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九 (13)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九 (13)

1. 傷寒恆論卷九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李時珍曰:取赤石脂之重澀,入下焦血分而固脫;乾薑之辛溫,暖下焦氣分而補虛,粳米之甘溫,佐石脂、乾薑而潤腸胃也。」為溫中、澀腸、固脫之方。故廣泛用於虛寒滑脫之久痢、久泄有顯著療效。

十、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原文

【鄭論】,按少陰證,而用豬膚湯者,協火而動之的候也。若協水而動,斷不用此,學者務宜於六經定法上探求,協火協水病情,便得其要也。

【闡釋】,鄭氏說:「少陰證,而用豬膚湯者,協火而動之的候也。」少陰協火而動者何?病人真陽素旺,客邪入而附之,即從陽化而為熱,邪熱下注則下利,利則陰氣更傷,因而虛火上炎,產生咽痛、胸滿心煩等證。且利久必傷脾,脾虛津亦難復,故用豬膚湯滋陰潤燥和中以治下利止咽痛。

豬膚湯方(校補)

豬膚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鬥,煮取五升,去渣,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溫分六服。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乃滋潤平補之劑,豬膚鹹寒入腎,滋腎水而清熱潤燥,白蜜甘寒潤肺,清上炎之虛火而利咽,白粉即白米粉甘緩和中,扶脾止利,使下利止,津液來復,虛火降斂,則咽痛、胸滿、心煩諸證均可消除,為治療少陰熱化,津液下泄,虛火上炎之良方。

十一、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者)(病勢減輕的意思。)(宜)(吉更)〔桔梗〕湯。原文311

按甘草湯與(吉更)〔桔梗〕湯,二方皆苦甘化陰之方,實治少陰協火而動,上攻於咽之方也,不可概作此論。

【闡釋】,咽痛一證,陰證陽證都有。此言咽痛者,蓋少陰客熱之咽痛,不兼及其它證狀,而豈病情較輕,所以只用一味甘草湯以清火解熱;如果服後不愈者,當為咽喉有痰熱交阻之故,桔梗湯開肺驅痰治之。若為陰症之咽痛,投以此方則無效。故鄭氏曰:「不可概作此論」矣

甘草湯(校補)

甘草二兩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渣,溫服七合,日二服。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僅生甘草一味,乃從長桑君以後相傳之神方。具清熱、潤燥、和偏、緩急、化毒、補中之力,應該重用才能發揮療效。《肘後方》以治「肺痿咳嗽吐涎沫,心中溫溫,煩躁而不渴者。」筆者常用此方治久病患者之中藥毒者,(包括西藥中毒,即產生抗藥性)必先解其藥毒,然後才有療效。但必需重其劑量,服後肚瀉,屙風泡沫涎,帶烏黑色,藥毒解矣。

桔梗湯方(校補)

桔梗一兩,甘草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溫分再服。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九》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李時珍指出:赤石脂質重而具收澀之性,可深入下焦血分以固攝滑脫;乾薑辛溫,能溫暖下焦氣分並補益虛損;粳米甘溫,配合赤石脂、乾薑以滋潤腸胃。此方為溫中、澀腸、固脫之劑,因此廣泛應用於虛寒滑脫導致的長期腹瀉或痢疾,具有顯著療效。

十、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
豬膚湯主之。

【鄭論】
鄭氏認為,少陰病使用豬膚湯的情況,是因體內陽火偏盛所致。若屬陰寒水氣偏盛者,則不適用此方。學者應從六經辨證中探求協火或協水的病因,方能掌握治療關鍵。

【闡釋】
鄭氏指出:「少陰病使用豬膚湯,是協火而動的表現。」何謂少陰協火而動?病人本身真陽旺盛,外邪入侵後附著於陽氣,進而化熱。邪熱下注導致下利,利久則陰氣受損,虛火上炎,因而出現咽痛、胸滿、心煩等症狀。持續下利會損傷脾氣,脾虛則津液難復,故以豬膚湯滋陰潤燥、調和中焦,既可止瀉,又能緩解咽痛。

豬膚湯方
豬膚一斤,以水一鬥煮至五升,去渣後加入白蜜一升、白米粉五合,熬煮至香氣散發,混合均勻,溫熱分六次服用。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可滋潤平補。豬膚性鹹寒,能入腎滋陰、清熱潤燥;白蜜甘寒潤肺,清虛火而利咽喉;白米粉甘緩和中,健脾止瀉。三方協作可使下利止、津液復、虛火降,從而消除咽痛、胸滿、心煩等症狀,為治療少陰熱化、津液虧損、虛火上炎的有效方劑。

十一、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若不癒,宜與桔梗湯。

甘草湯與桔梗湯皆為苦甘化陰之方,專治少陰協火上升、熱攻咽喉之症,但不可一概而論(若屬陰寒咽痛則不適用)。

【闡釋】
咽痛可見於陰證或陽證。此處所指為少陰客熱(外感熱邪)引起的單純咽痛,病情較輕,故僅用甘草湯清熱解毒;若服後未癒,可能因咽喉痰熱阻滯,改用桔梗湯宣肺化痰。陰寒型咽痛禁用此方,故鄭氏強調「不可概作此論」。

甘草湯
甘草二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渣後溫服七合,每日兩次。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此方僅用生甘草,為古代流傳之效方,具清熱、潤燥、調和、緩急、解毒、補中之效,需重用方能顯著發揮作用。《肘後方》記載可治「肺痿咳吐涎沫、心中鬱悶煩躁而不渴」。現代亦可用於長期服藥導致藥毒蓄積(包括西藥抗藥性),需先解毒方能後續療效,服用後可能腹瀉、排出泡沫狀烏黑穢物,即為藥毒外排之象。

桔梗湯方
桔梗一兩、甘草二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後分兩次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