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八 (3)
傷寒恆論卷八 (3)
1. 傷寒恆論卷八
桂枝加芍藥湯方(校補)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六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生薑三兩(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溫分三分。本云桂枝湯,今加芍藥。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即桂枝湯內倍芍藥。《本草經》謂芍藥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本證因太陽誤下邪陷太陰,太陽表邪未解,故仍用桂枝湯解表,腹滿時痛,故加芍藥以和脾止痛。現推廣以治拘攣性疼痛、產後乳房紅腫脹痛,慢性痢疾等,主要是重用芍藥之故耳。
七、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原文279後段
【鄭論】,按大實痛而在太陰,理應大承氣湯以逐其邪,於桂枝何取乎*?
*此亦太陽之邪,陷於脾而邪實,故表裏兩解之,亦妙法也(頂批)。
【闡釋】,此條緊接上條,如鄭氏所言,理應大承氣湯以逐其邪,於桂枝何取乎?但此是太陽病誤下而致,於證似可急下,此陰實而非陽實,故應從桂枝例,升舉陽邪,但加大黃以破結滯,使表裏兩解,各有去路,則寒隨濕去,不溫而自溫矣。
桂枝加大黃湯方(校補)
桂枝三兩(去皮),大黃二兩,芍藥六兩,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乃表裏兩解之劑,用桂枝湯領出陷入的陽邪,加大黃以導其滯,以治實痛,使表裏之邪,各有出路。燥尿去而陽明之內道通,則大實痛減矣。現推廣用以治腹中寒熱不調而大痛,痢疾腹痛,蕁麻診等。
八、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原文280
【鄭論】,按脈弱而又見自利,其不足甚已,焉有再行大黃之理,似近畫蛇添足,殊非確論。
【闡釋】,此條緊承上條,指出臨床用藥,必須注意患者體質,體質弱的,攻伐藥應慎用,或減輕用藥量,以免正氣受損,下利不止。鄭氏所論正確,當從之。
九、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醜上。原文275
【鄭論】,各經皆有旺時,病之輕者,可以當旺時而潛消,宜知。
【闡釋】,鄭氏所論各經皆有旺時,涉及時間醫學,從亥至醜上,即下午九時至次日上午三時,此太陰經氣旺時也。如鄭氏所說:病之輕者,當旺時而潛消。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八
桂枝加芍藥湯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六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生薑三兩(切)。將以上五味藥材,加水七升,煮至三升,過濾去渣,溫服,分三次服用。此方為桂枝湯加倍芍藥而成。
芍藥能治療邪氣引起的腹痛,以及血痹、堅積、寒熱、疝氣等症,並具有止痛、利尿、益氣的功效。本方適用於太陽經病邪誤向下陷太陰經,太陽經表邪未解,腹滿疼痛的患者。桂枝湯解表,芍藥和脾止痛。現代臨床也用於治療拘攣性疼痛、產後乳房紅腫脹痛、慢性痢疾等,主要依靠芍藥的功效。
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三兩(去皮),大黃二兩,芍藥六兩,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將以上六味藥材,加水七升,煮至三升,過濾去渣,溫服,每次一升,一天服三次。
此方為表裏雙解之劑,用桂枝湯疏通被困住的陽氣,加大黃瀉下積滯,治療實痛,使表裏之邪均能排出。使小便通暢,陽明經氣機通利,就能減輕大實痛。現代臨床也用於治療腹中寒熱不調而引起的劇痛、痢疾腹痛、蕁麻疹等。
關於太陰病脈弱自利,用藥應減量
太陰病患者,脈弱,且自行腹瀉,如果需要使用大黃、芍藥等藥物,應該減輕用藥劑量,因為患者胃氣虛弱,容易受藥物影響。
脈弱伴有自利,說明患者氣血不足,不宜再用大黃等峻下之品,以免加重病情。
太陰病的緩解時間
太陰病在亥時至丑時(晚上九點到凌晨三點)容易緩解。
各個經絡都有其氣血旺盛的時間,輕症患者,往往在經絡旺盛時自然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