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四 (7)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四 (7)

1. 傷寒恆論卷四

二十、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作腹部滿解),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言不按氣已短,若久按之氣愈不通,蓋言其邪氣充斥也。),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嘔吐),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余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原文231、232

【鄭論】,稱陽明中風,是邪已確在陽明,至所現病情脈象,實陽明而兼少陽、太陽兩經之證,三陽病勢彌漫已極,理應照三陽並病法治之。至所主柴胡、麻黃二方,皆是相機而行之法。

【闡釋】,此節稱陽明中風,而兼及太陽少陽之證也。而曰陽明者,以陽明症居多。本節證情比較復雜,不論是辨證或治療,都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必須針對著病情的趨勢而因勢利導,故先刺足陽明三里穴,宣洩經絡閉鬱之熱。原文「刺之小差,外不解」,是知針刺後裏熱已解。

至所主小柴胡湯、麻黃湯,誠如鄭氏所說:「皆是向機而行之法也」。又原文中有「耳前後腫」即《內經》所謂發頤。俗所謂痄腮也,鄉間稱寸耳寒,西醫稱流行性腮腺炎。此病小兒患者很多,筆者常用麻桂各半湯治之,一、二劑即愈。

二十一、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穀癉(指食不消化症)。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原文195

【鄭論】,此論而推其所以然之故,曰脈遲。遲則為寒,寒甚即不消穀,理之常也。本非熱結可下之證,即下之,而脹仍如故,是下之更失宜,欲作穀癉,亦陰黃之屬也。小便難者,亦中宮轉輸失職之所致,學者當於遲字處理會可也。

【闡釋】,下之腹滿如故,此不當下也。脈遲則寒,陽明虛寒,其滿不過虛熱內壅,非結熱當下之候。法當先行溫中,如理中湯、甘草乾薑湯,然後少與調胃承氣,微和胃氣可也。穀癉,水穀之濕,蒸發而身黃也,亦即陰黃證,可用附子理中湯加茵陳治之。此條亦見於《金匱》黃癉病篇。

二十二、陽明病,若中寒(而)〔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貌,濈,本義為水外流。)汗出,此欲作固瘕(是一種寒氣結積的病證,其特徵為大便先鞕後溏。腹中結塊謂之瘕),必大便初鞭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指胃陽不足,消化機能失職的意思。),水穀不別(水濕停滯,不能從小便而去,而與穀物相混。)故也。原文191

【鄭論】,按中寒故不能食,不食則中宮氣衰,轉輸失職,故小便不利.手足自汗者,脾主四肢,不能收束脾中血液也,(具)〔其〕所以然之故,曰胃冷,其所現一切,俱胃冷所致,毋庸別議.至於固瘕者,蓋溏泄久而不止之謂也。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四

二十、陽明中風,脈象弦而浮大但有力不足,呼吸短促,腹部脹滿,脅肋下及心口疼痛,按壓久則氣機不通暢(意思是未按壓前氣息已短促,若久按氣機更不通暢,說明邪氣充斥),鼻腔乾燥,無法出汗,嗜睡,全身及面部都發黃,小便困難,有潮熱現象,時常嘔吐,耳前耳後腫脹,針刺後症狀略微減輕,但外在症狀未見改善,病程超過十天,脈象持續浮大者,服用小柴胡湯。脈象僅浮大,無其他症狀者,服用麻黃湯;若小便不通,腹部脹滿並伴有嘔吐者,則不予治療。

鄭氏論述:陽明中風,說明邪氣確實已入侵陽明經,但所表現的病情和脈象,是陽明經實證兼夾少陽、太陽兩經的症狀,三陽經病邪瀰漫已到極點,應當按照三陽經同時患病的治療方法來治療。所用的柴胡湯、麻黃湯,都是根據病情變化而採取的治療方法。

闡釋:此節論述陽明中風,同時兼有太陽、少陽經的症狀。之所以稱為陽明中風,是因為陽明經的症狀佔主導地位。本節的病情較為複雜,無論是辨證還是治療,都存在一定的困難,必須根據病情的發展趨勢而靈活應對,故先針刺足陽明經三里穴,疏通經絡閉阻的熱邪。原文「刺之小差,外不解」,說明針刺後裡面的熱邪已減輕。

所用的小柴胡湯、麻黃湯,正如鄭氏所說:「都是根據病情變化而採取的治療方法」。原文中「耳前後腫」即《內經》所說的發頤,俗稱痄腮,鄉間稱為寸耳寒,西醫稱為流行性腮腺炎。這種病小兒患者很多,我常用麻黃湯與桂枝湯等量混合的方劑治療,一、二劑即可痊癒。

二十一、陽明病,脈象遲緩,進食困難,即使勉強吃飽也感到輕微煩躁頭暈,必然小便困難,這是將要發展成穀癉(指食物消化不良症)的徵兆。即使瀉下,腹部脹滿仍然如故,原因是脈象遲緩。

鄭氏論述:此論述說明其原因是脈象遲緩。脈象遲緩則為寒證,寒證嚴重則食物不能消化,這是正常的生理規律。這不是熱邪結聚可以瀉下的證候,即使瀉下,脹滿仍然如故,說明瀉下更加失宜,將要發展成穀癉,也屬於陰黃的範疇。小便困難,也是中焦臟腑轉運失職所致,學習者應當從「遲」字上仔細領會。

闡釋:瀉下後腹部脹滿仍然如故,這是不能瀉下的。脈象遲緩則為寒證,陽明經虛寒,其脹滿不過是虛熱內阻,並非熱邪結聚可以瀉下的徵兆。方法應當先溫中,例如理中湯、甘草乾薑湯,然後少用調胃承氣湯,稍微調和胃氣即可。穀癉,是水穀的濕邪,蒸發後導致身體發黃,也就是陰黃證,可用附子理中湯加茵陳蒿治療。此條也見於《金匱要略》黃疸病篇。

二十二、陽明病,如果感受寒邪,不能進食,小便不利,手腳出汗,這是將要發展成固瘕(是一種寒氣結積的病證,其特徵為大便先硬後稀。腹中結塊謂之瘕)的徵兆,必然大便先硬後稀;原因是胃中寒冷(指胃陽不足,消化功能失職),水穀不分(水濕停滯,不能從小便排出,而與穀物混合)所致。

鄭氏論述:因為感受寒邪所以不能進食,不進食則中焦氣虛,轉運失職,所以小便不利。手腳自汗,是因為脾主四肢,不能收攝脾中血液。(其)所以然之故,是胃中寒冷,所有表現的症狀,都是胃寒所致,不必另作解釋。至於固瘕,是大便溏泄很久不能停止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