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一 (22)
傷寒恆論卷一 (22)
1. 傷寒恆論卷一
四十五、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鞕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裏未和也,十棗湯主之。原文152
【鄭論】,按中風而見下利嘔逆,(夫下利嘔逆)其病似不在太陽,而在太陰也。太陰受傷,轉輸失職,不能分運水濕之氣,以致水氣泛溢,上行於皮膚,故見漐漐汗出,水停心下,故見痞鞕,水流於脅,故見脅痛,至於頭痛、乾嘔、短氣,種種病形,皆是一水氣之所致也,主以十棗湯,取大棗以培土去濕,濕去而諸症自釋。
原文直指太陽,蓋太陽為一身之綱領,主皮膚,統營衛、臟腑,百脈、經絡,主寒水,司冬令,行水氣,外從皮膚毛竅而出,內自小便而出,氣化不乖,水行無滯,往來灌溉,何病之有?今為風邪所中,阻滯氣機,氣化不宣,水逆於上而為嘔,水逆於下而為利,水流於左而脅痛生,水逆於心而鞕痞作,水發於上而現頭痛,水阻於中,上下往來之氣不暢,而短氣立至,此刻水氣彌漫,表裏焉得自和,主以十棗湯,直決其水,恐水去而正不支,故取棗之甘以補正,庶不致害。前所論主在太陰者,以吐利乃太陰之提綱說法也;後所論為太陽者,本篇之大旨也。
所論雖未盡當,亦可開後學之心思也,高明正之。
【闡釋】,發熱、惡風、有汗、脈浮緩者為中風,今見下利、嘔逆證狀,則為並病證可知矣。並病而挾水飲,似宜以逐水之劑攻之,然必待表解而後可攻。飲為有形之邪,停結於胸脅之間,所以心下痞,鞕滿,牽引脅部疼痛,飲邪上迫於肺,氣機受阻,所以呼吸短促,飲邪外走皮膚,所以微微出汗,由於正與邪爭,所以發作有時,水邪犯胃則乾嘔,上攻則頭痛,下趨則下利。這些都是水飲內結,水氣攻竄而上下充斥,內外泛溢所致。
它是屬於水飲內結的實證,故用十棗湯峻逐其水邪。原文中指出表解者乃可攻之,如表未解而攻之,則表邪內陷更增他變。鄭氏謂:「論在太陰者,以吐利乃太陰之提綱說法也;論在太陽者,本篇之大旨也。」所論雖未盡當,亦可開後學之心思也。」此示人辨證應從各個方面來診斷,不可以偏概全。
十棗湯方(校補)
蕪花(熬),甘遂,大戟
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內藥末,強人服一錢匕,贏人服半錢,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後,糜粥自養。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關於十棗湯,乃決堤行水之第一方也。大戟、甘遂、芫花,性味辛苦而寒,三味都是峻瀉水飲的猛藥,用之適當,其效極捷。但峻瀉之後,影響脾胃正氣,所以選用大棗為君,一以顧其脾胃,一以緩其峻毒,得快利後,糜粥自養,一以使穀氣內充,一以使邪不復作,此仲景用毒攻病之法,盡美又盡善也。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一
太陽中風,伴隨腹瀉嘔吐,若表症已解,即可服用攻邪之藥。患者微微出汗,症狀時發時止,頭痛,心下痞脹滿悶,牽引脅肋疼痛,乾嘔氣短,出汗但不惡寒,這是表症已解但裡症未和,可用十棗湯治療。
鄭氏注解認為:中風出現腹瀉嘔吐,看似並非太陽經病症,而是太陰經病症。太陰經受損,氣血運行失調,無法正常運化水濕,導致水濕停滯泛溢,上泛皮膚則微微出汗,停積於心下則痞脹,流注脅肋則脅痛,頭痛、乾嘔、氣短等症狀,都是水濕停滯所致,因此用十棗湯治療,以大棗健脾利濕,濕邪去除,諸症自然痊癒。
原文直接指出病症屬於太陽經,因為太陽經是人體經絡的總綱,主司皮膚,統攝營衛氣血,臟腑經絡,主水寒,司冬令,運行水氣,水氣外由皮膚毛竅排出,內由小便排出,氣化正常,水液運行無阻,則不會生病。現在因為風邪侵襲,阻滯氣機,氣化失常,水氣上逆則嘔吐,下逆則腹瀉,流注左側則脅痛,逆於心下則痞脹,上泛則頭痛,水氣停滯於內,氣機不通則氣短。此時水濕瀰漫,表裡失和,因此用十棗湯迅速排出水濕。擔心排出水濕後正氣不足,所以用甘甜的大棗補益正氣,以免傷及正氣。之前說病在太陰,是因為腹瀉嘔吐是太陰經的主要症狀;之後說病在太陽,是本文的主旨。
雖然論述並非完全正確,但也啟發後學思考,高明者自會修正。
闡釋:發熱、惡風、出汗、脈象浮緩是中風的表現,現在又出現腹瀉嘔吐,屬於合併症,並伴有水飲停滯,似乎應該使用逐水藥物攻邪,但必須待表症痊癒後才能服用。水飲是看得見的邪氣,停滯在胸脅之間,所以心下痞脹,牽引脅肋疼痛;水飲上犯肺部,氣機阻滯,所以呼吸短促;水飲外達皮膚,所以微微出汗;正邪交爭,所以症狀時發時止;水飲犯胃則乾嘔,上犯則頭痛,下行則腹瀉。這些都是水飲內結,水氣攻竄,內外泛溢所致。
這是水飲內結的實證,所以用十棗湯峻猛攻逐水濕。原文提到表症已解才能攻邪,如果表症未解而攻邪,則表邪內陷,病情更加複雜。鄭氏說:「論在太陰者,以吐利乃太陰之提綱說法也;論在太陽者,本篇之大旨也。」雖然論述並非完全正確,但也啟發後學思考。這說明辨證論治應該從多個方面診斷,不能以偏概全。
十棗湯方(校正後)
芫花、甘遂、大戟
以上三味等量,分別研磨成粉末,加水一升半,先煮肥大棗十枚,取八合,去渣,加入藥末,體壯者服一錢,體弱者服半錢,溫服,清晨服用。如果瀉下少,病情未除,第二天再服用,加半錢,瀉下暢快後,以稀粥調養。
方劑解說及應用範圍
十棗湯是治療水腫的強力方劑。大戟、甘遂、芫花味辛性寒,都是峻瀉水飲的猛藥,使用得當,療效迅速。但是峻瀉之後會傷及脾胃正氣,所以用大棗作為君藥,一方面保護脾胃,一方面緩解藥物的峻猛之性;瀉下暢快後,用稀粥調養,一方面使穀氣充盈,一方面防止邪氣復發。這是仲景用毒攻邪的典範,盡善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