200

【鄭論】,陽明本屬(躁)〔燥〕地,又得陽邪,又復被火,火勢內攻,小便不通,熱邪無從下泄,遏熱太甚,是以決其必發黃也。

【闡釋】,陽明病,無汗,本應以葛根湯發其汗,今竟以火劫取汗,則熱邪愈熾,津液被束,無復外布與下滲矣,其身必發黃。原文未出方治,根據辨證,必須清熱利濕,梔子柏皮湯主之。

三十六、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各家見解不一,有的認為是衝脈,有的認為是肝臟,有的認為是子宮,所說都均有一定理由,顧名思義,要不外血液儲留之處,三者均有連帶關係,不需強分。又少陽篇18條所指「血室」即子宮。)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原文216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四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濕熱瘀積於內,導致體表發黃,可用茵陳的苦寒性質來清利濕熱,並解除鬱熱;輔以梔子清利三焦,促進尿液排出;再用大黃清除胃熱,引導熱邪下降並清除血分中的熱邪。三藥合用,使瘀熱濕濁之邪從小便排出,濕熱去除後,黃疸自然痊癒。《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將黃疸分為陰陽兩類,記述簡略,僅根據皮膚黃染程度來區分陰陽。

凡是全身和眼白都發黃,顏色鮮明如同橘子,小便不利,尿色黃赤且量少,腹部脹滿,食慾不振,厭惡油膩食物,舌苔黃膩,脈搏滑數有力,屬於陽黃。無論是現代醫學所稱的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濕熱偏盛的慢性肝炎、肝膽道感染、膽道結石等疾病,只要出現陽黃證候,都可用此方加減治療。

**三十三、陽明病,面色赤紅,不可攻治。**若強攻,必將導致發熱、黃疸和尿閉。

鄭氏闡釋:陽明病表現為面色赤紅,需仔細判斷是否可以攻治。如果氣粗、面色赤紅、嘴唇乾燥、口渴喜飲冷水,則宜攻治;但如果面色赤紅卻無明顯熱象,則不可攻治,否則會導致發熱。這是因為攻治反而使真陽之氣浮於上,不能下行溫煦下焦陰氣,導致小便不利。學習者切勿執著於陽明病即為熱證,而盲目使用攻下之法。此條所指的不可攻治,攻之則必發熱,很可能就是戴陽證。

闡釋:邪熱鬱結於經絡,禁用攻下方法。錯誤攻下,必然導致發熱、皮膚發黃和小便不利。若因誤治而出現此證,可用茵陳五苓散來挽救。鄭氏更進一步指出:「雖面色赤紅卻無明顯熱象,又不可攻治,攻治則必發熱,這是因為真陽之氣浮於上……很可能是戴陽證。」戴陽是危急證候,必須用大劑量的溫陽藥來回陽救逆。

三十四、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煩躁不安,身體必然發黃。

鄭氏闡釋:邪氣入侵陽明經而化熱,無汗表示邪氣不能外泄,小便不利表示邪氣不能下泄,邪氣鬱結於內則煩躁不安,因此斷定必然會出現黃疸。

闡釋:陽明病無汗,表示濕熱不能外散;小便不利,表示水濕不能下行。濕熱鬱積於內,就會導致身體發黃。原文未提出藥方,似宜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以發汗利水;或用梔子豉湯清利裡熱並疏達表邪,使黃疸消退。

三十五、陽明病,被火烤灼,額上微微出汗,但小便不利,必然發黃。

鄭氏闡釋:陽明經本就屬乾燥,又受陽邪侵襲,再被火烤灼,火邪內攻,小便不通,熱邪無從下泄,熱邪遏鬱過甚,因此必然發黃。

闡釋:陽明病無汗,本應使用葛根湯發汗,如今卻用火烤灼取汗,則熱邪更盛,津液被束縛,無法外達和下泄,身體必然發黃。原文未提出治療方法,根據辨證,必須清熱利濕,可用梔子柏皮湯治療。

三十六、陽明病,下血神志不清,這是熱邪侵入血室(各家學說不一,有人認為是衝脈,有人認為是肝臟,有人認為是子宮,各有道理,總之就是血液貯存的地方,三者互相聯繫,不必強分。又少陽篇第十八條所指「血室」即子宮。)若頭部出汗,則刺期門穴,隨其氣機瀉之,汗出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