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九 (16)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九 (16)

1. 傷寒恆論卷九

若此證,斷為急下,務要察其口咽乾而喜飲冷,氣粗而蒸手,小便短赤痛,脈健有力,方可以主急下法,否則,斷乎不可。

【闡釋】,自此以下三節,皆言急下。少陰協火之證,口燥咽乾外,必有陽明胃實諸證兼見,如喜冷惡熱,氣粗蒸手,小便短赤而痛,脈健有力,方可主以急下。若口燥咽乾而不渴,舌尚潤滑,小便清長,不能急下,治之不外扶陽。急下與扶陽兩法,不可混淆,若見證是少陰挾火之證,復轉陽明,方可用大承氣湯急下之。

口燥咽乾而不見陽明胃實諸證兼見,筆者治此證,先用甘草乾薑湯加桔梗治之,如服後無不良反映,則繼用附子理中湯以扶陽,陽氣上升,則口燥咽乾自愈。

十六、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原文321

【鄭論】,按少陰下利清水,青色,似乎虛寒,不知邪火入於少陰,火動於中,水液不藏,不待轉樞,隨氣機而下泄,兼見心痛,口乾燥者,邪火傷陰之明驗也。若不急為下之,火盛陰虧,便非佳兆。若此等證。務要細心,不可猛浪,總要求其真實火象,便不錯誤。

【闡釋】,少陰下利,多稀薄清冷,或下利清穀,治宜急溫。本條自利清水,所下皆青黑色污水,且有心下痛,口乾燥,鄭氏指為「邪火傷陰之明驗也」。失此不治,真陰將隨之消亡,故用大承氣湯急下存陰,實《內經》通因通用之法。

十七、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原文322

【鄭論】,按腹脹不大便,亦有寒熱之別,寒結於下,閉其大便運行之機,為之寒閉,法宜大辛大溫,俾寒解氣通,自然脹者不脹,而不便者便矣。若熱閉下焦,阻其運行之機而作者,法宜急下,此不易之法。大約此證,是為熱結少陰者說法也。

【闡釋】,此條亦見於本書卷六陽明下篇七條,可互相參看。鄭氏說:「腹脹不大便,有寒熱之別。」宜急下者,為熱閉下焦,阻其運行之機。若寒閉者,法宜大辛大溫,俾寒解氣通,則諸證自愈。臨證時務須全面分析,始不有誤。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九》

若此症狀,判斷為急需瀉下時,必須觀察患者是否口咽乾燥且喜飲冷水、呼吸粗重且有熱感、小便短赤疼痛,且脈象強健有力,方可採用急下法,否則絕對不可。

以下三節皆討論急下法。少陰病兼有火邪者,除口燥咽乾外,必兼見陽明胃實證,如喜好冷飲、惡發熱、呼吸粗重、手心熱、小便短赤疼痛、脈象有力,才能適用急下法。若僅口燥咽乾而不渴、舌仍濕潤、小便清長,則不可急下,治法應以扶陽為主。急下與扶陽兩種治法不可混淆,必須辨明證屬少陰兼火邪且已轉歸陽明,方可使用大承氣湯急下。

若口燥咽乾而無陽明胃實證,我治療此證時,先以甘草乾姜湯加桔梗治之;若服藥後無不良反應,再以附子理中湯扶陽,陽氣上升則口燥咽乾自然痊癒。

十六、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痛,口乾燥者,應急下,宜用大承氣湯。

此證少陰下利清水且呈青色,看似虛寒,實為邪火侵入少陰,火動於內,致使水液不得固藏,未經轉樞即隨氣機下洩。兼見心痛、口乾燥者,正是邪火耗傷陰液之明證。若不急用瀉下之法,火盛陰虧,恐生危象。此類證候須細心辨證,不可貿然行事,務必確認屬實火之象,方能無誤。

此證少陰下利多稀薄清冷,或下利清谷,通常應急溫。但本條為自利清水,排出青黑色污水,且有心下痛、口乾燥,鄭氏指為“邪火傷陰之明驗”,若不及時治療,真陰恐隨之耗竭,故以大承氣湯急下存陰,實為《內經》“通因通用”之法。

十七、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且不大便者,應急下,宜用大承氣湯。

腹脹不大便亦有寒熱之別:若因寒結於下,阻閉腸道運行之機,稱為寒閉,治法宜用大辛大溫之藥,使寒氣得解、氣機通暢,自然腹脹消除、大便通利;若因熱邪閉阻下焦,阻滯腸道運行所致,則當急下,此為不變之法。此條主要針對少陰病熱結者而言。

此條亦見於本書卷六“陽明下篇”第七條,可互參。鄭氏明辨腹脹便秘之寒熱,熱閉須急下,寒閉則需溫通,臨證時當全面分析,以免誤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