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十 (1)
傷寒恆論卷十 (1)
1. 傷寒恆論卷十
計二十一法
舒本厥陰篇不分上、中、下三篇,厥陰篇下有「計四十八法」一句,為照應前體例,厥陰上篇下加「計二十一法」一句。以下厥陰中篇加「計十七法」一句。厥陰下篇加「計十法」一句。
一、厥陰之為病,消渴(指飲水多而渴仍不解。),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原文326
【鄭論】,按此乃厥陰寒熱錯雜之候也。消渴者,熱傷津液也;撞心者,熱邪上干也;饑不欲食,食則吐蛔者,裏有寒也,吐蛔者,寒甚,則蟲不安而外出也;下之利不止者,既屬虛寒,何得以降之、利之乎?明是教人不可妄下也。
【闡釋】,過去很多注解傷寒論者,認為此條是厥陰病的提綱,其實非也。僅是厥陰病上熱下寒之證,亦即鄭氏所說:「寒熱錯雜之候也」。如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就是上熱證狀;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就是下寒證狀。並不包括本篇厥熱勝復,寒厥熱厥等全部疾病,所以不能稱為厥陰病的提綱。
二、厥陰中風,脈微浮(者)為欲愈,不浮(者)為未愈。原文327
【鄭論】,按厥陰為陰臟,陰病而見浮脈,是陰病得陽脈者生,不得陽脈者,為未愈也。
【闡釋】,陰病脈不當浮,今厥陰中風脈反浮者,以厥陰與少陽為表裏,若得少陽衝和之氣,病勢有從陰出陽之機者,脈必微浮。亦即鄭氏所說:「陰病得陽脈者生,不得陽脈者為未愈也。」
三、厥陰病,欲解時,從醜至卯上。原文328
【鄭論】,按六經各有旺時,邪退邪進,可於旺時決之。
【闡釋】,六經皆有欲解時一條。據厥陰篇:「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寒多熱少,其病為進;熱不除便膿血者不必死;下利厥不止者必死。」則本條所謂欲解,其為寒盡陽回之證。亦即鄭氏所說:「邪退邪進,可於旺時決之」之意。從時間來說,當在夜間一時至早晨五時之間。
四、厥陰病,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原文329
【鄭論】,按此乃厥陰挾有微熱也。學者於此,當細求陰陽實據為要。
【闡釋】,本條是厥陰病邪退陽復的渴欲飲水,因陽氣乍復,津液一時不及上承,因而口渴。即鄭氏所說:「乃厥陰挾有微熱也」,故少少與飲,以滋助其津液,則病可自愈。
五、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原文330、337
【鄭論】,按厥證原有陽厥陰厥之別,陽厥可下,陰厥不可下,此乃一定之理。
【闡釋】,本條前段指出虛寒性厥逆不可下,即凡屬虛家而不厥逆者亦不可下,法當扶陽治之。後段並賅寒熱二厥在內,致厥的原因,皆因陰陽氣不相順接所形成,證見手足逆冷。寒厥者,寒盛至極,則陰氣獨勝,而陽氣相對衰微,不能通達於四肢,故手足發生厥冷,因成寒厥。相反的熱盛至極,則陽氣被遏,亦不能通達於四肢,因成熱厥。
白話文:
傷寒論卷十,總共二十一法
第一條:厥陰病,會出現口渴、想喝水卻解不了渴,氣往上衝到心口,心裡覺得又痛又熱,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吃了又會吐出蛔蟲,如果用瀉下的藥,腹瀉就會一直停不下來。
【鄭論】這其實是厥陰病寒熱交錯的症狀。口渴是因為熱傷了津液;氣往上衝是熱邪向上干擾;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吃了又吐蛔蟲,代表體內有寒氣,吐蛔蟲是因為寒氣太重,蟲子不安分跑出來;腹瀉不止是因為體內虛寒,怎麼還能用瀉下的藥呢?這是在提醒大家不要亂用瀉下藥。
【闡釋】過去許多註解《傷寒論》的人,認為這條是厥陰病的總綱,其實不是。這只是厥陰病上熱下寒的症狀,也就是鄭氏所說的「寒熱交錯的症狀」。像口渴、氣往上衝、心裡又痛又熱,是上熱的症狀;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吃了吐蛔蟲、腹瀉不止,是下寒的症狀。這條不包括厥陰病中熱邪勝過寒邪、寒厥熱厥等所有疾病,所以不能說是厥陰病的總綱。
第二條:厥陰病若是中風,脈象微弱但稍微浮起,表示病情將要好轉;如果脈象沒有浮起,表示病情還沒有好轉。
【鄭論】厥陰是陰臟,陰病出現浮脈,表示陰病得到了陽氣的幫助,病情會好轉;如果沒有陽脈的出現,表示病情還沒有好轉。
【闡釋】陰病不應該出現浮脈,現在厥陰中風反而出現浮脈,是因為厥陰與少陽互為表裡,如果得到少陽的平和之氣,病勢有從陰轉陽的機會,脈象一定會稍微浮起。這也正是鄭氏所說的「陰病得到陽脈會好轉,得不到陽脈就還沒好轉」的意思。
第三條:厥陰病想要好轉的時候,時間會從凌晨一點到早上五點之間。
【鄭論】六經都有各自的旺盛時間,邪氣消退或進入,可以在旺盛的時間判斷。
【闡釋】六經都有說到想要好轉的時間。根據厥陰篇說:「厥證少熱,病就會好轉;寒多熱少,病就會加重;熱沒有消除,轉成膿血但未必會死;腹瀉到四肢冰冷不止,一定會死。」所以這裡說的想要好轉,是指寒氣消退陽氣回升的症狀。也就是鄭氏所說的「邪氣消退或進入,可以在旺盛的時間判斷」的意思。從時間來說,應該在夜間一時到早晨五時之間。
第四條:厥陰病,如果想喝水,可以少量給他喝,病就會好轉。
【鄭論】這表示厥陰病夾帶有微小的熱象。學習的人要仔細探求陰陽的實際情況。
【闡釋】這一條說的是厥陰病邪氣消退、陽氣恢復的渴欲飲水,因為陽氣剛開始恢復,津液一時還來不及往上輸送,所以口渴。就像鄭氏所說的「厥陰夾帶有微小的熱象」,所以少量給他喝水,幫助滋養津液,病就可以自己好轉。
第五條:凡是四肢逆冷的厥證,都不能用瀉下的藥,體虛的人也是如此。凡是厥證,都是因為陰陽之氣不能順利銜接,才會形成厥證。厥證是指手腳冰冷。
【鄭論】厥證本來就有陽厥和陰厥之分,陽厥可以用瀉下藥,陰厥不能用瀉下藥,這是一定的道理。
【闡釋】這一條前半段指出虛寒性的厥逆不能用瀉下藥,凡是體虛但不厥逆的也不能用瀉下藥,應該用扶陽氣的方法治療。後半段說明寒厥熱厥都是因為陰陽之氣不能順利銜接造成的,症狀是手腳冰冷。寒厥是因為寒氣太重,陰氣過盛,陽氣相對衰弱,無法到達四肢,所以手腳冰冷,形成寒厥。相反的,熱氣太盛,陽氣被抑制,也無法到達四肢,就會形成熱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