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二 (7)
傷寒恆論卷二 (7)
1. 傷寒恆論卷二
【闡釋】,本條為汗法禁例之三,瘡家久失膿血,營血勢必不足,若感外邪,雖有身體疼痛等證狀,虛多實少,若以麻黃湯發其汗,則必犯虛虛之戒,故不能發汗。汗出其營血必更加虧耗,筋脈失去濡養,必然強急而為痙矣。
十六、衄(常流鼻血的病人。)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頞)〔額〕上陷,脈急緊,(目)直視不能眴(眴同「瞬」,目轉動。不能眴,就是說目睛不能轉動。),不(能)〔得〕眠。原文86
【鄭論】,申言素患衄血之人,切切不可發汗,汗為血液,血液既傷,若更發汗,則陽從外亡,故現(頞)〔額〕上陷,脈緊急者,陽脫之象也。目直視不能眴者,肝開竅於目,血液已傷,不能灌溉,以致不眴不眠者,皆真陽欲絕,危亡之候也。
【闡釋】,本條為汗法禁例之五。常患鼻衄的病人,由於經常失血,則血液素虧,不可任意發汗,更傷其血液,其變證多端,而嚴重的如鄭氏所說有真陽欲脫之危候。
十七、亡血家(平素有失血(包括吐血大便血、小便血、鼻血及婦人崩漏)疾患的病人。)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栗而振。原文87
【鄭論】,亡血二字,即亡陽之徵也。若更發汗,則陽從外越,而內無陽以溫暖,故寒栗而振,此等危候非大劑回陽不可。
【闡釋】,經常失血的病者,不但陰血不足,即陽氣亦不充沛,加之發汗亦能傷陽。陰血傷則無以濡養筋脈,陽氣傷則無以衛外為固,所以發生寒栗而振,此陰陽兩虛之危候。如鄭氏所言,非大劑回陽不可,誠屬經驗有得之言。
十八、汗家(指平常慣會出汗的人,包括盜汗自汗在內。)重發汗,必恍惚心亂(神迷意惑,慌亂不安,形容精神失常的狀態。),小便已陰疼(小便後尿道作痛。),與禹餘糧丸。原文88
【鄭論】,按汗為心之液,素多汗之人,血液早虧,今重發其汗,汗出過多,則心陽外亡,神無所主,而恍惚生,,小便已陰疼者,血液已虧,不能澤及小便也。原文以禹餘糧丸主之,亦是收納元氣之意也。
【闡釋】,本條為汗法禁例之六。平日汗多者,血液早虧,表陽即虛,若重發其汗,則陽從外亡,胸中神魂無主,故心神恍惚。而小便已陰疼者,陽氣大虛,便出則氣愈泄而化源傷,因虛而疼。禹餘糧丸方,原文闕。
十九、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反惡)〔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原文68、70
【鄭論】,按發汗病不解,與發汗後惡寒者,皆裏陽不足,因汗而陽更傷也,故見畏寒。原文以芍藥附子甘草湯,使其收納元氣歸根,而惡寒自己。若不惡寒而反惡熱,以調胃承氣湯,是為血虧火旺說法。余更有說焉,當其時發汗,有素稟元陽不足,因發汗而有元陽外越者,外大熱而內寒,學者務宜細察。若果血虧,陽明胃熱,必有舌苔乾黃,大渴飲冷,方可與調胃承氣湯。
白話文:
【解釋】本條是關於使用發汗法的禁忌情況之一。長期患有瘡瘍且膿血流失過多的病人,由於營血已經嚴重不足,如果感染外邪,即使出現身體疼痛等症狀,也是虛症多於實症。此時若用麻黃湯發汗,會進一步損傷已虛弱的氣血,導致更加嚴重的虛損。發汗會使營血進一步耗損,筋脈失去滋養,進而引起痙攣。
十六、經常流鼻血的病人不可使用發汗法。如果發汗,會導致額頭凹陷、脈搏急促緊繃、眼睛直視無法轉動,以及無法入睡的情況。
【鄭論】強調,長期鼻血的病人絕對不能發汗。因為汗液也是血液的一部分,如果已經血液不足,再發汗會導致陽氣外脫,出現額頭凹陷、脈搏急促等陽氣衰竭的症狀。眼睛直視無法轉動是因為肝開竅於目,血液不足無法滋養眼睛。無法入睡則是因為真陽將要耗盡,屬於極度危險的狀況。
【解釋】本條是發汗禁忌之一。經常鼻血的病人因長期失血而血液不足,若強行發汗會加重血液損耗,導致嚴重的症狀,甚至可能出現真陽衰竭的危險情況。
十七、平時有失血症狀(如吐血、便血、尿血、鼻血或婦女崩漏)的病人不可發汗。若發汗會導致身體寒冷顫抖。
【鄭論】「亡血」其實也是「亡陽」的表現。如果再發汗,陽氣會外散,體內沒有足夠的陽氣溫暖身體,因此會出現寒冷顫抖。這種危急情況必須用大劑量的回陽藥物來治療。
【解釋】經常失血的病人不僅陰血不足,陽氣也會不足。發汗會進一步損傷陽氣,陰血不足會導致筋脈失去滋養,陽氣不足則身體無法維持溫暖,因此出現寒冷顫抖,屬於陰陽兩虛的危急狀況。如鄭氏所言,必須用大劑回陽藥物治療。
十八、平時容易出汗的人若再次發汗,會出現精神恍惚、心煩意亂,小便後尿道疼痛的情況,此時可用禹餘糧丸治療。
【鄭論】解釋,汗液是心之液,平時多汗的人血液本就虧虛。若再次發汗,會導致心陽外散,精神失控而出現恍惚。小便後尿道疼痛則是因為血液不足無法滋潤尿道。原文建議用禹餘糧丸治療,用意是收斂元氣。
【解釋】本條是發汗禁忌之一。平時汗多的人血液本就虧虛,表陽亦不足。若再發汗會導致陽氣外散,心神不寧而恍惚。小便後尿道疼痛則是陽氣大虛,氣化功能受損所致。禹餘糧丸的處方原文未記載。
十九、發汗後病症未解,反而更怕冷,是虛症所致,可用芍藥甘草附子湯治療。發汗後若不怕冷,反而發熱,是實症,需調和胃氣,使用調胃承氣湯。
【鄭論】指出,發汗後病症未解或出現怕冷,都是因為裡陽不足,發汗會進一步損傷陽氣,因此怕冷。原文建議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來收斂元氣,解決怕冷的問題。若不怕冷而發熱,可用調胃承氣湯治療,適用於血虛火旺的情況。此外,發汗也可能導致元陽外越,表現為外熱內寒的情況,需仔細辨別。若是血虧胃熱,則會有舌苔乾黃、口乾喜冷飲的症狀,此時才適合用調胃承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