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十 (9)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十 (9)

1. 傷寒恆論卷十

【闡釋】,對於本條,歷代注家如柯韻伯、舒馳遠等均持否定態度。鄭氏認為此證「陽虛之極已明甚,法宜大劑回陽,陽回利止,手足溫,方為合法。」是有見地的。筆者認為此條方證不相符,原文後云「難治」,論中凡言難治,仲景多不出方,「麻黃升麻湯主之」一句,當係衍文。

麻黃升麻湯方(校補)

麻黃二兩半(去節),,升麻一兩一分,當歸一兩一分,知母十八銖,黃芩十八銖,萎蕤十八銖(一作菖蒲),芍藥六銖,天門冬六銖(去心),桂枝六銖(去皮),茯苓六銖,甘草六銖(炙),白朮六銖,乾薑六銖,石膏六銖(碎綿裹),

上十四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渣,分溫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頃,令盡,汗出愈。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邪深入而陽內陷,故以麻黃升麻配伍可以升舉下陷之寒濕而外散之;當歸以補血;黃芩以清膽火;知母石膏以清胃熱,所以止吐膿血也;萎蕤天冬以潤肺,所以利咽喉不利也;白朮乾薑芍藥桂枝茯苓甘草,所以解水分之寒濕,增營分之熱,而通利血脈也,但令水寒去而營熱增,手足之厥冷自解矣。此方藥味較多,方組復雜,而本條是陰陽兩竭的證候,方證不符,故錄之以俟高明。

八、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趨少腹者,此欲自利也。原文358

【鄭論】,按少陰腹痛者,寒也。其氣下趨為欲自利,此刻尚未下也,急宜溫之,庶可無害。

【闡釋】,鄭氏曰:「此刻尚未下也,宜急溫之」。凡裏陽虛陰寒盛,水穀之氣不能正常運行,腹中痛,急欲作自利。筆者常用大劑四逆湯加延胡索治之,圖功於未著也。

九、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鬲)〔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原文359

【鄭論】,按病既稱寒下,又經醫誤下吐之,寒逆更甚,食入即吐,則中宮之氣逆而又逆,寒而愈寒也明甚。此刻理應溫中、降逆、回陽。原文主以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似非正論。況此證又無寒熱錯雜病情足徵,何得以此方為主,恐有遺誤。

【闡釋】,其人本自寒下,又誤用寒藥,條中又無熱證,純陰無陽,且又指之曰寒格。若食入口即吐,是陰寒格陽,拒食不納,如此病情,應如鄭氏所說:「溫中、降逆、回陽,原文主以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似非正論」。然則如何治之,筆者認為可選用理中湯加附子、半夏,稍加黃連清胃熱可也。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方(校補)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十】

闡釋
對於這一條文,歷代注家如柯韻伯、舒馳遠等人均持否定態度。鄭氏認為此證「陽虛之極已非常明顯,應以大劑回陽之法治療,待陽氣回復,下利停止,手足轉暖,才算合理。」這是有見地的。筆者認為此條文所載方劑與證候不符,原文後文提到「難治」,論中凡是提到難治的,仲景多不出方,因此「麻黃升麻湯主之」這一句,可能是後人衍增的文字。

麻黃升麻湯方(校補)
麻黃二兩半(去節),升麻一兩一分,當歸一兩一分,知母十八銖,黃芩十八銖,萎蕤十八銖(一作菖蒲),芍藥六銖,天門冬六銖(去心),桂枝六銖(去皮),茯苓六銖,甘草六銖(炙),白朮六銖,乾薑六銖,石膏六銖(碎,綿裹)。

以上十四味藥,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兩沸,去掉浮沫,再加入其餘藥物,煮取三升,過濾去渣,分三次溫服,每次服藥間隔約煮三斗米的時間,服完後讓病人微微出汗即可痊癒。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此方主治邪氣深入、陽氣內陷的病證,故以麻黃與升麻配伍,可升提下陷的寒濕之邪並向外發散;當歸補血;黃芩清膽火;知母、石膏清胃熱,治療吐膿血;萎蕤、天門冬潤肺,治療咽喉不適;白朮、乾薑、芍藥、桂枝、茯苓、甘草則能化解水寒之邪,增強營分熱力,通利血脈。只要水寒散去,營熱增加,手足厥冷的症狀自然解除。此方藥味較多,組方複雜,而本條所述為陰陽兩竭的證候,方證不符,故記錄於此以待高明者指正。

八、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趨少腹者,此欲自利也。(原文358)
【鄭論】
少陰腹痛多因寒氣所致,其氣下趨少腹是即將下利的徵兆,此刻尚未下利,應立即溫補,方能避免病情加重。

【闡釋】
鄭氏指出:「此時尚未下利,應及時溫補。」凡是裏陽虛、陰寒盛的病證,水穀之氣不能正常運行,出現腹痛且將要自利的情況。筆者常用大劑四逆湯加延胡索治療,防患於未然。

九、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原文359)
【鄭論】
病人本就屬於寒性下利,又被誤用吐下之法,導致寒逆加重,食物入口即吐,中焦氣機更加逆亂,寒邪更甚。此時應溫中、降逆、回陽。原文主張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似乎不太合理,況且此證也無寒熱錯雜的情況可證明,此方是否適用,恐有疑問。

【闡釋】
病人本屬寒性下利,又誤用寒涼藥物,條文也未描述熱象,純屬陰寒無陽,且稱之為「寒格」。若食物入口即吐,是陰寒格拒陽氣,拒食不納。根據病情,應如鄭氏所說:「溫中、降逆、回陽」,而原文主張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似乎不太正確。那麼該如何治療?筆者認為可選用理中湯加附子、半夏,稍加黃連清胃熱即可。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方(校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