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一 (18)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一 (18)

1. 傷寒恆論卷一

【鄭論】,按既經下後,邪從下趨,裏氣既通,則表氣宜暢,病亦立解。原文以脈促不結胸為欲解,意者不結胸為內無邪滯,脈促為邪欲外出,亦近理之論。通條又何必舉某脈必現某病耶?夫脈之變化無窮,現證亦多不測,學者亦不必執脈以求病,總在臨時隨機應變為是。

【闡釋】,太陽病,用下法治療,是屬誤治,但太陽病下之後,其脈促,又不結胸,此裏和而不受邪,則太陽表氣不因誤下而陷,反欲上衝,此邪在表,為欲解也。全條又通過脈診來斷病,而不結合望、聞、問三法以論病,是不恰當的。故鄭氏曰:「夫脈之變化無窮,現證亦多不測,學者不必執脈以求病。總在臨時隨機應變為是。」斯為得矣。

三十八、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是狂而不甚,較發狂為輕。),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臍以下腹部稱少腹,亦稱小腹。一說臍以下稱小腹臍兩旁稱少腹。)(結急)〔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原文106

【鄭論】,按太陽蓄血,其人如狂,理應化氣從小便以逐瘀,此既已趨大腸,血自下,故斷其必自愈。但外邪未解者不可攻,恐攻而邪下陷也。外邪既已解,而獨見少腹急結者,是瘀尚未盡也,故可以逐瘀攻下之法施之,方不致誤。鄙意以桃仁承氣湯,乃陽明下血之方,而用之於太陽,似非正法,理當分別處究,血從大便則宜,血從小便則謬,學者宜細心求之,庶不誤人。

【闡釋】,太陽病表病不解,邪熱與瘀血互結在下焦少腹部位,以致造成蓄血的證候。一是血結較淺,血被熱邪所迫,其所蓄之血,方能夠自下,邪熱亦可隨瘀血下趨而解除;一是病情較重,邪熱與瘀血相結不解,血不能自下,勢非用攻下藥不可。但表證沒有解除的,就不可先攻下,因為表裏同病,裏證實的當先解表,是傷寒治法的定例。解表可用桂枝湯;然後才針對裏熱證,處以桃核承氣湯。

膀胱腑之衛為氣分,營為血分。熱入而犯氣分,氣化不行,熱與水結者,謂之犯衛分之裏,五苓散證也。熱入而犯血分,血蓄不行,熱與血結者,謂之犯營分之裏,桃核承氣湯證也。二方皆治犯本之劑,而一從前利,一從後攻,水與血主治,各不同也。故鄭氏說:「血從大便則宜,小便則謬。

」可謂洞悉竅要。

桃核承氣湯方(校補)

桃仁五十個(去皮尖),大黃四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芒硝二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一

鄭氏認為,瀉下之後,邪氣從下部排出,內部氣機通暢,則表面的氣機也應該順暢,病情自然就會好轉。原文認為脈象促而無胸悶是將要痊癒的徵兆,因為無胸悶表示內部沒有邪氣阻滯,脈象促則表示邪氣欲外出,這也符合道理。但是,又何必拘泥於某種脈象一定代表某種疾病呢?脈象變化無窮,病情也常常難以預料,學習者不應該執著於脈象來診斷疾病,關鍵在於臨機應變。

闡釋:太陽病使用瀉下法治療屬於誤治,但如果太陽病瀉下後,脈象促而無胸悶,表示內部調和不受邪氣侵犯,則太陽經的表氣不會因為誤下而衰敗,反而想向上衝,這表示邪氣仍在表層,將要痊癒。整段論述只通過脈診來判斷疾病,而不結合望、聞、問三種診斷方法,是不恰當的。所以鄭氏說:「脈象變化無窮,病情也常常難以預料,學習者不應該執著於脈象來診斷疾病,關鍵在於臨機應變。」這句話說得對。

太陽病若未痊癒,熱邪積聚在膀胱,病人神志恍惚(輕微的狂躁,比真正的發狂輕),血從大便排出,則病情會自行好轉。如果表證未解,還不能攻下,應先解表。表證解除了,只有少腹(臍以下腹部)脹痛者,才可以攻下,宜用桃核承氣湯。

鄭氏認為,太陽病蓄血,病人神志恍惚,理應通過小便排出瘀血,既然血已經從大腸排出,則必然會自行痊癒。但如果外邪未解,就不可攻下,以免邪氣下陷。外邪解除了,而只有少腹脹痛,表示瘀血尚未完全排出,因此可以用攻下逐瘀的方法治療,這樣就不會出錯。我認為桃核承氣湯是治療陽明經下血的方劑,用於太陽病,似乎不太恰當,應該仔細區分,血從大便排出則可以使用,血從小便排出則不適用,學習者應仔細研討,以免誤治。

闡釋:太陽病表證未解,邪熱與瘀血在下焦少腹部位互結,導致蓄血的證候。一種情況是血結較淺,血被熱邪迫使排出,蓄積的血可以自行排出,邪熱也可隨瘀血下行而解除;另一種情況是病情較重,邪熱與瘀血相結不解,血不能自行排出,必須使用攻下藥。但表證未解除,就不可先攻下,因為表裏同病,裏證的治療應在表證解除之後進行,這是傷寒治療的原則。解表可用桂枝湯,然後再針對裏熱證使用桃核承氣湯。

膀胱的衛分屬氣分,營分屬血分。熱邪侵入氣分,氣機不利,熱邪與水液結聚,稱為犯衛分之裏,是五苓散的證候。熱邪侵入血分,血液瘀滯不通,熱邪與血液結聚,稱為犯營分之裏,是桃核承氣湯的證候。這兩個方劑都是治療本病的方劑,一個從前(利水),一個從後(攻下),治療水液和血液,各有不同。所以鄭氏說:「血從大便排出則可以使用,從小便排出則不適用。」這句話的確抓住了關鍵。

桃核承氣湯方:

桃仁五十個(去皮尖),大黃四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芒硝二兩

上五味,加水七升,煮至二升半,去渣,加入芒硝,再用小火煮沸,離火,飯前溫服五合,一日三次,應略通大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