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十 (9)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十 (9)

1. 傷寒恆論卷十

【闡釋】,對於本條,歷代注家如柯韻伯、舒馳遠等均持否定態度。鄭氏認為此證「陽虛之極已明甚,法宜大劑回陽,陽回利止,手足溫,方為合法。」是有見地的。筆者認為此條方證不相符,原文後云「難治」,論中凡言難治,仲景多不出方,「麻黃升麻湯主之」一句,當係衍文。

麻黃升麻湯方(校補)

麻黃二兩半(去節),,升麻一兩一分,當歸一兩一分,知母十八銖,黃芩十八銖,萎蕤十八銖(一作菖蒲),芍藥六銖,天門冬六銖(去心),桂枝六銖(去皮),茯苓六銖,甘草六銖(炙),白朮六銖,乾薑六銖,石膏六銖(碎綿裹),

上十四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渣,分溫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頃,令盡,汗出愈。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邪深入而陽內陷,故以麻黃升麻配伍可以升舉下陷之寒濕而外散之;當歸以補血;黃芩以清膽火;知母石膏以清胃熱,所以止吐膿血也;萎蕤天冬以潤肺,所以利咽喉不利也;白朮乾薑芍藥桂枝茯苓甘草,所以解水分之寒濕,增營分之熱,而通利血脈也,但令水寒去而營熱增,手足之厥冷自解矣。此方藥味較多,方組復雜,而本條是陰陽兩竭的證候,方證不符,故錄之以俟高明。

八、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趨少腹者,此欲自利也。原文358

【鄭論】,按少陰腹痛者,寒也。其氣下趨為欲自利,此刻尚未下也,急宜溫之,庶可無害。

【闡釋】,鄭氏曰:「此刻尚未下也,宜急溫之」。凡裏陽虛陰寒盛,水穀之氣不能正常運行,腹中痛,急欲作自利。筆者常用大劑四逆湯加延胡索治之,圖功於未著也。

九、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鬲)〔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原文359

【鄭論】,按病既稱寒下,又經醫誤下吐之,寒逆更甚,食入即吐,則中宮之氣逆而又逆,寒而愈寒也明甚。此刻理應溫中、降逆、回陽。原文主以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似非正論。況此證又無寒熱錯雜病情足徵,何得以此方為主,恐有遺誤。

【闡釋】,其人本自寒下,又誤用寒藥,條中又無熱證,純陰無陽,且又指之曰寒格。若食入口即吐,是陰寒格陽,拒食不納,如此病情,應如鄭氏所說:「溫中、降逆、回陽,原文主以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似非正論」。然則如何治之,筆者認為可選用理中湯加附子、半夏,稍加黃連清胃熱可也。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方(校補)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十

闡釋:對於這條醫案,歷代醫家如柯韻伯、舒馳遠等都持否定態度。鄭氏認為此症狀是陽氣虛衰到極點,應該用大劑量的藥物回陽救逆,陽氣回升後,腹瀉就會停止,手腳也會變溫,這樣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我個人認為這條醫案的處方與病症不相符,原文後面提到「難治」,仲景在論述中,凡是說難治的,大多數都不會開具處方,「麻黃升麻湯主之」這句話,應該是後人添加的。

麻黃升麻湯方(校補後)

麻黃二兩半(去節),升麻一兩一分,當歸一兩一分,知母十八銖,黃芩十八銖,萎蕤十八銖(一作菖蒲),芍藥六銖,天門冬六銖(去心),桂枝六銖(去皮),茯苓六銖,甘草六銖(炙),白朮六銖,乾薑六銖,石膏六銖(碎綿裹)

以上十四味藥材,用一鬥水,先將麻黃一兩煮沸,去除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煮至三升,去除藥渣,分溫三次服用,每次服藥時間間隔約等於煮三斗米的時間,服完藥後,會出汗,病情就會好轉。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邪氣深入,陽氣內陷,因此用麻黃升麻配伍,可以升舉下陷的寒濕之邪並使其外散;當歸補血;黃芩清瀉膽火;知母石膏清胃熱,可以止吐血;萎蕤天冬潤肺,可以緩解咽喉不利;白朮、乾薑、芍藥、桂枝、茯苓、甘草,可以化解水濕寒邪,增強營氣的溫煦之氣,通利血脈。如此,水寒去除,營氣溫煦,手足厥冷的症狀自然就會解除。但此方藥味較多,組方複雜,而這條醫案是陰陽俱虛的證候,方證不符,因此記錄下來,以待高明之士指正。

八、傷寒四五日,腹中疼痛,痛感像氣體向下走趨向小腹,這是將要腹瀉的徵兆。原文358

鄭氏論述:少陰經腹痛,是寒邪作祟。氣體向下走趨向小腹,是將要腹瀉,但此時尚未腹瀉,應該立即溫中,才能避免危險。

闡釋:鄭氏說:「此時尚未腹瀉,應該立即溫中。」凡是裡陽虛衰,陰寒盛實,水穀之氣不能正常運行,腹部疼痛,將要腹瀉。我平時常用大劑量的四逆湯加延胡索治療,力求在病情尚未發展嚴重時就取得療效。

九、傷寒本來就是寒邪導致的腹瀉,醫生又用吐瀉的方法治療,寒邪更加嚴重,甚至吃東西就吐,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主治。原文359

鄭氏論述:病人本來就是寒邪導致的腹瀉,又因醫生的誤治而加重了病情,寒邪更加嚴重,吃東西就吐,說明中焦的氣機逆亂,寒邪更甚。此時應該溫中、降逆、回陽。原文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似乎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況且此證狀也沒有寒熱錯雜的病理徵象,為何用此方為主治,恐怕會有誤診。

闡釋:病人本來就是寒邪導致的腹瀉,又誤用了寒涼的藥物,醫案中也沒有熱證,純屬陰寒無陽,而且提到「寒格」。吃東西就吐,是陰寒之邪阻遏陽氣,導致飲食不能正常吸收,這種病情,應該像鄭氏所說:「溫中、降逆、回陽」,原文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似乎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那麼應該如何治療呢?我認為可以用理中湯加附子、半夏,再加一點黃連清胃熱即可。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方(校補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