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九 (11)
傷寒恆論卷九 (11)
1. 傷寒恆論卷九
四、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者,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強責少陰汗(強責少陰汗是不當發汗而強用發汗的方法。)也原文284
【鄭論】,按下利、譫語而咳,在陽明為胃火攻劫所致,在少陰為強責其汗,血液被奪,以致陰虧而火旺,亦有此候。
【闡釋】,下利為少陰之本病,惟咳而譫語,則為少陰證所本無,所以致此變證者,如鄭氏所說:「在少陰為強責其汗,血液被奪,以致陰虧而火旺。」可用調胃承氣湯使腑滯下行,則燥熱之氣除,而咳與譫語可愈。
五、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原文293
【鄭論】,按膀胱有熱,必口渴飲冷,小便不利,或短赤等情,此以少陰病而延至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是邪在表,而並未在裏,又焉知非陽越於外乎?況又未見膀胱腑證情形,而曰熱在膀胱,必便血,不能無疑。
【闡釋】,鄭氏曰:「未見膀胱腑證情形,而曰熱在膀胱,必便血,不能無疑。」夫病在少陰,一般是不發熱的,今少陰病至八九日,不見少陰虛寒證,而見一身手足盡熱,寒邪已化為熱,是為病由陰轉陽,腎移熱於膀胱,氣病及血,引起迫血妄行而見便血,此乃陽回太過之象,如此注釋,可解鄭氏之疑。以便血證治法,柯韻伯指出輕則豬苓湯,重則黃連阿膠湯,可供臨證參考。
六、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者〕,是名(厥上竭下)〔下厥上竭〕(厥逆因於下焦陽虛,故稱下厥,陰血因上出而耗竭,故稱上竭。)為難治。原文294
【鄭論】,按少陰病,厥亦已重矣,無汗則幸矣,而強汗之,是逼陽於外,血即不動亦動矣。血或從上從下,原不可定,此名曰(厥上竭下),〔下厥上竭〕為難治,確乎不爽。
【闡釋】,少陰病,若因其無汗而強發之,則既傷其陽,復竭其陰,勢必厥逆不除,更動其血,逼血上出,致陽亡於下而厥,陰涸於上而竭,下厥上竭,屬誤治危候,故曰難治。唯景岳六味回陽飲,滋陰回陽並用,或可治此危候。
七、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眠)〔臥〕,黃連阿膠湯主之。原文303
【鄭論】,按此條即少陰挾火而動之候,余於六經定法已言之,茲不贅。
【闡釋】,此條鄭氏於《醫理真傳》六經定法已言之,可參閱。按此乃寒邪化熱,血液受傷之候。本證的心煩,與心、腎有密切關係,腎屬水,心屬火,腎水不足,心火有餘,水不升,火不降,心腎不交,故不得臥;又腎水不足,不能制其心火,故心煩,必得滋其腎陰,制其心火,斯為正治,黃連阿膠湯主之是也。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九
四、少陰病
病人出現咳嗽、腹瀉,並伴有胡言亂語的症狀,這是因為錯誤使用了發汗法(強迫少陰經發汗)所致。此種情況會導致小便困難,因過度發汗耗損陰液,使體內虛火上炎。
五、少陰病,八九日
若少陰病經過八、九天後,患者全身及手足皆發熱,表示熱邪已轉入膀胱,此時可能出現血便。
六、少陰病,四肢厥冷而無汗
若強行發汗,會迫血妄行,血可能從口鼻或眼睛等部位溢出。這種情況稱為「下厥上竭」(下焦陽虛厥逆,上焦陰血枯竭),病情嚴重,治療困難。
七、少陰病,得病二、三日以上
病人心煩、無法入睡,此為少陰病兼有虛火亢盛的表現,可用黃連阿膠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