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恆論》~ 傷寒恆論卷四 (13)
傷寒恆論卷四 (13)
1. 傷寒恆論卷四
【闡釋】,鄭注此條與歷代注家不同,發熱有外入與內出之分,若只憑發熱而攻之,則有邪熱內陷與亡陽之虞。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消穀善饑,不大便者,何以辨之,並無徵驗,況熱結而不大便亦多,提出質疑。最後歸結為「此以抵當湯治之,似不恰切,仲師未必果有是說也。」
三十九、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原文240
【鄭論】,此條以脈實、脈虛,而定為可汗、可下,似未必盡善。論脈實而要有胃實病形足徵,方可言下,脈浮虛而要有風邪足徵,始可言發汗,若專以日晡發熱,而定為陽明證,即下之,決不妥切。
【闡釋】,本條係太陽陽明並病,即表裏俱病,必先解表而後攻裏。但不能僅根據脈象虛實來決定汗、下,而應結合證狀來辨別太陽之表邪是否已解,或陽明之裏實是否已成,然後先表後裏,解表用桂枝湯,下之與大承氣湯,方為合法。
白話文:
傷寒恆論卷四
鄭氏對此條的註解與歷代注家不同,他認為發熱分為外感和內生兩種情況。如果單憑發熱就用藥攻治,可能導致邪熱內陷或陽氣耗損。如果病人脈象遲緩沒有改善,同時伴隨發熱、食慾好、飢餓,卻不大便,怎麼判斷病情?這缺乏明確的診斷依據,況且熱結便秘的病人很多。因此,鄭氏質疑原文中使用抵當湯治療是否恰當,認為仲景可能並非如此主張。
這條記載說明,病人煩躁發熱,出汗後症狀減輕,類似瘧疾,每天下午發熱,屬於陽明經病證。脈象有力者,應該瀉下;脈象浮弱者,應該發汗。瀉下用大承氣湯;發汗用桂枝湯。
鄭氏認為,單憑脈象實虛來決定是否發汗或瀉下,未必完善。脈象有力,必須要有胃實證的臨床表現才能瀉下;脈象浮弱,必須要有風邪的臨床表現才能發汗。如果僅憑下午發熱就斷定為陽明證而瀉下,肯定是不恰當的。
這條記載實際上是太陽經與陽明經同時生病,也就是表裡同病。必須先解表再攻裡。不能只根據脈象虛實來決定是否發汗或瀉下,而應該結合其他的臨床表現來判斷太陽經的表邪是否已解,或者陽明經的裡實證是否已經形成,然後再根據情況先解表後攻裡。解表用桂枝湯,瀉下用大承氣湯,這樣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