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八 (2)
傷寒恆論卷八 (2)
1. 傷寒恆論卷八
【鄭論】,按自利之人,每多口渴,以其氣機下降,津液不得上潮。此則不渴,乙太陰主濕,濕甚故自利,故不渴,稱為臟寒,法固當溫裏,應大劑溫中,而原文所主四逆(湯)〔輩〕。但四逆乃少陰之主方,而非太陰之主方,此中固屬大有關鍵,而圓通之機,即四逆亦大可用也。學者亦不可泥於法,而為法所囿也。
【闡釋】,自利而渴者屬少陰,自利不渴者屬太陰。此節乃太陰自受之裏寒證也,曰自利者,非誤治後之下利也,不渴者,乃寒濕盛而無燥熱之化也。曰屬太陰,又曰以其臟有寒,蓋恐人但知太陰之濕,而不知自利不渴者,必有寒在臟也。宜服四逆輩者,當包括理中湯在內,以溫脾腎為要,斟酌用之。
五、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係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胃)〔脾〕家實(指胃腸機能恢復而言。),腐穢當去故也(指腸中宿積腐敗的物質。)**。**原文278
【鄭論】,論發黃與不發黃,專視乎小便之利與不利,利者氣機不能遏鬱,故不發黃,不利者氣機遏鬱,故見發黃。此條專在小便之利與不利上分,大有卓見。至暴煩下利,日十餘行,而曰(胃)〔脾〕家實,腐穢當去,是氣機下降,非若陽明之便鞕便難,故知其屬太陰無疑也。
【闡釋】,此節乃太陰表邪入裏之實證也。浮緩之脈雖類太陽中風,但無發熱汗出惡風之證,而手足自溫,所以屬於太陰。太陰為濕土之臟,寒濕滯鬱亦能發黃,但此種身黃,色黃而黯晦,為陰黃,與濕熱鬱蒸之陽黃,色鮮明如橘子色者很易區別,前者治以附子理中湯加茵陳,後者用茵陳五苓散治之。若小便自利,則濕邪從下而去,濕不內鬱,故不發黃。
至暴煩下利,乃脾陽回復,自動祛邪外出,可不藥而愈。
六、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原文279前段
【鄭論】,此條原係太陽因誤下,而邪陷於脾,故見腹滿時痛,理應溫中醒脾,似非桂枝湯*所宜,學者細酌之。
*邪陷下而用桂枝湯,使邪復從於表而解,所加芍者,和脾絡之意也,亦妙(頂批)。
【闡釋】,本條與下條,傷寒論原文合為一條,成無己則分為兩條,舒馳遠與鄭氏從之。太陽誤下,邪陷太陰之實證也。「腹滿時痛」是因誤下而致脾氣受傷所致,不是太陰裏虛本寒,無吐利等證,但以太陽表證未除,故於桂枝湯內加芍藥,以解表而和脾,脾氣和則滿痛自除。鄭氏謂;「理應溫中醒脾,似非桂枝湯所宜,學者細酌之」。
示人不可執一,應以辨證為是。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八
鄭論:分析自行腹瀉的人,常常口渴,是因為氣機下降,津液無法上升。但有些人腹瀉卻不渴,這是因為太陰經主濕,濕邪過盛導致腹瀉,所以不渴,稱為臟寒。治療方法應該溫暖腸胃,要用大劑量的溫中藥,原文提到四逆湯。但四逆湯是少陰經的主方,而非太陰經的主方,這其中關係重大,但運用靈活,四逆湯也可以使用。學習者不可拘泥於法,被法所束縛。
闡釋:自行腹瀉且口渴的屬於少陰經證候,自行腹瀉但不渴的屬於太陰經證候。這段文字描述的是太陰經自發的裏寒證候。所謂自行腹瀉,不是因為誤治而導致的下痢;不渴,是因為寒濕盛而沒有燥熱的轉化。之所以說是太陰經證候,又說臟腑有寒,是擔心人們只知道太陰經主濕,而不知道腹瀉不渴,一定有寒邪在臟腑之中。適宜服用四逆湯類藥物,應該包括理中湯在內,以溫暖脾腎為要,根據情況斟酌使用。
五、傷寒脈象浮緩而手足溫暖的,屬於太陰經證候;太陰經證候應該發黃,如果小便自行通暢,就不能發黃;到七八天,即使出現煩躁腹瀉,一天十幾次,也會自行停止,因為脾胃功能恢復,積滯的腐敗物質需要排出。
鄭論:論述發黃與不發黃,專門觀察小便是否通暢,小便通暢者氣機不能鬱結,所以不發黃;小便不通暢者氣機鬱結,所以會發黃。這段文字專門從小便通暢與否來區分,很有見地。即使出現煩躁腹瀉,一天十幾次,卻說脾胃實,腐敗物質需要排出,這是因為氣機下降,不像陽明經的便秘那麼難解,所以知道這是太陰經證候無疑。
闡釋:這段文字描述的是太陰經表邪入裏的實證。脈象浮緩雖然類似太陽經中風,但沒有發熱、汗出、惡風等症狀,而手足溫暖,所以屬於太陰經證候。太陰經是濕土之臟,寒濕鬱滯也能導致發黃,但是這種身黃,顏色暗淡晦澀,是陰黃,與濕熱鬱蒸的陽黃,顏色鮮明如橘子色者很容易區分,前者用附子理中湯加茵陳治療,後者用茵陳五苓散治療。如果小便自行通暢,那麼濕邪從下排出,濕邪不內鬱,所以不發黃。
出現煩躁腹瀉,是脾陽恢復,自動驅除邪氣外出,可以不用藥而自愈。
六、本為太陽經病證,醫生卻錯誤地使用了瀉下藥,因此出現腹部脹滿時痛的,屬於太陰經證候,用桂枝加芍藥湯治療。
鄭論:這段文字原本是太陽經病證因誤下,邪氣陷於脾經,所以出現腹部脹滿時痛,理應溫暖中焦,醒脾健胃,似乎不是桂枝湯適宜使用的,學習者應該仔細斟酌。
(註解:邪氣陷下而使用桂枝湯,使邪氣重新從體表發散而解,加入芍藥,是和解脾經之意,也很巧妙。)
闡釋:這段文字和下一段文字,傷寒論原文合為一條,成無己則分為兩條,舒馳遠與鄭氏從之。太陽經誤下,邪氣陷於太陰經的實證。「腹滿時痛」是因誤下而導致脾氣受損所致,不是太陰經裏虛本寒,沒有嘔吐腹瀉等症狀,但是因為太陽經表證未除,所以在桂枝湯中加入芍藥,以解表和脾,脾氣和則脹滿疼痛自除。鄭氏說:「理應溫暖中焦,醒脾健胃,似乎不是桂枝湯適宜使用的,學習者應該仔細斟酌。」
說明人們不應該死守一種方法,應該根據辨證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