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七 (7)

回本書目錄

傷寒恆論卷七 (7)

1. 傷寒恆論卷七

十九、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文144

【鄭論】,按此條血雖結,而表證尚在,但和解之,邪去而結自化為烏有矣,故主小柴胡湯,隨機加減,則得矣。

【闡釋】,此節為經水已來,因病而適斷者,則寒熱發於外,雖與經水適來者不同,而此亦為熱入血室。如鄭氏所云:「血雖結而表證尚在,但和解之」。小柴胡湯達經脈之結,仍借少陽之樞以轉之,俾氣行而血亦不結矣。

二十、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原文145

【鄭論】,按晝明瞭,夜昏憒,是邪在裏而不在表,故曰熱入血室。但清其血分之熱即可了,故曰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是明教人不可妄用攻下之意也。

【闡釋】,此節與上二節之差異處,彼是中風,此是傷寒;彼之譫語,不分晝夜,此則晝日明瞭,暮則譫語,乃邪正交爭也。此證乃經水尚行,血未曾結,為邪乾血分之輕病,原不同蓄血之如狂發狂,不分晝夜之重病也。如鄭氏所說:

「但清其血分之熱即可了……不可妄用攻下之意也。」即不得用桃仁承氣、刺期門及小柴胡諸法也。蓋血海既虛,當調和膀胱之氣化,俟其正氣回復,而病自愈也。

二十一、血弱氣盡,腠裏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原文97前段

【鄭論】,按此條指氣血虛弱而言,正虛則外邪得以乘虛而入,邪正相攻,結於脅下,往來寒熱,默默不欲食者,少陽之屬證也。臟腑相連者,指肝與膽也,肝膽氣機不舒故痛,厥陰氣上逆則嘔,主以小柴胡湯,專舒木氣,木氣一舒,樞機復運,而痛自愈矣。

【闡釋】,「血弱氣盡,腠裏開,邪氣因入」,言正氣衰弱時,陽氣不能衛外為固,腠理不密,外邪因入。邪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至默默不欲食等,此小柴胡湯證。又臟腑相連,邪高痛下者,少陽表熱為邪高,厥陰裏寒為痛下,厥氣上逆則作嘔。如此用小柴胡湯主之,似未盡善。

既氣血不足,正氣衰弱,其身體素質之虛,可以想見。且能專用小柴胡湯舒少陽之氣以治之,而當加附子、吳萸、炮薑、肉桂以破厥陰之寒而散逆止嘔,於此病庶為合法。

計九法(據舒本校補)

一、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形容項背拘急,俯仰不能自如之狀。),反汗出(而)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原文14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七

十九、婦人中風七八天後,出現斷續的寒熱發作,經血正好結束,這是熱邪進入血室,血液必然凝結,因此症狀像瘧疾般定期發作,可用小柴胡湯治療。

鄭論:此症雖有血結,但表證仍存,只需調和解表,邪氣消散後血結自然化解,故用小柴胡湯隨證加減即可。

闡釋:此節指月經來潮期間因病中止,寒熱發作於外,雖與經期剛來不同,但也是熱入血室。鄭氏認為「血結而表證仍在」,只需和解。小柴胡湯能疏通經脈之結,借助少陽樞紐運轉,使氣血暢通而化解血結。

二十、婦人傷寒發熱,月經剛來,白天清醒,夜晚卻胡言亂語如見鬼狀,這是熱入血室,切勿傷及胃氣與上中二焦,患者會自行痊癒。

鄭論:白天清醒、夜晚神昏,表示邪在裏不在表,稱為熱入血室。只需清血分之熱即可,不可妄用攻下法。

闡釋:此段與前兩段差異在於病因(傷寒而非中風),且症狀僅夜晚譫語,為邪正相爭。此時經血未結,屬邪擾血分的輕症,不同於蓄血重症的日夜發狂。鄭氏強調「清血熱即可」,不可用桃仁承氣、刺期門或小柴胡等法,應調和膀胱氣化,待正氣恢復自愈。

二十一、氣血虛弱,腠理不固,邪氣乘虛而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邪正相爭導致寒熱往來、定時發作、沈默寡慾、不欲飲食。因臟腑相連(肝膽),邪在上則痛在下,氣逆則嘔,宜用小柴胡湯。

鄭論:此條論氣血不足,正虛致外邪入侵,邪正相搏結於脅下,產生少陽證狀(寒熱、不欲食)。肝膽氣機不暢則痛,厥陰氣逆則嘔,小柴胡湯專疏木氣,樞機運轉後痛自止。

闡釋:氣血衰弱時陽氣不固,腠理開而邪入,與正氣相結於脅下,出現小柴胡湯證。但「邪高痛下」指少陽表熱為邪高,厥陰裏寒為痛下,氣逆致嘔。若僅用小柴胡湯疏少陽,可能不足。因氣血本虛,宜加附子、吳茱萸、炮薑、肉桂等溫散厥陰寒邪、止嘔,更為合治。

計九法(據舒本校補)

一、太陽病,項背拘急僵硬,反而汗出惡風者,用桂枝加葛根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