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二 (6)
傷寒恆論卷二 (6)
1. 傷寒恆論卷二
【闡釋】,按此二條,鄭氏合併來加以注釋,原文錯落較多,其按亦不全面。茲據《傷寒論》校補其錯落文字,分列兩條之釋文。脈浮緊,身疼痛,此傷寒之脈證,宜麻黃湯以汗之者也,然尺中脈遲,此營氣不足,而不可發汗之虛證也。至12條表證誤下後,見身重、心悸、尺脈微的,不能再用發汗,可俟其自汗出而愈。
但亦可以酌用小建中湯一類方劑,溫養裏氣,使表裏正氣早復,氣血充沛,則津液自和,便能汗出而愈。
十三、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原文83
【鄭論】,凡咽喉乾燥之人,津液已傷,豈可再行發汗,以重奪其液乎?余謂咽喉乾燥之人,有因下元坎中真氣衰微,不能啟真水上升而致者,法宜扶陽;有因邪火灼其津液而致者,法宜清潤;有因寒水逆於中,阻其胃中升騰之氣而致者,法宜行水。學者留心察之,若此等證,皆非發汗所能了
【闡釋】,本條為汗法禁例之一。咽喉乾燥者,上焦無津液也。鄭氏認為咽喉乾燥之人,有三種不同情況,並提出扶陽、清潤、行水三種治法。筆者認為扶陽可用四逆湯,清潤可用人參白虎湯,行水可用茯苓甘草湯或五苓散。咽喉乾燥,現今多稱為慢性咽炎、喉炎,筆者常先用炮薑甘草湯加桔梗治之,繼加補腎藥調理而愈。
十四、淋家(是指小便淋瀝不爽,尿時莖中疼痛的病人。)不可發汗,汗出(則)〔必〕便血。原文84
【鄭論】,凡患淋之人,或熱閉膀胱,或寒閉膀胱,或敗精滯於尿竅,氣化現有不宣,原無發汗之理,若強汗之,則津液外亡,中氣被奪,即不能統束血液,血液流注闌門秘清別濁之處,滲入膀胱,小便下血,於是乎作矣。
【闡釋】,本條為汗法禁例之二。歷代醫家注解此條,其原因多由腎陰虛而膀胱有熱,鄭氏所指熱閉膀胱即此,法宜扶腎陰,用四苓滑石阿膠湯治之。繼指出有寒閉膀胱,或敗精滯於尿竅,氣化不宣者。寒閉膀胱者,由下焦陽微,陰寒阻截膀胱之路,陽微無力,不能化之,法宜扶下焦之陽,可用苓桂朮甘湯倍桂加砂仁、白蔻治之。
至於敗精滯於尿竅,氣化不宣者,治當清熱利水中,加以化精化氣之品,可選用滋腎丸倍桂,或大劑回陽飲加味治之。淋家雖患外感,亦無強汗之理,若強汗之,陰液愈虛,膀胱之蓄熱愈熾,必致邪熱通血妄行,從小便而為尿血。
十五、瘡家(患瘡瘍病者,流膿已久,此皆亡失其津血。)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肌肉收縮,手足抽搐的現象)。原文85
【鄭論】,《內經》云:諸瘡痛癢,皆屬於火。火盛則血虧,若(在)〔再〕發汗,血液被奪,筋脈失養,痙證必作。然又當察其病情輕重,可汗則汗,不可固執。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二
十三、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
凡是咽喉乾燥的人,津液已經受損,怎麼能再發汗,進一步耗損體液呢?我認為咽喉乾燥的人,有以下幾種情況:
- 下焦腎陽虛弱,無法推動體內水液上升而導致,治療宜溫補陽氣;
- 邪火灼傷津液而導致,治療宜清熱潤燥;
- 寒水停滯中焦,阻礙胃氣升發而導致,治療宜利水行氣。
學習者應仔細辨證,這類情況都不是單純發汗能解決的。
十四、淋家不可發汗,汗出則便血。
凡是患有淋病的人,無論是熱邪閉阻膀胱、寒邪閉阻膀胱,或是敗精滯留尿道導致氣化不暢,本來就不適合發汗。若強行發汗,會使津液外洩、中氣受損,無法統攝血液,導致血液滲入膀胱,引發小便帶血。
十五、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
《內經》說:「諸瘡痛癢,皆屬於火。」火盛則血虛,若再發汗,血液更虧,筋脈失養,必然引發痙攣(肌肉抽搐)。但仍須根據病情輕重判斷,可發汗時仍可發汗,不必過於拘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