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九 (1)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九 (1)

1. 傷寒恆論卷九

凡外邪挾水而動之證,列於此篇,計二十七法。(據舒本校增)

一、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是指迷迷糊糊似睡非睡的狀態。)**。**原文281

【鄭論】,按此乃少陰提綱也。脈微細者,陽不足而陰有餘也。陽主開故寤,陰主闔故寐。寤則從陽,寐則從陰,故知邪入少陰也。

【闡釋】,本條是少陰病的脈證提綱。少陰病,可分為直中與傳經兩種:寒邪直接侵襲少陰,一開始就是少陰證狀,為直中;由他經發病而邪傳到少陰的,為傳經。傳經則以從太陽傳來的為多,此因太陽與少陰相為表裏,二者關係密切,太陽受病時,正氣旺者,邪就在太陽而解,正氣不足者,邪即乘虛而陷入少陰;其次亦可從太陰傳入。

少陰病是全身性虛寒證,較太陰病的脾胃陽虛更深一層,而為心腎陽虛,一派陰霾之氣,彌漫內外,故有四肢厥逆,惡寒踡臥,下利清穀,精神困倦等嚴重的陰盛陽微現象。但少陰之本屬陰而標屬陽,既可從陰化寒,又可從陽化熱,所以少陰是有寒化熱化的區別,也是有熱證的,後面將敍述。

二、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原文301

【鄭論】,按既云少陰病,而脈(尚浮)〔當沉〕,雖有發熱,焉知非真陽外越乎?然麻黃附子細辛,固屬少陰之法,學者總要審其發熱之原委,或有頭痛、身疼,或無頭痛、身疼,畏寒甚否,又審其色之青白,舌之黑乾潤黃,口渴之飲冷飲熱,小便之青長短赤,便得用藥之道,庶不致誤,原文反發熱三字,不可忽略,此臟係根蒂之所,不得草草讀去,務宜細心。

【闡釋】,少陰病,當無熱惡寒,鄭氏曰:「反發熱三字,不可忽略」。反發熱者,邪在表也,脈沉為少陰裏證,此即太陽與少陰同病,故其治療方法,既不同於太陽,也不同於少陰,但又不離乎太陽和少陰。三陰必以溫經之藥為表,麻黃以解太陽少陰之寒,細辛、附子以溫少陰之經,俾外邪之深入者可出,而內陽亦不因之外越也。

麻黃附子細辛湯(校補)

麻黃二兩(去節),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細辛二兩

上三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減去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惡寒發熱,無汗而脈沉,是表裏同病,故用麻黃以發汗解表,附子以溫經扶陽,麻附配伍,可使體力增強而表邪易解,並使汗出表解而無損於心陽;更益以細辛配麻黃,專走少陰,而助麻黃辛溫發散。三者合用,補散兼施,雖發微汗,無損於陽氣矣,故為溫經散寒之神劑。本方傷寒論治少陰病反發熱脈沉者。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九》

外邪伴隨水濕引發的病症收錄於本篇,共列27種治療方法。(依據舒本校訂增補)

一、少陰病的特徵表現為:脈象微細,精神萎靡嗜睡(指意識昏沈似睡非醒的狀態)。

【鄭論】此乃少陰病的辨證綱要。脈象微細說明陽氣不足而陰氣過盛。陽主清醒故人能覺醒,陰主靜斂故人易昏睡。覺醒時陽氣主導,睡眠時陰氣主導,由此可判斷病邪已侵入少陰。

【闡釋】本條闡述少陰病的脈證特點。少陰病分直中與傳經兩種類型:寒邪直接侵襲少陰即為直中;由其他經病變傳入少陰則為傳經。傳經由太陽經傳來者居多,因太陽與少陰互為表裡,關係密切。太陽受邪時,正氣盛者病邪在太陽即解,正氣不足者邪氣便乘虛內陷至少陰;其次亦可由太陰經傳入。

少陰病是全身虛寒證候,較太陰病的脾胃陽虛更為嚴重,屬心腎陽虛之證,陰寒之氣瀰漫內外,故見四肢冰冷、畏寒蜷臥、腹瀉完谷不化、精神極度疲乏等嚴重的陰盛陽衰症狀。然少陰本屬陰而標屬陽,既可從陰化為寒證,亦可從陽化為熱證,因此少陰病有寒化與熱化的區別,亦存在熱證可能,後文將詳述。

二、少陰病初起時,出現反常發熱且脈象沈者,應以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

【鄭論】既稱少陰病,脈象當沈,雖見發熱,安知非真陽外越?麻黃附子細辛湯雖是少陰病治法,但學者須明辨發熱根源:或伴頭痛身痛,或無此症狀;是否極度畏寒;觀察面色青白、舌苔黑乾或黃潤;口渴喜冷飲或熱飲;小便色青長或短赤。如此方能準確用藥,不致誤治。"反發熱"三字至關重要,此證關乎人體根本,必須精讀細研。

【闡釋】少陰病本應無熱惡寒,鄭氏強調"反發熱"不可忽視。反發熱表明表證未解,脈沈則為少陰里證,此屬太陽與少陰同病。故治法既非單純太陽解表,亦非單純少陰溫里。方中麻黃解太陽少陰之寒,細辛、附子溫少陰之經,使深入之邪外透,內陽不致外越。

麻黃附子細辛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附子一枚(炮製去皮切片),細辛二兩 上三味以水十升,先煮麻黃至水量減少二升,去浮沫,入余藥煎取三升,去藥渣,每次溫服一升,日服三次。

【方解與應用】 惡寒發熱、無汗而脈沈屬表裡同病,故用麻黃發汗解表,附子溫經扶陽。麻黃與附子配伍能增強正氣使表邪易解,同時保證發汗不損心陽;細辛輔助麻黃專走少陰,加強辛溫發散之效。三者合用,補散兼施,雖發微汗而不傷陽氣,是為溫經散寒之良方。本方案《傷寒論》用於治療少陰病反發熱脈沈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