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七 (14)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七 (14)

1. 傷寒恆論卷七

胃燥之證,輕則小承氣,重則調胃承氣,最重則為大承氣。血熱之證。輕則刺期門,重則桃核承氣,尤重者抵當湯,隨證施治可也。

計三法(據舒本校補)

一、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鞕,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這裏的「寒」字作「邪」字解,即胸中邪氣阻滯的意思。凡痰涎宿食等都屬於邪的範圍。),當吐之,宜瓜蒂散。(諸亡血家不可與瓜蒂散)原文166

【鄭論】,按此條頭項既不強痛,又無惡寒、惡風情狀,何得如桂枝證,此皆不經之論。應當云寸脈微浮,胸中痞鞕,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胸有寒也,後人即按胸有寒結治之,何等直切,此病亦不在可吐之例,至亡血家更不在吐之例也

【闡釋】,本條鄭氏持否定意見。筆者認為病如桂枝證,即有發熱汗出,但頭不痛、項不強,則非表證。寸脈微浮,主病在上,胸中痞鞕,是痰涎壅塞於膈上,阻礙氣機,痰隨氣逆,所以上衝咽喉不得息。這是正氣驅邪外出所反應的證狀,所以治療採取因勢利導的方法,用瓜蒂散湧吐,此即《經》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的治則。

汗、吐、下是攻病的三個大法,病在膈上就當使用吐法,吐法取效簡捷,能直接將病邪傾吐而出。但在《傷寒論》中,吐法的方證俱備者只此一條。方治後又垂戒云:「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教人慎重之意耳。

瓜蒂散方(校補)

瓜蒂一分(熬黃),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渣,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

【方解及其應用範圍】

瓜蒂味極苦,性升而催吐;赤小豆味苦酸,功能利水消腫。兩藥配合,有酸苦湧泄之功。香豉輕清宣洩,更能加強湧吐之力。本方力猛,過吐恐傷胃氣,所以體虛或失血的人應該慎用。後世推廣用於膈上痰積、食積、以及卒中痰迷,涎痰雍盛。吐之即愈。

二、病人有寒,復(更也,言誤也。)發汗,胃中冷,必吐蛔。原文89

【鄭論】,按病人既有寒飲而發其汗,汗則亡陽,胃陽既亡,胃中之冷更甚,必吐蛔者,蛔不安於內也。

【闡釋】,裏寒之人,雖有表證,仍當先溫其裏,否則表證雖除,裏寒轉甚,胃中冷而吐蛔矣。本條未出方治。《金鑒》說;「宜理中湯送服烏梅丸可也」。與病情頗為切合。

三、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中)〔下〕滿而煩,饑〔而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原文355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七

胃部乾燥的症狀,輕微者服用小承氣湯,嚴重者服用調胃承氣湯,最嚴重者服用大承氣湯。血熱的症狀,輕微者用針刺期門穴,嚴重者服用桃核承氣湯,更嚴重者服用抵當湯,依據病症施治即可。

以下列出三種治療方法(根據舒氏版本校補):

一、病情如同桂枝湯證治範圍,但頭不痛、頸項不僵硬,寸脈略微浮,胸中痞悶脹滿,氣往上衝到咽喉,呼吸不暢,這是胸中有寒邪(這裡的「寒」指邪氣,如痰、宿食等)阻滯,應該催吐,服用瓜蒂散。(失血的人不宜服用瓜蒂散)

鄭氏評論:此條文中提到頭項既不疼痛,也沒有惡寒、惡風的症狀,為何說像桂枝湯證?這是不合理的論述。應該說寸脈略微浮,胸中痞悶脹滿,氣往上衝到咽喉,呼吸不暢,這是胸中有寒邪,後人根據胸中有寒邪結滯來治療,多麼直接明瞭,此病也不適合催吐,更別說失血的人了。

闡釋:鄭氏持否定意見。筆者認為,病情如同桂枝湯證,即有發熱、出汗,但頭不痛、頸項不僵硬,就不是表證。寸脈略微浮,表示病在上焦;胸中痞悶脹滿,是痰涎阻塞於膈上,阻礙氣機,痰隨氣逆,所以往上衝到咽喉,呼吸不暢。這是正氣驅邪外出所表現的症狀,所以治療採用順勢而為的方法,用瓜蒂散催吐,這就是《傷寒論》中所說的「在上者因而越之」的治療原則。

汗、吐、下是治療疾病的三大方法,疾病在上焦就應該使用催吐法,催吐法見效快,能直接將病邪排出體外。《傷寒論》中,只有這條文中同時記載了催吐法的方劑和證候。方劑後面又告誡說:「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是提醒人們要謹慎使用之意。

瓜蒂散方(校補)

瓜蒂一分(炒黃)、赤小豆一分

以上兩味藥,分別搗碎過篩,混合研磨成粉末,取一錢匕,加香豉一合,用熱水七合,煮成稀粥狀,去渣,取汁與藥粉混合,溫服。若不吐,可少量多次服用,直到催吐成功為止。失血體虛者,不可服用瓜蒂散。

方劑解說及其應用範圍:

瓜蒂味極苦,性升能催吐;赤小豆味苦酸,能利水消腫。兩藥合用,有酸苦湧泄之功。香豉輕清宣洩,更能增強催吐之力。本方藥力猛烈,過度催吐恐傷及胃氣,所以體虛或失血的人應該謹慎使用。後世將其廣泛應用於膈上痰積、食積,以及中風痰迷、涎痰壅盛等症,催吐後即可痊癒。

二、病人有寒邪,又發汗,胃中感覺寒冷,必然會嘔吐蛔蟲。

鄭氏評論:病人既有寒飲,又發汗,發汗則耗損陽氣,胃陽氣已虛,胃中寒冷更甚,必然會嘔吐蛔蟲,因為蛔蟲在體內不安寧。

闡釋:裏寒的人,即使有表證,也應該先溫暖裡證,否則表證雖除,裏寒加重,胃中寒冷而嘔吐蛔蟲。本條未記載方劑。《金匱要略》說:「宜用理中湯送服烏梅丸」,與病情相當符合。

三、病人手足厥冷,脈搏時而緊縮,邪氣結聚在胸中,心中滿悶煩躁,飢餓卻不能進食,疾病在胸中,應該催吐,服用瓜蒂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