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八 (1)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八 (1)

1. 傷寒恆論卷八

計九法(據舒本校補)

一、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鞕(指胃脘部痞結脹鞕的意思。)**。**原文273

【鄭論】,按腹滿而吐,有因飲食停滯而吐者,有因邪熱結聚上壅而吐者,有因寒邪閉結上逆而吐者,不可不辨。但邪之所聚,上逆則為吐,下迫則為瀉,故有腹痛之徵。理應相機施治,若誤下之則正氣大傷,必有結鞕之患,不可不慎也。

【闡釋】,此條為太陰病的提綱。太陰與陽明同主腸胃疾患,但兩者的性質不同,陽明為裏實熱證,而太陰為裏虛寒證。前者腹滿為腸胃中有宿食燥屎,按之鞕滿而痛,故大便利而滿亦去。後者腹滿為腸胃外鬱寒濕,按之柔軟不痛,故下利而滿仍不除。鄭氏謂:「腹滿而吐,有因飲食停滯而吐者,有因邪熱結聚上壅而吐者,有因寒邪閉結上逆而吐者」。

筆者對上述三種腹滿而吐,分別以溫中行氣降逆之理中湯加半夏治之;苦寒降逆之大、小承氣湯治之;扶陽散寒降逆之吳萸四逆湯治之,均獲得滿意效果。

二、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陽微陰澀的陰陽二字,應作浮沉解,言輕取之而微,重取之而澀。)而長者,為欲愈。原文274

【鄭論】,按太陰為脾臟,既稱中風,夫中者,如矢之中人,既中脾臟,係屬絕證,何竟四肢煩疼,應是太陰受風,庶與病合。而曰四肢煩疼是風邪不勝之意。陽微、言風邪之輕,陰澀而長,言脾氣之旺,故稱曰欲愈,如此處論,庶合經旨。

【闡釋】,鄭氏駁「中」字為不當。「中」字應作感受風邪解。太陰屬脾,脾主四肢,太陰經受風邪,所以四肢煩疼。風脈本浮,今而微,知風邪當去;澀是陰脈,長是陽脈,陰脈中而有陽脈,為正氣復來之徵,正氣復就有力驅邪外出,故為欲愈。

三、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原文276

【鄭論】,按既稱太陰病,應是理中湯法也。雖見脈浮,並未見太陽惡風畏寒,不得以桂枝湯發汗,即太陰兼太陽合病,亦無非理中湯內加桂枝耳。今每見脈浮,屬飲食停滯者多,亦不可不察,學者宜知。

【闡釋】,自此以下凡六節,言太陰病有表、裏、寒、熱、虛、實之不同也。鄭氏謂:「既稱太陰病,應是理中湯法也。……即太陰兼太陽合病,亦無非理中湯內加桂枝耳」。示人不能以脈定病,而必須脈證合參。若果係太陰病,當是「太陰病中風」,四肢煩疼而脈浮者,並有頭疼發熱等表證,無腹滿而嘔,食不下、自利諸症,然後可用桂枝湯。

四、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指胃腸虛寒而言。)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湯)〔輩〕(指四逆湯一類的方劑,如四逆湯、白通湯、通脈四逆湯之類。)**。**原文277

白話文:

一、太陰病,會出現肚子脹滿、嘔吐、吃不下東西,而且會不停地拉肚子,有時肚子自己會痛。如果這時候用瀉下的藥物,反而會導致胸下(胃脘部)出現硬塊結聚。

【鄭氏的觀點】,肚子脹滿而嘔吐,原因有很多種,可能是因為飲食停滯造成的,也可能是因為邪熱積聚在上面引起的,還可能是因為寒邪閉塞在上面造成的,必須仔細分辨。邪氣聚集,往上就會引起嘔吐,往下就會引起拉肚子,所以會有肚子痛的症狀。應該根據情況來治療。如果錯誤地使用瀉下藥,會嚴重損害正氣,必定會產生硬塊結聚的毛病,不能不謹慎啊!

【解釋】,這條是太陰病的總綱。太陰和陽明都主要掌管腸胃疾病,但兩者性質不同。陽明是裡實熱證,而太陰是裡虛寒證。前者肚子脹滿是因為腸胃中有積滯的食物和乾燥的糞便,按壓時會感覺硬實脹滿而且會痛,所以大便順利後脹滿就會消失。後者肚子脹滿是因為腸胃外被寒濕鬱積,按壓時柔軟而不痛,所以拉肚子後脹滿仍然不會消除。鄭氏說:「肚子脹滿而嘔吐,有因為飲食停滯引起的,也有因為邪熱積聚在上面引起的,還有因為寒邪閉塞在上面引起的」。

我對上述三種肚子脹滿而嘔吐的情況,分別用溫中理氣、降逆的理中湯加半夏來治療;用苦寒降逆的大小承氣湯來治療;用扶助陽氣、散寒降逆的吳茱萸四逆湯來治療,都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二、太陰得了風邪,四肢會覺得煩躁疼痛,脈象會呈現陽氣虛弱、陰氣澀滯(這裡的陰陽是指脈象的輕取和重取,輕取時感覺脈象微弱,重取時感覺脈象澀滯)。如果脈象出現這種情況而且有逐漸恢復正常的趨勢,就表示快要好了。

【鄭氏的觀點】,太陰是指脾臟。既然說是中了風,這個「中」字就像箭射中人一樣,如果真的射中脾臟,那應該是絕症,怎麼會只是四肢煩躁疼痛呢?應該是太陰受到風邪侵襲,這樣才符合病情。而說四肢煩躁疼痛,是表示風邪力量不強的意思。陽微,表示風邪較輕,陰澀且長,表示脾氣旺盛,所以說快要好了。這樣解釋比較符合經文的旨意。

【解釋】,鄭氏認為「中」字用詞不當,「中」應該解釋為感受風邪。太陰屬於脾,脾掌管四肢,太陰經受到風邪侵襲,所以四肢會感到煩躁疼痛。風邪的脈象本來是浮的,現在變得微弱,表示風邪快要消退。澀是陰脈,長是陽脈,陰脈中出現陽脈,是正氣開始恢復的徵兆,正氣恢復就有力量驅趕邪氣外出,所以表示快要好了。

三、太陰病,如果脈象浮,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適合用桂枝湯。

【鄭氏的觀點】,既然是太陰病,應該用理中湯來治療。雖然看到脈象是浮的,但是沒有看到太陽病惡風怕冷的症狀,所以不能用桂枝湯發汗,即使是太陰病合併太陽病,也只是在理中湯內加桂枝而已。現在常常看到脈浮的情況,多數是因為飲食停滯造成的,也不能不仔細觀察,學習的人應該要知道這個道理。

【解釋】,從這條開始的六條條文,都是講述太陰病有表、裡、寒、熱、虛、實等不同的情況。鄭氏說:「既然是太陰病,應該用理中湯來治療……即使是太陰病合併太陽病,也只是在理中湯內加桂枝而已。」這是告訴我們不能只憑脈象來判斷病情,必須將脈象和症狀結合起來觀察。如果真的是太陰病,應該是「太陰病中風」,四肢煩躁疼痛而且脈浮,同時有頭痛發燒等表證,沒有腹脹嘔吐、吃不下東西、拉肚子等症狀,這樣才可以用桂枝湯。

四、如果拉肚子,但是不口渴,這是屬於太陰病,是因為體內(腸胃)有寒氣的緣故,應該用溫熱的方法治療,適合服用四逆湯一類的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