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二 (5)
傷寒恆論卷二 (5)
1. 傷寒恆論卷二
煩渴二字,亦有飲冷、飲熱之分,不可不察(頂批)
【闡釋】,此條鄭氏指出用五苓散之不當。凡用五苓散,必要太陽邪已入腑,口渴而小便不利,原文只據一煩渴,脈數,其不當明甚。
十、傷寒汗出而渴者(此處之口渴,不是陽明裏證的口渴,是水氣停在下焦,津液不能上布之口渴。),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原文73
【鄭論】,按汗出而渴,是太陽寒水從毛竅而出,不能滋潤腸胃,故見口渴,以五苓散主之,乃使太陽寒水之氣,不從外出,而仍從內出,則汗渴便止。然有不渴者,是津液未大傷,胃中尚可支持,雖見汗出,以茯苓甘草湯主之,亦是化氣行水之妙。此條據余所見,當時汗出而渴,小便不利者,以五苓散主之;汗出不渴,小便不利者,以茯苓甘草湯主之。加此四字,後學更易於明白了然。
再按汗出而渴,在陽明㈠有白虎之方;汗出而不渴,在少陰有亡陽之概,學者宜知。
大渴飲冷(頂批)。
【闡釋】,此條為茯苓甘草湯證與五苓散證之辨證要點,只在渴與不渴之間,則其他證狀,如脈浮數,小便不利,微熱等情況,亦必大致相同。鄭氏釋為加小便不利四字,更加明白了然,是正確的。兩證的主要區別是:一則水蓄於下,口渴而小便不利;一則水停於中,口不渴而小便不利。
證情雖有異,但總的原因都屬停飲蓄水為患,所以都治以溫陽化水,不過一則重在溫化膀胱,以利小便,一則重在溫化胃陽而通利三焦,以蠲水飲,所以主治方劑各別。
茯苓甘草湯方(校補)
茯苓四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生薑三兩(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治汗出不渴,其蓄水比五苓散為輕,因而去掉主要的利水藥,僅用茯苓之淡滲,加重桂枝溫陽,生薑溫胃,甘草和中,四味配伍,溫胃散水之功最佳,為治水氣停中焦,不煩不渴,心下悸而四肢厥逆的有效良方。
十一、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尺中的脈搏現遲而澀的現象,所謂「呼吸三至,來去極遲」。遲就是脈搏至數減少。但這裏的遲,是對緊而言。),不可發汗,〔何以知之?然②,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原文50
十二、〔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裏虛,須(等待的意思)表裏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原文49
【鄭論】,條內指一脈浮緊,身痛之人,法本當汗,假令尺中虛者,不可發汗,是言其陰分本虛,發之深恐亡陽,明是教人留意於發汗之間耳。即有他證,亦俟其津液自和,自汗出愈。蓋慎之深,防之密矣。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二》:
煩渴兩字須分辨喜飲冷水或熱水,不可不細察。
此條鄭氏指出誤用五苓散的情況。使用五苓散需確認太陽邪氣已入腑,出現口渴且小便不利的症狀,原文僅憑煩渴、脈數就使用,明顯不當。
十、傷寒患者出汗且口渴的(此處口渴非陽明裡證之渴,乃下焦水氣停滯導致津液無法上布所致),用五苓散治療;不渴的則用茯苓甘草湯。
鄭氏認為:出汗後口渴是因太陽寒水從體表流失,未能滋潤腸胃,用五苓散引導水氣從內部排出,可止汗渴。若不渴說明津液未大損,胃中尚能維持,雖出汗仍用茯苓甘草湯化氣行水。此條若補入"小便不利"四字更易理解:出汗口渴伴小便不利用五苓散;出汗不渴伴小便不利用茯苓甘草湯。
另補充:陽明證大汗口渴可用白虎湯;少陰證汗出不渴則可能為亡陽徵兆,學者需知。
此處重點區分茯苓甘草湯證與五苓散證,關鍵在於口渴與否,二者均見小便不利等症狀。主要區別在於:五苓散證為下焦水蓄(口渴小便不利),茯苓甘草湯證為中焦水停(口不渴小便不利)。雖同屬水飲停滯,但治療側重不同:五苓散溫化膀胱利尿,茯苓甘草湯溫化胃陽通利三焦。
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桂枝二兩、炙甘草一兩、生薑三兩,水煎分三次溫服。此方治較輕的水飲停滯,通過溫胃散水緩解不渴、心悸、四肢冷等症狀。
十一、脈象浮緊本應身體疼痛,可發汗治療。若尺脈遲澀(脈率減慢,反映營血不足),則禁發汗,須待正氣恢復。
十二、脈浮數者本應汗解,誤下後出現身重、心悸者不可再發汗,需待里氣充實津液調和自汗而愈。鄭氏強調此二條警示發汗需謹慎,對陰血虛者尤需防範亡陽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