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九 (2)
傷寒恆論卷九 (2)
1. 傷寒恆論卷九
鄭氏用此方治忿嚏不已,治腰痛難於轉側,及周身皮膚浮腫、內冷身重三症,亦係取其溫經散寒的作用。筆者經驗認為本方治療慢性咽炎、喉炎有很好療效。因少陰經脈循於咽喉,挾舌本,故咽喉疼痛痹阻,屬少陰病者甚多,辨證無誤,皆藥到病除。又本方加乾薑、桂枝、甘草,可治寒邪入裏,表裏同病,惡寒發熱,口不渴,全身倦怠無力,但欲寐。
時時背部惡寒,小便清長,咳甚痰多,全身骨節疼痛,項強,心累,手足酸軟無力之咳嗽、哮喘,傷寒虛弱之咳、喘,以及因傷寒引起之各種疾病數十種,屢獲顯效。
三、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就是舌面潤,口不苦,舌質不絳,唇不乾絳,不渴。),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原文304
【鄭論】,按背惡寒,口中和,證似太陽,而非少陰,何也?太陽行身之背,惡寒乃太陽提綱,此以為少陰者,太陽底面即是少陰,少陰寒甚,溢於太陽地面,故惡寒而見於背,是亦裏病及表之驗也,故灸之,主以附子湯,皆是助陽祛陰之意也。
【闡釋】,此節乃少陰陽虛寒盛的證狀和治法,採用艾灸之法與湯藥配合施用。灸法用於回陽救急,應灸膈俞、關元等穴,方劑用附子湯,亦取其溫經散寒,補益陽氣。
附子湯(校補)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白朮四兩,芍藥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本方以附子名湯,目的在於溫補元陽以散寒邪,人參回生氣之源,再加茯苓、白朮健脾利濕,芍藥和血,同奏溫經逐寒,益氣健脾之功,為少陰固本禦邪之方也。本方推廣以治虛寒性之神經痛、肌肉痛、風寒或風濕性關節炎,或類風濕性關節炎,少腹寒涼隱痛等病證,都有療效。
四、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裏證,故微發汗也。原文302
【鄭論】,按少陰病,雖云二三日,並未現出病情,統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又云無裏證,是邪在表分,而非少陰證也,明甚。原文含含糊糊,未知所從,不敢強解。
【闡釋】,本條和前二條相互聯繫,相互發明,皆為少陰初病,未見吐利逆冷諸裏證,先行發汗,預防裏證之治法。後者病勢較輕較緩,故以甘草易細辛,去細辛之辛散,益以甘草之甘緩,相機施治耳。鄭氏謂:「原文含含糊糊,未知所從,不敢強解」。似非確切之論。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校補)
麻黃二兩(去節),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兩(炙)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九
鄭氏運用此方治療持續打噴嚏、腰痛難以翻身、全身皮膚浮腫、內感寒冷沉重等三種症狀,皆是利用其溫經散寒的功效。本人經驗認為,此方治療慢性咽炎、喉炎療效甚佳。因為少陰經脈循行於咽喉,經過舌根,所以咽喉疼痛阻塞,多屬少陰經病變,辨證準確,皆能藥到病除。此外,此方加入乾薑、桂枝、甘草,可以治療寒邪入侵內裏,表裏同病,惡寒發熱,口不渴,全身倦怠無力,嗜睡等症狀。
對於時常背部發冷、小便清長、咳嗽嚴重痰多、全身關節疼痛、頸項僵硬、心悸、手足酸軟無力等咳嗽、哮喘,以及傷寒導致的虛弱咳嗽、哮喘,以及其他各種傷寒引起的疾病,此方屢試不爽,效果顯著。
少陰病,發病一至二日,口中濕潤(舌面潤澤,口不苦,舌質不紅,唇不乾紅,不渴),背部發冷者,應灸治,服用附子湯。
鄭氏評論:背部發冷,口中濕潤,症狀看似太陽病,卻非少陰病,為何?太陽病循行於背部,發冷是太陽經的典型症狀。認為這是少陰病的原因是,太陽經的裏層就是少陰經,少陰經寒邪嚴重,溢於太陽經的表面,所以背部發冷,這是裏病及表的表現,所以用灸法治療,服用附子湯,都是為了溫補陽氣,驅散陰寒之意。
闡釋:此節描述了少陰陽虛寒盛的症狀和治療方法,採用艾灸和湯藥配合使用。灸法用於回陽救急,應灸膈俞、關元等穴位,湯藥使用附子湯,也是為了溫經散寒,補益陽氣。
附子湯(校正後)
附子二枚(炮製去皮,切成八片),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白朮四兩,芍藥三兩
以上五味藥材,用水八升,煎煮至三升,過濾去渣,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方劑解說及其應用範圍:
此方以附子為主藥,目的是溫補元陽,驅散寒邪;人參回補元氣;茯苓、白朮健脾利濕;芍藥和血,共同達到溫經散寒,益氣健脾的功效,是治療少陰經虛寒,抵禦外邪的方劑。此方可廣泛應用於治療虛寒性神經痛、肌肉痛、風寒或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少腹寒涼隱痛等疾病,療效顯著。
少陰病,發病二至三日,服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微微發汗,因為二至三日內沒有內在症狀,所以只微微發汗。
鄭氏評論:少陰病,即使發病二至三日,病情尚未明顯顯現,也服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微微發汗。又說沒有內在症狀,說明邪氣仍在表層,而非少陰病的症狀,十分明顯。原文含糊不清,不知所云,不敢妄加解釋。
闡釋:本條與前兩條相互聯繫,相互補充說明,都是少陰病初期,未見嘔吐、腹瀉、逆冷等內在症狀,先行發汗,預防內在症狀的治療方法。後者病情較輕較緩,所以用甘草代替細辛,去除細辛的辛散之性,增加甘草的緩和之性,因時制宜施治。鄭氏所言「原文含糊不清,不知所云,不敢妄加解釋」,似乎並非精確的論斷。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校正後)
麻黃二兩(去節),附子一枚(炮製去皮,切成八片),甘草二兩(炙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