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二 (7)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二 (7)

1. 傷寒恆論卷二

【闡釋】,本條為汗法禁例之三,瘡家久失膿血,營血勢必不足,若感外邪,雖有身體疼痛等證狀,虛多實少,若以麻黃湯發其汗,則必犯虛虛之戒,故不能發汗。汗出其營血必更加虧耗,筋脈失去濡養,必然強急而為痙矣。

十六、衄(常流鼻血的病人。)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頞)〔額〕上陷,脈急緊,(目)直視不能眴(眴同「瞬」,目轉動。不能眴,就是說目睛不能轉動。),不(能)〔得〕眠。原文86

【鄭論】,申言素患衄血之人,切切不可發汗,汗為血液,血液既傷,若更發汗,則陽從外亡,故現(頞)〔額〕上陷,脈緊急者,陽脫之象也。目直視不能眴者,肝開竅於目,血液已傷,不能灌溉,以致不眴不眠者,皆真陽欲絕,危亡之候也。

【闡釋】,本條為汗法禁例之五。常患鼻衄的病人,由於經常失血,則血液素虧,不可任意發汗,更傷其血液,其變證多端,而嚴重的如鄭氏所說有真陽欲脫之危候。

十七、亡血家(平素有失血(包括吐血大便血、小便血、鼻血及婦人崩漏)疾患的病人。)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栗而振。原文87

【鄭論】,亡血二字,即亡陽之徵也。若更發汗,則陽從外越,而內無陽以溫暖,故寒栗而振,此等危候非大劑回陽不可。

【闡釋】,經常失血的病者,不但陰血不足,即陽氣亦不充沛,加之發汗亦能傷陽。陰血傷則無以濡養筋脈,陽氣傷則無以衛外為固,所以發生寒栗而振,此陰陽兩虛之危候。如鄭氏所言,非大劑回陽不可,誠屬經驗有得之言。

十八、汗家(指平常慣會出汗的人,包括盜汗自汗在內。)重發汗,必恍惚心亂(神迷意惑,慌亂不安,形容精神失常的狀態。),小便已陰疼(小便後尿道作痛。),與禹餘糧丸。原文88

【鄭論】,按汗為心之液,素多汗之人,血液早虧,今重發其汗,汗出過多,則心陽外亡,神無所主,而恍惚生,,小便已陰疼者,血液已虧,不能澤及小便也。原文以禹餘糧丸主之,亦是收納元氣之意也。

【闡釋】,本條為汗法禁例之六。平日汗多者,血液早虧,表陽即虛,若重發其汗,則陽從外亡,胸中神魂無主,故心神恍惚。而小便已陰疼者,陽氣大虛,便出則氣愈泄而化源傷,因虛而疼。禹餘糧丸方,原文闕。

十九、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反惡)〔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原文68、70

【鄭論】,按發汗病不解,與發汗後惡寒者,皆裏陽不足,因汗而陽更傷也,故見畏寒。原文以芍藥附子甘草湯,使其收納元氣歸根,而惡寒自己。若不惡寒而反惡熱,以調胃承氣湯,是為血虧火旺說法。余更有說焉,當其時發汗,有素稟元陽不足,因發汗而有元陽外越者,外大熱而內寒,學者務宜細察。若果血虧,陽明胃熱,必有舌苔乾黃,大渴飲冷,方可與調胃承氣湯。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二

闡釋:這是汗法禁忌的第三種情況。久患瘡瘍,膿血耗損,營血必然不足。若再感受外邪,即使出現身體疼痛等症狀,也是虛多於實。此時若用麻黃湯發汗,則會犯虛虛之戒,因此不能發汗。出汗會使營血更加虧損,筋脈失去濡養,必然導致筋脈強直而痙攣。

十六、經常流鼻血的人,不可發汗,發汗後必會出現額頭凹陷、脈搏急促緊弦,眼睛直視不能轉動,無法入睡。

鄭論:再次說明,素有鼻出血的人,絕對不可發汗。汗液屬血,血液已受損傷,再發汗,則陽氣從體表散失,所以出現額頭凹陷、脈搏急促緊弦,這是陽氣脫落的徵象。眼睛直視不能轉動,是因為肝開竅於目,血液受損,不能濡養眼睛,導致不能轉動眼珠,無法入睡,都是真陽將絕,危在旦夕的徵兆。

闡釋:這是汗法禁忌的第五種情況。經常鼻出血的病人,由於經常失血,血液本已不足,不可任意發汗,以免更加損傷血液,其病情變化多端,嚴重者正如鄭氏所說,有真陽將脫的危險。

十七、平素有失血症狀(包括吐血、便血、尿血、鼻出血及婦女崩漏)的人,不可發汗,發汗則會出現寒顫。

鄭論:「亡血」二字,就是亡陽的徵兆。如果再發汗,則陽氣從體表散失,體內缺乏陽氣溫煦,所以出現寒顫,這種危急情況,非用大劑量的回陽藥物不可。

闡釋:經常失血的病人,不僅陰血不足,陽氣也不充沛,再加上發汗更會傷陽。陰血受損則不能濡養筋脈,陽氣受損則不能護衛體表,所以發生寒顫,這是陰陽兩虛的危急徵兆。正如鄭氏所說,非用大劑量的回陽藥物不可,這確實是經驗之談。

十八、平常容易出汗的人(包括盜汗、自汗),如果大量發汗,必然會出現神志恍惚、心神不安,小便後尿道疼痛,此時應服用禹餘糧丸。

鄭論:汗液是心臟的津液,本來就容易出汗的人,血液早已虧損,現在再大量發汗,汗液排出過多,則心陽外泄,神志失常,所以出現恍惚不安。小便後尿道疼痛,是因為血液虧損,不能濡養膀胱經脈。原文用禹餘糧丸治療,也是收斂元氣之意。

闡釋:這是汗法禁忌的第六種情況。平常汗多的人,血液早已虧損,表陽虛弱,如果再大量發汗,則陽氣從體表散失,胸中神魂失主,所以心神恍惚。小便後尿道疼痛,是因為陽氣大虛,小便時氣血更加耗泄,導致氣血來源受損,因虛而痛。禹餘糧丸的處方,原文缺失。

十九、發汗治療後病情未解,反而惡寒,是體內虛弱所致,應服用芍藥甘草附子湯。發汗後惡寒,是體內虛弱所致;發汗後不惡寒反而發熱,是實證,應調理胃氣,服用調胃承氣湯。

鄭論:發汗治療後病情未解,和發汗後惡寒,都是內部陽氣不足,因發汗而使陽氣更加受損,所以出現畏寒。原文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使其收斂元氣,使惡寒自愈。如果不惡寒反而發熱,則用調胃承氣湯,這是血虛火旺的說法。我還有其他看法,發汗時,有些人本來元陽就不足,因發汗而使元陽外泄,表現為體表發熱而內寒,學習者務必仔細觀察。如果真是血虛,陽明胃熱,必然會有舌苔乾燥黃膩,口渴飲冷,才可以服用調胃承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