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一 (17)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一 (17)

1. 傷寒恆論卷一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桂枝去芍藥湯由桂枝湯去芍藥組成,方中桂枝、甘草溫通心胸之陽,生薑宣通衛陽,甘草、大棗補中益氣而滋榮陰,四味皆屬辛甘溫之品,組成專事辛甘化陽之方。去芍藥者,為其陰藥,恐益陰而減辛甘化陽之力也。胸陽得振,自能鼓邪外出,則脈促、胸滿除。加附子溫腎陽,合之成溫補心腎之劑,正可治陽虛較重,證見脈微,惡寒甚,胸滿者。

上兩方可推廣用之治療陽虛感冒、胸痹、痰飲

咳嗽、哮喘等證;亦可治療關節疼痛。筆者更用以治心臟病、高血壓等,亦獲得良好療效。

三十六、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主〔之〕。喘家(指素患喘病的人。)作,桂(子)〔枝〕湯加〔厚朴〕(仁)〔子〕。原文43、18

【鄭論】,按外邪蔽束肺氣,法宜解表,表解已,則氣順而喘自不作。此云下之微喘,是喘因下而始見,非不下而即見,明明下傷中土,陽不勝陰,以致痰飲水濕,隨氣而上,乾犯肺氣而喘證生,又非桂枝、厚朴、杏子所宜也,學者當詳辨之。余思太陽表邪,發熱、惡寒、微喘,未經下者,此方實為妥切,若經下後,無發熱、惡寒、與脈未浮者,此方決不可施,當以扶陽降逆為要。

【闡釋】,此條《傷寒論》原書作兩條,前段為43條:「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是喘因下而始見,但發熱、惡風、頭痛等證依然,知其表證仍在未解故也。後段為18條:「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此為素有喘病的人患外感,即有發熱、惡風、頭痛等證。

兩者均可於解表藥中加厚朴、杏仁以下氣平喘。至鄭氏所云:「下之微喘,明明下傷中土,陽不勝陰,以致痰飲水濕,隨氣而上,乾犯肺氣而喘證生,又非桂枝厚朴杏子所宜也。」其說為不可從。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方(校補)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芍藥三兩,大棗十二枚(擘),厚朴二兩(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復取微似汗。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由桂枝湯加厚朴、杏仁組成。桂枝湯以和榮衛解表邪,厚朴寬中下氣消痰,杏仁宣肺降氣平喘。適用於原有咳喘而又因感冒新邪者。但其見證,必具桂枝湯證如頭痛、發熱、惡風、脈浮等,兼有喘息者,方為適宜。

三十七、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脈浮者,必結胸(也);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必欲嘔;脈沉滑者,(必)協熱利;脈浮滑者,必下血。原文140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一

桂枝去芍藥湯及其應用範圍

桂枝去芍藥湯是從桂枝湯中去掉芍藥而成。方中桂枝、甘草溫暖通暢心胸的陽氣,生薑宣通體表的陽氣,甘草、大棗補益中氣、滋養陰液,四味藥都屬辛甘溫熱之品,組成專門溫煦陽氣的方劑。去掉芍藥是因為它是寒涼的藥物,擔心會增加陰寒之氣,減弱辛甘溫陽的作用。心胸陽氣振奮起來,就能驅邪外出,脈象急促、胸悶等症狀就能消除。加附子溫補腎陽,合在一起就成為溫補心腎的藥方,正好治療陽虛較重的患者,表現為脈象微弱,惡寒嚴重,胸悶等症狀。

以上兩種方劑可以推廣應用於治療陽虛感冒、胸痹、痰飲、咳嗽、哮喘等疾病;也可以治療關節疼痛。筆者還用它治療心臟病、高血壓等疾病,也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太陽病,下利後微喘,表證未解

喘息症患者感冒,可用桂枝湯加厚朴、杏仁。

鄭氏意見認為:下利後出現微喘,是因為下利傷及脾胃,陽氣不足,陰寒之氣上犯肺氣導致痰飲水濕上逆而喘,並非桂枝、厚朴、杏仁等藥物所能治療。 但如果太陽表邪初起,發熱、惡寒、微喘,尚未瀉下者,則此方確屬妥當;若已經瀉下,而無發熱、惡寒,脈象也不浮者,此方則不可使用,應當以溫補陽氣、降逆為要。

闡釋:原文將此分為兩條,前段是指因瀉下而引起的微喘,但發熱、惡風、頭痛等表證仍然存在,說明表證未解。後段則指素有喘病的人感冒,伴有發熱、惡風、頭痛等症狀。

兩種情況都可以在解表藥中加入厚朴、杏仁以降氣平喘。鄭氏認為瀉下後微喘是因下利傷及脾胃,這點說法不可取。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芍藥三兩、大棗十二枚(擘)、厚朴二兩(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將以上七味藥材,用水七升,用小火煮至三升,去渣,溫服一升,再服用一點點,直到微微出汗。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及其應用範圍

此方由桂枝湯加厚朴、杏仁組成。桂枝湯用於調和營衛、解表邪;厚朴寬胸理氣、降逆化痰;杏仁宣肺降氣、平喘。適用於原有咳嗽喘息,又因感冒而加重的患者。但其症狀必須符合桂枝湯的證候,如頭痛、發熱、惡風、脈浮等,並伴有喘息,才可以使用。

太陽病,下利後脈象急促,無胸痛者,此為表邪將解。脈浮者必胸痛;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必欲嘔;脈沉滑者必腹瀉;脈浮滑者必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