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九 (15)
傷寒恆論卷九 (15)
1. 傷寒恆論卷九
上二味,內半夏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渣,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劑。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半夏辛溫滑利,以開上焦痰熱之結邪;但半夏辛燥,故佐以雞子清之甘寒,潤燥止痛;更以苦酒消腫斂瘡。三者相合,可達散結祛痰,消腫止痛的作用。本方應注意「少少含咽之」服法,使藥效能持續作用於咽部。今人少有用此方者。
十三、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上輕)〔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原文318
【鄭論】,按少陰病,而至四逆,陽微陰盛也。其中或咳或悸者,水氣上干也;小便不利者,陽不化陰也;腹痛下重,陰寒之極也。法宜大劑回陽為是,而此以四逆散主之,吾甚不解。
【闡釋】,歷代諸家注解本條,皆謂本證四逆是由於肝氣鬱結,陽鬱於裏,不能通達四肢,所以逆冷。對治以四逆散,亦為之曲解,使其符合條文。鄭氏則認為此條乃少陰虛寒證,法宜大劑回陽。根據原文之義,當以鄭說為是,筆者從之。
四逆散方(校補)
甘草(炙),枳實(破、水漬、炙乾),柴胡,芍藥
上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並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渣,以散三方寸匕,內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為宣達鬱滯之劑,亦和解之方。用柴胡宣陽解鬱使陽氣外達,枳實破滯氣,芍藥和血,甘草緩中調胃以解鬱熱。柴胡甘草同用,和中疏鬱;枳實芍藥同用,通經散結。所治四逆,不屬於陰盛陽虛的少陰病範圍,而方中並無一味辛熱回陽之品可以概見。本方適用於肝鬱氣滯,肝胃失調所引起之多種疾病。後世乎肝諸方,如局方逍遙散,皆此方化裁。
十四、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原文319
【鄭論】,按此條乃少陰協熱下利之的候也。咳而嘔者,熱上壅也;渴而心煩不得眠者,內熱擾攘不安之象也,法宜清潤為要。
【闡釋】,本條為陰虛兼水熱互結之證。由於水熱互結在裏,水滲大腸則利,犯肺則咳,犯胃則嘔,津不化則渴,陰虛陽亢則心煩不得眠。亦即鄭氏所說:「乃少陰協熱下利之的候也。」用豬苓湯育陰清熱利水,乃對症之良方。
十五、少陰病,得之二三日,(而)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原文320
【鄭論】,按少陰病,而用至大承氣湯者,以少陰為水臟,宜乎口咽潤澤,今見口燥咽乾,是少陰協火而旺之的候。火盛則陰虧,恐真陰為火灼盡,而命不永,故宜急下之以存陰。但此證只憑口燥咽乾而定為急下,余每常見口燥咽乾而不渴,舌尚潤滑,小便清長,治之不外扶陽,陽氣上升,則口燥咽乾自愈。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九
將半夏和苦酒混合,用雞蛋殼墊在刀環上,置於火上煮沸三次,去渣後,少量含服。若未痊癒,再服用三劑。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半夏辛溫滑利,能化解上焦痰熱;但因其辛燥,故佐以雞蛋清的甘寒之性,以潤燥止痛;苦酒則能消腫斂瘡。三者合用,可達到散結祛痰、消腫止痛的效果。此方需「少量含咽」,使藥效持續作用於咽喉部。現代人很少使用此方。
少陰病,出現四逆症狀,患者可能咳嗽、心悸、小便不利、腹痛或下痢腹瀉且下腹部沉重,可用四逆散治療。
【鄭氏意見】少陰病發展到四逆,是陽氣衰微陰氣盛的表現。咳嗽、心悸是水氣上逆;小便不利是陽氣不能化解陰氣;腹痛下腹部沉重則是陰寒極盛。正確的治療方法應該是大量使用回陽藥物,而此處卻用四逆散治療,我非常不解。
【闡釋】歷代醫家對此條的注解,都認為四逆是由於肝氣鬱結,陽氣鬱滯於內,不能通達四肢,所以出現逆冷。用四逆散治療,也是曲解經文,使其符合條文敘述。鄭氏認為此條屬於少陰虛寒證,應大劑量使用回陽藥物。根據原文,鄭氏的說法較為合理,筆者也贊同。
四逆散方
炙甘草、破開水漬炙乾的枳實、柴胡、芍藥
以上四味藥,各十分,研磨過篩,用白開水送服一匙,每日三次。若咳嗽,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並治療下痢。若心悸,加桂枝五分。若小便不利,加茯苓五分。若腹痛,加炮製過的附子一枚。若腹瀉且下腹部沉重,先用五升水煮三升薤白,煮至三升,去渣,取四逆散三匙放入湯中,再煮至一升半,分溫服。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此方能宣通鬱滯,也是和解的方劑。柴胡能宣通陽氣,解鬱使陽氣外達;枳實能破除氣滯;芍藥能和血;甘草能緩中調胃,解鬱熱。柴胡、甘草同用,能和中疏肝解鬱;枳實、芍藥同用,能通經散結。此方治療的四逆,不屬於陰盛陽虛的少陰病範疇,方中也沒有辛熱回陽的藥物,由此可見。此方適用於肝鬱氣滯、肝胃失調引起的各種疾病。後世許多治療肝病的方劑,例如局方逍遙散,都是由此方化裁而來。
少陰病,下痢六七天,伴有咳嗽、嘔吐、口渴、心煩失眠,可用豬苓湯治療。
【鄭氏意見】此條是少陰病兼夾熱證引起的下痢。咳嗽、嘔吐是熱邪上壅;口渴、心煩失眠是內熱擾動不安的表現,治療方法應以清潤為主。
【闡釋】此條是陰虛兼夾水熱互結的證候。由於水熱互結在裏,水液滲漏入大腸則下痢,犯肺則咳嗽,犯胃則嘔吐,津液不足則口渴,陰虛陽亢則心煩失眠。這正如鄭氏所說:「乃少陰協熱下利之的候也。」使用豬苓湯滋陰清熱利水,是對症的良方。
少陰病,發病二三日,口乾咽燥,應立即服用大承氣湯瀉下。
【鄭氏意見】少陰病而使用大承氣湯,是因為少陰屬水臟,應當口咽濕潤,現今卻見口乾咽燥,這是少陰病夾雜火熱旺盛的表現。火盛則陰虛,恐怕真陰被火灼盡,危及生命,所以應立即瀉下以保存陰氣。但是,僅憑口乾咽燥就決定立即瀉下,我經常見到口乾咽燥但不口渴,舌苔尚且潤澤,小便清長,治療只需要扶陽,陽氣上升,口乾咽燥自然會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