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七 (15)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七 (15)

1. 傷寒恆論卷七

【鄭論】,按手足逆冷,胃陽不達於四末也。但逆冷務必究其陰陽,苟陽邪甚而伏者,必有火形足徵,陰邪甚而逆者,亦必有陰邪可驗;胸滿饑能食,屬陽甚者,為熱壅,胸滿而不能食,屬陰者,為寒結。或清、或溫、或吐,自有一定之法也,豈得專一吐言哉!

【闡釋】,本條為痰飲食積,壅塞胸中而厥逆的治法。病人手足厥冷,陽氣不達於四末,然陽氣何以不達,則不可不辨。陽邪甚而伏者宜清,陰邪甚而逆者宜溫。胸滿饑能食為熱壅,則可吐之;胸滿饑不能食屬陰為寒結,則當溫也。故鄭氏說:「或溫、或清、或吐,自有一定之法也,豈得專一吐言哉」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七》內容

手足冰冷是由於胃的陽氣無法通達四肢末端所致。但判斷手足冰冷必須分辨是陰虛還是陽虛所致:若因熱邪過盛而陽氣內伏,必然會出現熱症的相關表現;若因寒邪過盛而陽氣不達,也必定有寒症的特徵可察。若感到胸悶、飢餓且能進食,屬於熱邪壅滯;若胸悶卻無法進食,則屬於寒邪凝結。治療方法需根據病症選用清熱、溫補或催吐等不同手段,各有其適應症,怎能僅局限於催吐一法?

此段論述的是因痰飲和食積阻滯胸中而導致四肢厥冷的診治原則。雖然四肢厥冷皆因陽氣不能通達四肢,但造成陽氣不通的原因各有不同,必須詳加辨析。熱邪盛而陽氣內伏者宜用清熱法,寒邪盛而陽氣不達者宜用溫補法。胸悶、飢餓卻能進食屬於熱邪壅滯,可用催吐法;胸悶卻無法進食屬於寒邪凝結,則當用溫補法。因此強調:「或溫補、或清熱、或催吐,各有其對應的治療法則,怎能只採用催吐一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