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二 (5)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二 (5)

1. 傷寒恆論卷二

煩渴二字,亦有飲冷、飲熱之分,不可不察(頂批)

【闡釋】,此條鄭氏指出用五苓散之不當。凡用五苓散,必要太陽邪已入腑,口渴而小便不利,原文只據一煩渴,脈數,其不當明甚。

十、傷寒汗出而渴者(此處之口渴,不是陽明裏證的口渴,是水氣停在下焦,津液不能上布之口渴。),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原文73

【鄭論】,按汗出而渴,是太陽寒水從毛竅而出,不能滋潤腸胃,故見口渴,以五苓散主之,乃使太陽寒水之氣,不從外出,而仍從內出,則汗渴便止。然有不渴者,是津液未大傷,胃中尚可支持,雖見汗出,以茯苓甘草湯主之,亦是化氣行水之妙。此條據余所見,當時汗出而渴,小便不利者,以五苓散主之;汗出不渴,小便不利者,以茯苓甘草湯主之。加此四字,後學更易於明白了然。

再按汗出而渴,在陽明㈠有白虎之方;汗出而不渴,在少陰有亡陽之概,學者宜知。

大渴飲冷(頂批)。

【闡釋】,此條為茯苓甘草湯證與五苓散證之辨證要點,只在渴與不渴之間,則其他證狀,如脈浮數,小便不利,微熱等情況,亦必大致相同。鄭氏釋為加小便不利四字,更加明白了然,是正確的。兩證的主要區別是:一則水蓄於下,口渴而小便不利;一則水停於中,口不渴而小便不利。

證情雖有異,但總的原因都屬停飲蓄水為患,所以都治以溫陽化水,不過一則重在溫化膀胱,以利小便,一則重在溫化胃陽而通利三焦,以蠲水飲,所以主治方劑各別。

茯苓甘草湯方(校補)

茯苓四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生薑三兩(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治汗出不渴,其蓄水比五苓散為輕,因而去掉主要的利水藥,僅用茯苓之淡滲,加重桂枝溫陽,生薑溫胃,甘草和中,四味配伍,溫胃散水之功最佳,為治水氣停中焦,不煩不渴,心下悸而四肢厥逆的有效良方。

十一、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尺中的脈搏現遲而澀的現象,所謂「呼吸三至,來去極遲」。遲就是脈搏至數減少。但這裏的遲,是對緊而言。),不可發汗,〔何以知之?然②,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原文50

十二、〔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裏虛,須(等待的意思)表裏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原文49

【鄭論】,條內指一脈浮緊,身痛之人,法本當汗,假令尺中虛者,不可發汗,是言其陰分本虛,發之深恐亡陽,明是教人留意於發汗之間耳。即有他證,亦俟其津液自和,自汗出愈。蓋慎之深,防之密矣。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二

「煩渴」二字,也分飲冷水或飲熱水的情況,這點不可不注意。

這段文字指出使用五苓散的不當之處。凡是用五苓散,必須是太陽經的邪氣已經侵入內臟,口渴且小便不利,原文只根據單純的煩渴和脈數就使用,其不當之處非常明顯。

傷寒患者出汗卻口渴的,用五苓散治療;不出汗的,用茯苓甘草湯治療。(這裡的口渴,不是陽明腑證的口渴,而是水氣停留在下焦,津液不能上升佈散所致的口渴。)

鄭氏的注解:汗出而渴,是因為太陽經的寒邪之水從毛孔排出,不能滋潤腸胃,所以出現口渴,用五苓散治療,就能讓太陽經的寒水之氣不再從體表排出,而是從體內排出,這樣汗出和口渴就能停止。但如果不出汗,那是因為津液尚未受損嚴重,胃氣尚能支撐,即使出汗,用茯苓甘草湯治療,也是化氣行水的妙法。根據我所見,當時汗出而渴,小便不利者,用五苓散治療;汗出不渴,小便不利者,用茯苓甘草湯治療。加上這四個字,「後學」更容易明白清楚了。

再次說明,汗出而渴,在陽明經證候中,有白虎湯的方劑;汗出而不渴,在少陰經證候中,有亡陽的危險,學習者應該知道。

大渴飲冷水。

這段文字是茯苓甘草湯證和五苓散證辨證要點的說明,只在於渴與不渴之間,其他症狀,例如脈浮數、小便不利、微熱等情況,也必定大致相同。鄭氏的解釋是加上「小便不利」四個字,更加明白清楚,這是正確的。兩個證候的主要區別是:一個是水停留在下焦,口渴且小便不利;一個是水停留在中焦,不口渴而小便不利。

雖然症狀不同,但總的原因都是停飲蓄水所致,所以都用溫陽化水的治療方法,只不過一個著重溫化膀胱,以利小便;一個著重溫化胃陽,通利三焦,以消除水飲,所以主治方劑不同。

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生薑三兩(切)

以上四味藥,用四升水,煮成二升,去渣,分三次溫服。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治療汗出不渴,其蓄水情況比五苓散證輕,因此去掉了主要的利水藥,只用茯苓的淡滲作用,加重桂枝溫陽,生薑溫胃,甘草和中,四味藥配合,溫胃散水的功效最佳,是治療水氣停留在中焦,不煩不渴,心下悸動而四肢厥逆的有效方劑。

脈浮緊的,通常身體疼痛,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寸口脈遲的(寸口脈搏現遲而澀的現象,所謂「呼吸三至,來去極遲」。遲就是脈搏至數減少。但這裡的遲,是對緊而言。),就不能發汗,(為什麼呢?因為營氣不足,血少。)

脈浮數的,通常出汗就好了,如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身體沉重心悸的,就不能發汗,應該等待自然出汗就好了。所以這樣做的原因是,寸口脈微弱,這是裡虛,需要等到表裡實證,津液自然調和,就會自然出汗而痊癒。

鄭氏的注解:這段文字指出,脈浮緊,身體疼痛的人,本來應該發汗,但是如果寸口脈虛弱,就不能發汗,這是說陰分本來就虛弱,發汗恐懼傷及陽氣,這是教導人們注意發汗的原則。即使有其他證狀,也要等到津液自然調和,自然出汗而痊癒。這是非常謹慎細密的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