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十 (10)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十 (10)

1. 傷寒恆論卷十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溫再服。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黃連黃芩泄熱於上,則吐逆可除;乾薑溫中助陽,則下利可止;人參以補胃氣。則陰陽升降復常,而寒熱格拒自愈。藥雖四味,有溫清並用,補泄兼施之功。對上熱下寒、上下格拒,食入即吐之胃腸炎治之有效。

十、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原文366

【鄭論】,按下利清穀,脈現沉遲,其裏寒甚矣。況面戴赤,身有微熱,誠元陽外越之候也。原文以為鬱冒汗出解,脈證不孚,大非確論。此證所幸者未出汗,陽尚在軀殼,可招而回,今既汗出,則陽露於外,誠死機也。既知面赤下虛,何得妄云〔汗出而解〕?仲景當不說此。

【闡釋】,鄭氏說:「原文以為鬱冒汗出而解,脈證不孚,大非確論」。蓋腎陽髮露,則面赤而為戴陽。戴陽證為裏陰盛而隔陽於上也。此時微陽僅存一線,最忌汗出,汗出而陽散矣,何得謂汗出而解也。誠不若於汗未出之際,急以通脈四逆湯挽之。

十一、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原文370

【鄭論】,按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汗出而厥,此陰盛逼陽於外之候,主以通脈四逆,誠不易之法也。

【闡釋】,下利清穀,是陰寒內盛;汗出而厥,是真陽外竭。此陰盛逼陽於外,虛陽欲脫的危症。與少陰前篇16條的主要證狀相同,所不同的,此為汗出,彼為面色赤,但總是虛陽欲脫的現象,所以都用通脈四逆湯。

十二、下利(而)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原文362前段

【鄭論】,按下利厥冷無脈,陽將盡也,灸之而溫,陽回也。灸之不溫,反見微喘者,陽將脫也,不死何待?

【闡釋】,此條乃陽氣衰微欲絕,陰寒邪氣充斥內外,病情已十分危急,當此時機,用湯藥來挽救其陽,恐怕是緩不濟急,所以用灸法急救,可灸關元、氣海二穴。除用灸法以外,亦可用白通加豬膽汁以回陽救急。

十三、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原文368

【鄭論】,按脈絕,手足厥冷,有時脈還,手足溫,陽尚未亡也;若脈不還,陽已盡矣,故知其必死。

【闡釋】,此條乃寒中厥陰的泄瀉,非久利也。惟暴注下利,津液驟然大泄,陽氣乍脫,故手足厥冷,脈一時隱伏不見。如此危證,非大劑四逆湯不可。並可外灸關元、氣海穴,以救欲絕之陽。

十四、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裏,乃攻其表,溫裏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原文372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十

**方劑一:**乾薑、黃連、黃芩、人參各三兩,加水六升,煎煮至二升,去渣,分次溫服。

此方黃連、黃芩清泄上焦熱邪,止吐逆;乾薑溫中助陽,止下痢;人參補益胃氣。使陰陽調和,寒熱症狀自然痊癒。此方溫清、補瀉兼施,適用於上熱下寒、寒熱交錯、吃東西就吐的胃腸炎。

**論述十:**下痢,脈沉遲,面色稍紅,身體微熱,大便稀薄如水,應當會因出汗而痊癒,但病人可能出現輕微的厥冷。這是因為面色發紅,下焦虛弱所致。

**鄭氏評述:**下痢稀薄如水,脈沉遲,內裡寒邪很重。再加上面色發紅,身體微熱,這是元陽外泄的表現。原文認為會因出汗而痊癒,與脈症不相符,並非正確論斷。此症患者幸未出汗,陽氣尚在體內,可以挽回。如果已經出汗,則陽氣外泄,性命危殆。既知面色發紅是因為下焦虛弱,怎能妄言「出汗而解」?張仲景應該不會這樣說。

**闡釋:**鄭氏說:「原文認為會因出汗而痊癒,與脈症不相符,並非正確論斷」。這是因為腎陽外泄,所以面色發紅,這是裡寒盛而陽氣被阻於上的表現。此時陽氣僅存一線,最忌出汗,出汗則陽氣散失,怎能說出汗就能痊癒呢?不如在未出汗之前,趕緊用通脈四逆湯搶救。

**論述十一:**下痢稀薄如水,裡寒外熱,出汗後出現厥冷,用通脈四逆湯治療。

**鄭氏評述:**下痢稀薄如水,裡寒外熱,出汗後出現厥冷,這是陰邪盛而陽氣被逼迫到體表外的表現,用通脈四逆湯治療,的確是最佳方法。

**闡釋:**下痢稀薄如水,是陰寒內盛;出汗後出現厥冷,是陽氣外洩。這是陰盛陽虛,真陽將脫的危症。與少陰篇第十六條的主要症狀相同,不同的是,此條是出汗,彼條是面色發紅,但都是陽氣將脫的現象,所以都用通脈四逆湯。

**論述十二:**下痢,手腳厥冷,摸不到脈搏,用灸法治療也不溫暖,如果脈搏仍未恢復,反而出現輕微喘息,則會死亡。

**鄭氏評述:**下痢、厥冷、無脈,陽氣將盡;用灸法而溫暖,陽氣回來了;灸法治療也不溫暖,反而出現輕微喘息,陽氣將要脫離,不死等什麼呢?

**闡釋:**此條是陽氣衰竭將絕,陰寒邪氣充斥內外,病情已十分危急,此時用湯藥搶救恐怕緩不濟急,所以用灸法急救,可以灸關元、氣海穴。除了灸法外,也可以用白通加豬膽汁回陽救急。

**論述十三:**下痢後脈搏消失,手腳厥冷,經過一段時間後脈搏恢復,手腳溫暖則能活;脈搏未恢復則會死亡。

**鄭氏評述:**脈搏消失,手腳厥冷,經過一段時間後脈搏恢復,手腳溫暖,陽氣尚未耗盡;如果脈搏未恢復,陽氣已經耗盡,所以知道一定會死亡。

**闡釋:**此條是寒邪侵犯厥陰導致的泄瀉,不是久痢。只是暴瀉,津液驟然大量流失,陽氣驟然衰竭,所以手腳厥冷,脈搏一時摸不到。如此危急症狀,非大劑量四逆湯不可。並且可以外灸關元、氣海穴,來搶救將要耗盡的陽氣。

**論述十四:**下痢,腹部脹滿,身體疼痛,應先溫暖內裡,然後再治療表證,溫裡用四逆湯,治療表證用桂枝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